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馬家請帖

第四章 馬家請帖

回家路途之上,縱一路之上美景不斷,然祝熙之倒是欣賞的心思不曾有半點,方才英臺的話語一直萦繞于腦海之中,久久不散。對于梁祝悲劇一事祝熙之介懷不已,不論如何他是絕不允那樣的悲劇發生在自家小九妹身上的,那麽為今之計只有兩條方法可行。其一便是讓英臺不要愛上梁山伯,那麽釜底抽薪之計便是打消英臺男裝讀書一事,如此便不會碰上梁山伯;其二便是在二人相愛之時極力促成,提供庇護。但是不論哪一點都是極難的。

英臺自小倔強,一旦決定的事情哪怕是拼盡性命也要達成,故不讓其去念書這一方法難,然要是想讓祝家将女兒嫁給一個寒門士子,只怕更難,畢竟在此時代,世家女嫁寒門男只怕整個祝家都會淪落為笑柄,前有狼後有虎,難哉!

眼見着前方蹦跳的英臺,祝熙之輕嘆了一口氣,倒不如先行試探一番為佳,省得到時候措手不及。

“英臺,我問你一事,且認真回答,不許有半分作假。”趕上英臺的腳步,堪堪拉住她的後襟,“若有一日家中讓你嫁與一你不喜歡的世家子弟,而恰巧你已經有心儀之人,只是他卻是寒門之士,你是否會聽從家中安排呢?”

祝英臺一聽這問題便皺了皺眉,七兄這問的是何種問題啊?自己不過十歲,哪裏竟需要談論這種話題了。

“不急着皺眉,我只是這般假設罷了。如今寒門多才俊,世家子弟卻安于享樂,你一向敬重才華橫溢之人,就當我提前為自家妹子着急罷了。”

見祝英臺皺眉,祝熙之哪裏不知道她的想法,知妹莫若兄。就不知如今這小小的女郎是否就是數年以後那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女子。

“我自是選那寒門之人的。”

“與其嫁與如吳錦那般不知所謂的世家子弟,我寧願要那文采斐然,品貌皆上的寒門子弟。世家如何,寒門又如何?即便家族迫我,大不了我終身不嫁,抑或一死了之。”

祝熙之倒抽了一口涼氣,他是萬萬未曾想到,自己這小小的九妹在此稚齡便有如此想法,駭人不已,即便現代女性能有此魄力者也是寥寥無幾。要麽按心意嫁了,要麽終身不嫁或者了結此生。三歲看老,如此烈性只怕長大後更甚,如何是好?

“族中家學甚好,七兄我也可教你,何苦要往那書院去?”為今之計便只能按捺住英臺的書院求學之行了,畢竟此招對誰的傷害都是最小,“你又不是不知你一提求學之事母親便要氣上個半天,家中無人能免。”

本還興高采烈的祝英臺一聽此話便沉下了半張臉:“七兄你休要與我提此事,我必是要去書院求學的。族學再好卻無知己好友相互切磋,我知兄長大才,然你亦需往那書院一去,好聽聽百家之言,不被一格拘泥。”

說完也不再理祝熙之,只一個人氣悶悶的往前走,可見求學這件事是勢在必行。

祝熙之無法,只得默然不言。不論怎樣,既然想去求學,那便求吧。反正書院也不知那麽一家,到時只讓英臺不往那萬松書院去便是了。

“七兄你們可回來了,若是再不出現我都要出門去尋你們了。”剛剛到大門迎頭便遇上了大汗淋漓的祝軒之,“不過七兄你也真是的,帶着這丫頭出門玩耍也不帶上我,盡寵着她。”

Advertisement

“咦,小九,今兒個居然做郎君狀,好本事啊!”

“哼!”祝英臺嬌哼一聲,也不理二人,徑自往裏邊去了。

祝軒之瞪大了一雙眼,不明所以的看向祝軒之,這是怎麽回事?

祝熙之無奈的搖搖頭,表示自己也甚是無可奈何:“邊走邊說吧,我也算是明白你以往的感受了,這丫頭真是被父親寵壞了。”自己不過試探了那麽一句,便是這般模樣,若是自己真阻止她,就怕要恨毒了自己,老死不相往來都算輕的。

看着一向什麽事都雲淡風輕的兄長露出這種表情,祝軒之便知此事不簡單。不過,七兄,你說父親将小九寵壞了那到不然,其實你也不比父親強到哪裏去。

等到祝軒之将事情盡聽完後也不由得大驚,而後便是唏噓:“竟不想這丫頭有此種魄力,可惜為女兒身了。想法雖妙,怕是到時也不能盡如她意。”

聽聞小八的感慨祝熙之也不多說什麽。他們三人都不是那些看輕寒門之人,然,這世間秩序法則卻也非他們這綿薄之力能一夕之間扭轉過來的,只能緩緩圖之。只是英臺乃自家妹妹,這無論如何都不能有所差池,就祝熙之自己而言,若那梁山伯真就威脅到了英臺,那麽他不介意提前除去此人。說他涼薄也好,說他冷酷也罷,別人對他而言皆不過與草木無異,他所要做的不過是保全家人。若真有因果循環,天地報應,那麽就只叫他一個背負就好。

