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 12 章

第十二章

老太太握着徐文翰的手,流淚道:“好孩子,真是好孩子。咱們徐家,不,咱們整個芳岙村以後就看你的了。這一次,你外公舅舅們出了大力,可千萬要記得人家的恩情。”

“孫兒自不敢忘。”

“皇帝給你派了什麽官當啊?”老太太緊張地問。

這個問題估計是在場各位都最為關心最為緊張的,無不豎起耳朵使勁聽,生怕聽叉了。

“孫兒将出任栝州府安固縣縣令一職,原來的縣令要到八月份調任。”

“安固縣?那是什麽地方啊?”

在場的婦道人家沒一個知道的。

徐文翰笑道:“孫兒聽說與永寧縣相鄰。永寧縣有全下聞名的雁山,雁山可有‘海上仙山,寰中絕勝’之說,那裏的雁山書院,孫兒還曾慕名游覽過。安固縣想必也是一個山青水秀、人傑地靈之鄉。”

老太太喜上眉梢,笑道:“這就好,常言說‘窮山惡水出刁民’,既然是個好地方,那就沒有什麽好擔心的。”

自從徐文翰高中回來之後,父子倆應酬不斷,便沒在家裏用上一頓飯。

今天這個宴請,明天那個排筵。

徐文婉本想尋個機會,旁敲側擊一下梅溪書院的情形,但看到徐文翰本人之後,這念頭不禁打消了。

徐文翰絕不是那麽好糊弄的。

家裏也沒有歇着,按規矩是要籌辦一個謝師宴。

Advertisement

不僅要宴請橫陽縣縣令、縣丞、教谕等衆官員,還有梅溪書院的教授夫子,自家親朋好友,縣裏附近鄉村的鄉紳名耆都要請到,粗粗算了算,至少要擺上二三十桌。

這對徐家來說,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這一日,劉氏帶着徐文婉坐上一輛從族裏借來的馬車,翠芬嬸和蓮蕊提着香燭和供品,一同前往。

“娘,咱們這是去哪裏啊?”徐文婉掀開車窗布簾,凝望遠方。

“去縣裏城隍廟還願,再給你們姐弟裁兩套新衣。”

徐文翰高中之後,原本的舊衣衫都不能再穿了。

馬車緩緩而行,徐文婉欣賞着沿途的風光。

塵泥蜿蜒的馬路,一側清洌的溪河,茂盛油綠的濃蔭,迎面吹來的和煦暖風,一望無際蔚藍的天空,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圖畫。

及至村口,一個四柱三額的牌坊挺立着,兩側各有石獅,正中朱紅書額“尚書”二字。

這便是徐氏先祖的榮耀,雖歷經百年之久,但村裏人顯然很是珍惜。

前側不遠處有舊石亭一座,幾個村中的老人正坐在那裏閑度光陰。

石亭一側有二米高的石碑,上面刻滿了字。

這是下馬亭!

徐氏先祖的輝煌早已過去,百年人世沉浮,如今縱然載着婦孺的馬車經過,亦不需要下馬了。

趕馬車的是村中一老頭,旁邊坐着他的小孫兒,正唱起了十二月令來。

“正月燈,二月鳶,三月麥杆作吹蕭,四月四作作戲,五月五……”

徐文婉默默地聽着,有一抹孤獨彌上心頭。

馬車經過城門,上面朱漆楷體二個大字“登龍”。

劉氏感嘆道:“每次看到王狀元的手跡,覺得他的字端正大氣。”

鄉人極推崇王狀元,然而将文婉逼入死地的竟然是王狀元的後人。

王狀元雖然令人敬佩,但是他的後人,卻是不通情理的很。

縣城格局很簡單,就兩條大街,交叉着直通四個城門。

城隍廟踞縣城北九牛山下,據說是橫陽縣香火最為鼎盛的寺院。

不僅縣裏百姓,連所屬鄉村的村民都覺得極為靈驗,遇到大事,無不來此上香祈願。

幸虧今日不是祭祀廟會之日,否則別說馬車了,離廟遠一點的街巷都會人山人海。

廟裏香燭煙熏,整個天空都朦朦胧胧,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徐文婉一下馬車,便見城隍廟門口停着三頂轎子。

轎子皆是八面浮雕人物,四角懸有彩色絲縧,極是華麗貴氣。

幾個轎夫坐在一旁的石階上休息吃東西。

她跟在劉氏身後,緩步入內。

只見,一個大大的香爐置于院子正中,爐內插滿了香燭。

這時,有道人迎出來,翠芬嬸上前與那道人嘀咕了半天。

那道人神色恭敬請她們入正殿。

正殿重檐琉璃瓦,殿高寬闊,莊嚴肅穆。

劉氏挺直了腰背,步履端正,步入正殿。

殿內正中塑有正襟危坐的城隍爺,兩旁有文武判官。

神像前有長長的供桌,兩旁分別坐着數名道士,正閉眼念經,供桌下面有個大大的朱漆功德箱,十分惹眼。

徐文婉轉身踅往旁邊,擡首望去,滿牆竟是十八層地獄的壁畫,對各種殘酷的刑罰無不作了詳細充實的描繪,細節生動。

若真有十八層地獄便好了,這世上便沒那麽多行兇作惡,心懷歹念之人。

城隍爺神像前面放置着二排半舊錦黃緞面跪墊,此時有三個女子正在求簽,其中一個梳圓髻,還有二個尚少女打扮。

這三人衣飾華貴,頭上珠環翠繞,身側侍立着四五個丫環婆子,想必連門口的三頂花轎正是這家人的。

兩個未出閣女子,一個十三四歲,另一個十七八歲,都是出閣待嫁的年紀了。

年約十七八歲的女子穿茜紅色短襦下配遍灑銀珠秋色長裙,長長的披帛挽于背臂之間,伏拜之際,動作說不出的優美動人。

“文婉,快跪下——”劉氏已經跪在後排跪墊之上。

跪拜佛主有用麽?

“文婉?”

徐文婉看向劉氏,母親正關切的望着她,眼裏流露出的關切,那麽深情。

徐文婉提起裙擺,正要下跪之際,卻見前頭三個正在參拜的女子都突兀的轉過頭來,直直的盯着她看。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