第1章 楔子
概率,是對随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度量,一般以一個在零到一之間的實數表示一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在一個特定的随機實驗中,稱每一個可能出現的結果為一個基本事件,全體基本事件的集合稱為基本空間。往往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在實驗中一定會發生的事情,叫做必然事件,比如馬思遠喜歡Karry。
在實驗中一定不會發生的事情,叫做不可能事件,比如Karry喜歡馬思遠。
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情,叫做随機事件,比如Karry知道馬思遠喜歡他。[1]
馬思遠喜歡數學,尤其是統計老師別開生面的講法,讓他記住了概率。
“……同學們,要記住了,不可能的事件概率為零,但概率為零的事件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這就跟男生追小姑娘一樣,你目前追不到,不代表你将來追不到。”
全班哄堂大笑。馬思遠把這句話聽進去,只是敷衍地彎了嘴角。這個世界上,總是有那麽一個人,僅靠努力是得不到的。
Karry,簡單的五個英文字母貫徹了馬思遠大半的人生。
小時候的鄰居,從小學直到高中的同桌,關系最好的朋友,卻在不經意間發生了改變,情愫好像一粒種子,栽進了一片肥沃的土地,每一句關心、每一個停留在自己身上的眼神、超出朋友的距離、都是肥料,讓這顆種子茁壯成長,直到長成一顆參天大樹,才驚覺原來已經愛了這麽久。
人人都說暗戀苦,那是因為他們抱有自己是被選中的,付出的會得到回報。在感情裏計較着得失是最愚蠢的一種做法。而馬思遠早就把這種結果掐滅,因為這是一段無望的愛情。直到宮廷劇開始流行的時候,他終于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了一個合适的比喻,在冷宮裏的妃子偶然得到皇上的翻牌,就可以高興許久,日日翻出來回憶。
所幸,Karry和馬思遠是兄弟,同樣也備受煎熬。
一天二十四小時,幾乎無時不刻黏在一起。馬思遠是Karry忠實的聽衆,聽他吐槽家裏的破事,他的那個便宜無能老爹,他的那個辛苦老媽。而Karry是馬思遠最信任的人。為了不讓體弱的弟弟王源總在醫院裏待着,馬思遠和王源互換身份,才能讓王源了解校園生活。這都要靠Karry掩護,不讓任何人知道這個秘密。奇特的是,明明有着相似的容貌,王源的身形比馬思遠更加瘦削以外,連父母偶爾都會搞錯,Karry卻一眼就能認出來。
人總是貪心的,貪圖着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卻對手裏的東西嗤之以鼻。殊不知,手裏的東西曾經也是自己得不到的。
馬思遠從小都被說是個自律理性的人。小時候,父母給他一本書,就能安安穩穩地坐一整天。長大了,相比于其他男生總是往外跑,更喜歡待在家裏。比如大部分男生都喜歡的打籃球這項運動,馬思遠的熱情不高,這個運動的樂趣在于Karry百般求他一起的姿态。不過,馬思遠知道自己并沒有外表表現出來的那麽冷靜。所有有關Karry的事情都讓他大腦不能正常運作。
畢竟,愛是藏不住的。
Advertisement
馬思遠就有這樣的一本日記本。說來這個習慣最一開始還真不是因為Karry,而是小學的時候,老師要求記日記。久而久之,就有了這個習慣,現在翻起以前的日記,滿滿的Karry,毫無遮掩,純真的愛。彼時不懂,寫的人,看的人,都不會想多。而現在日記上的文字是唯一可以保守秘密的地方,寫的人有意,看得人自然會明白。為此馬思遠準備了兩本日記本,一本記錄日常瑣事,被人翻閱也不要緊,另外一本獨屬于自己。
為了兄弟二字,馬思遠撒了一個慌。要說謊且不被人拆穿,就是自己都要相信這個慌。在高一的時候,新的日記本,封面上就有這樣兩句話。第一句話,馬思遠和Karry是最最最最要好的朋友。第二句話他不喜歡Karry。
原以為馬思遠把自己說服了,卻在知道Karry要離開的消息,輕而易舉就把這個慌給戳破了。他的消失就如同他的到來那樣的讓人摸不着頭腦,值得安慰的是,馬思遠聽到了Karry親口告別。如同平日聊家常的口氣一般輕快,心卻如刀絞。
很多年之後的馬思遠再回頭看,只覺得搞笑。暗戀是一個人的事情,而單戀是兩個人的事情,差了一個字,差在一個心儀的對象知道和不知道的區別。所以這段暗戀過往它取悅了自己,因為是馬思遠選擇喜歡Karry。[2]
馬思遠忘了那堂課老師說的最後一句話,“算出來的概率特別小,趨近于零,也不是不可能事件。”在現實當中,人們把這種發生幾率微乎其微的事情稱之為命中注定。[3]
注:
[1]來源百度百科概率
[2]來源周筆暢《我選擇喜歡你》的歌詞
[3]來源戀與制作人許墨
作者有話要說:
啊啊啊啊終于能開新坑了,按捺不住欣喜的心情ヾ(≧▽≦*)o
因為前段時間看了太多雜七雜八的青春偶像劇,什麽小美好,你好舊時光,一起同過窗,順便複習了最好的我們,少女心dokidoki,覺得凱源太适合了!不過還有一個雙生的腦洞,就放在一起了。所以開系列文,上半部K遠,下半部K遠和凱源,所以在這裏先打了tag
必然,這篇從高一講到高三畢業,所以是以分離為結局。下半部承接離開之後的故事,順便還要引入凱源的故事。當然肯定都是HE!希望能夠看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