一旁的祝軒之還在為這件事慨嘆卻不知他身旁的兄長已經動了殺心,不過即便知道了也只會雙手贊成,畢竟從小祝軒之對于祝熙之這位七兄便是盲目的信任。

“母親。”踏進內廳便見祝母已端坐于桌前,面色平靜,不見半點情緒流露,祝英臺隔着一個位子坐于下手,面色到現在都不見好轉,可見是氣狠了。至于那空着的一個位子顯然是留給祝熙之的,祝家上下都知這祝母最喜七子,遂這臨手之位一向都是祝熙之的。

在內心搖搖頭,英臺與母親相比還是差的甚遠,至少在不動聲色之上一個還是稚子,一個已經是修煉千年的老妖。

“先用飯吧,熙之一會往你父親那裏去一趟。”祝母發話了,祝熙之與祝軒之兩兄弟連聲答應,上桌用飯。

飯桌上各自吃飯,只是祝母偶爾往祝熙之的碗裏夾兩筷子菜。

默默吃着碗裏的飯菜,祝熙之有些食不知味,他知母親偏愛于他,然一直這般明顯倒叫其他兄弟心中有了隔閡。他與五兄之間年齡相差了近十歲,遂從小與上面的兄長便一直是淡淡的,無甚可談,再加上他是母親相隔十年後有的孩子自是偏愛了些,兄長們也不乏怨言,若非後來有軒之和英臺,他在這祝家的日子怕是無聊的緊,故他于軒之和英臺的感情絕非泛泛,自小便立誓要保這二人周全,尤其是英臺。之所以那麽用功,并非是為了光耀門楣,而是為了在家中有一席之地,也好以後為英臺他們之事與父母周旋。只是這樣的日子未免過的有些壓抑,苦笑一聲,難道他真是天生苦命?

待吃完飯後,祝熙之便在祝母的催促下去了祝公遠的書房。

“這是近日馬家送來的請帖,下個月便是錢塘馬家太守馬謙益的四十壽辰。本應為父我親去的,奈何公事纏身,你幾個兄弟雖年長若幹,然太過輕狂,為父甚是不放心,你且替為父去一趟。”祝公遠自顧自的說着,一點都未曾發現跪坐與對面的祝熙之的臉色變了又變,連手都握緊了。

馬家?難不成是那個馬家?可是這出場未免也早了些,不應是英臺往書院讀書以後才有馬家一事嗎?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若真是馬家,那麽倒不失為一個好機會去好生探查一番,若是能将馬家日後提親一事攪黃倒是大功一件。

“父親,那錢塘馬家可是有一子名為馬文才?”

“嗯?這你如何得知?”祝公遠略有些疑惑的看向自己這個七子,不過想想倒也無甚奇怪,祝家與馬家也算世交,祝熙之一向心細,也許從老家仆口中得知也未可知,“沒錯,他家确有一子名為馬文才,今年方十四歲。為父讓你去也是存了一段心思了,你與他年歲相仿,易于相交,也算是延續了兩家的交往。”

嘗嘗籲了一口氣,倒是沒猜錯,自己這會兒還真緊張有之興奮有之,總算是能見着那梁祝悲劇的直接殺手了。不過父親,你想我與馬文才為友延續兩家交往倒無不可,可千萬別兩家聯姻,那麽兒子真就難以承受了。這次往那馬家去那是無論如何也要讓馬家徹底棄了與祝家聯姻的心思,從根子上把這事兒給治了。若沒有馬家逼親,英臺往後的日子必然好過許多。

祝公遠見祝熙之也沒什麽特別反應,倒是放下了一段心思。

“該準備的東西今日皆辦的差不多了,明日便出發吧。早些往錢塘去也好聊表我們祝家的歉意,你也好與那馬文才培養些感情。”

祝熙之抿唇微笑着答應了,只是總覺哪裏不太對勁。培養感情?兩個男子有什麽感情需要培養的?雖說東晉男風盛行,可他不好這事兒。再者說,他見着那馬文才不與他好看就算天地良心了,還與他培養感情,滑天下之大稽。

晚間祝熙之一人獨坐薔薇花邊,把玩着手中的竹杯,想着前往馬家的事宜,忽想起今日贈青竹笛的少年,端是好風采。從腰間抽出那支豎笛,入手比一般豎笛更為沉澱。日間未曾細看,此時端詳看來便一眼瞧見了青竹笛尾部的兩個小字:雲飛。

流雲自在,不受拘束,雄鷹展翅而飛,自有一番傲然于天地之意。回想那少年不羁之意,倒是與此二字不謀而合,相得益彰,倒是叫人真心佩服欽賞。不知何時能與之再見,也好叫他以一曲以為報。

此時祝熙之想的倒是妙極,就是不知當他真與這青竹笛的主人再次相見之時是否會後悔今日此番感想。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