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臺高

臺高

禁軍指揮權終究又落在了錦衣衛都指揮使司手裏,封指揮使也沒了,現在形勢不如人,不得不低頭。

并且禁軍那邊擔憂,萬一聖上突發奇想,要把禁軍并入錦衣衛,那禁軍就徹底被收編了。

夏靜舟如果兼并了禁軍,那一定會把陸鼎或者沈鸩九再擡一步,錦衣衛同知的位置還空着的呢。

錦衣衛都指揮使夏靜舟受命去禁軍重組三千營,這是大事,他如果帶着沈鸩九去禁軍那邊,那說明陸鼎要上一步。

他如果帶着陸鼎去禁軍,那沈鸩九也能再進一步,錦衣衛同知的位置總是要人頂上的。

封白鶴一死,仿佛将南都武将的心思都盤活了,姓封的文不成武不就,占了禁軍統領的位置五年之久,完全就是德不配位。

封白鶴被調去大同起因是江寒衣上折子,她認為三千營需要重組,而封白鶴死在大同,真是個天賜的意外。

夏靜舟叫了沈鸩九和陸鼎過來,錦衣衛需要他們在,他去禁軍,不可能同時帶這兩人一起過去。

夏指揮使起了個話題,關于江寒衣的,他說:“江千戶出了新的三千營選拔标準,她上了折子,你們一道看看。”

其實夏靜舟是想聽沈陸二人對江寒衣的看法,江寒衣是沈鸩九招進錦衣衛的,但百戶是陸鼎去請的,說明他們二人都認可江寒衣的能力。

不過有些時候,提拔某人并不是只講個人勇武,就如江寒衣寫折子請走三千營兩千禁軍,這件事說明江寒衣本人沒有什麽政治智慧,甚至說明,目前這個千戶長她都擔不起,于三千營三千人裏得罪兩千人,禁軍也容不下她。

沈鸩九沒給出什麽評論,江寒衣定的新規則粗看沒什麽問題,但比較不考慮大家的情緒,禁軍确實都是功勳之後,三千營又是禁軍裏最有錢的營組,誰也不願意走,誰都想進來。

而且江寒衣沒考慮年齡問題,她只寫了這批人目前箭矢的準度與速度,她更應該要考慮,三五年後,如何培養新的一批人成長起來,如何替換之。

沈鸩九覺得比較好的方式是,裁減三千營的人數,不合規的不要,但不要往裏面選拔填充了。

或者應該再建個三千營的預備役,年齡往年紀小的招,這樣一不得罪人,二也能維持與輸送三千營的戰鬥力。

沈鸩九不說話,陸鼎卻直接指出來了,“江千戶做事只喜歡考慮她自己,故而卑職認為,她的建議可以當個衡量标準,但不能全權照搬,太不近人情了。”

錦衣衛南北鎮撫司誰不知道,最不近人情的就是陸鼎,陸鼎說江寒衣不近人情,說明她現在完全是個燙手山芋,大家都不太愛要。

夏靜舟自己列了個折子,進宮與聖上商讨三千營重組的細則,他說:“錦衣衛千戶長江寒衣承蒙聖上看重,我也研讀了江千戶的折子,但有一二點,請聖上賜教。”

“她本就是你們錦衣衛的人,雖是射術無雙,但繼續在禁軍恐易得罪人,就讓她回你們錦衣衛去吧。”

江寒衣若繼續待在禁軍,一定惹禁軍厭煩,屆時禁軍隊伍逆反,更加難以管束。

夏靜舟問:“那讓江千戶回南鎮撫司,聖上覺得如何?”

沒說沈鸩九和陸鼎,錦衣衛同知這個位置,不是他夏靜舟能說了算的,他才來錦衣衛幾天,錦衣衛同知已經是正二品,他不敢置喙。

“陸鼎升同知,沈鸩九去北鎮撫司當鎮撫使,夏侯明升南鎮撫司鎮撫使,江寒衣照舊回北鎮撫司,你看如何?”

“聖上都想好了,臣沒有異議。”其實夏靜舟想帶陸鼎去禁軍,他雷霆手段,但同知這個位置确實應該輪到陸鼎來坐,沈鸩九還年輕,有得熬。

不過自來北鎮撫司鎮撫使都是皇上的心腹,既然沈鸩九坐到了這個位置上,再進一步,也是遲早的事。

而且以江寒衣那不近人情的作風,确實更适合北鎮撫司,皇上可能看中了她這一點,才讓她回北鎮撫司。

随着封指揮使的死,錦衣衛也有了調動,正二品的錦衣衛同知大人由原北鎮撫司鎮撫使陸鼎擔任,陸鎮撫使現在是同知大人了。

而原南鎮撫司鎮撫使沈鸩九去北鎮撫司,擔任鎮撫使;南鎮撫司鎮撫使落到了夏侯明身上,外頭人都說,錦衣衛真是團結,抱團不分家。

夏靜舟接管禁軍,三千營、神機營、京營都落到了他手裏,錦衣衛一時水漲船高,南北鎮撫司都有人想走後門,進來就更風光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