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第五十四章

來人是約莫十歲左右姓許的小內侍, 将帶着的包裹遞上前,道:“娘子,高寺人聽說張補闕回鄉守孝, 娘子留在了長安,我剛好出宮,便托我前來看望娘子,問候一聲。”

譚昭昭聽到高力士, 忙道了謝,趕緊讓眉豆上前将包裹接了過來, 問道:“許寺人請見諒,我尚在守孝中, 剛生了小郎, 招待不走, 還請許寺人見諒。”

許寺人道了喜, “高寺人得知後, 定當會很高興,出宮前還曾同我念叨過,不知娘子可有生産呢。”

譚昭昭問道:“高寺人如今可還好?”

許寺人答道:“高寺人與我一樣, 到了淄博王處伺候, 一切皆安, 娘子無需擔心。高寺人說待閑暇時,再親自出宮前來看望娘子。”

淄博王即李隆基, 與李旦一起,已關在深宮中多年。

譚昭昭不知高力士如何去到了李隆基身邊伺候,她不記得大事的具體發生時間, 但大事如神龍政變等,依舊按照命運既定軌跡向前。

不過端端時日, 李隆基宮內的內侍就能出宮,看來,外面真正大變天了。

宮內人員複雜,譚昭昭不清楚許內侍的底細,也不好多問,客氣道了謝。

許內侍不能在宮外久留,起身告辭。

譚昭昭施禮相送,略微思索了下,道:“勞煩許寺人轉達一句,讓高寺人定要多保重,一切皆會平平安安。”

眉豆拿着錢袋送出門,許寺人笑着收下,上了馬車離去。

眉豆回轉,見譚昭昭盯着包裹怔怔出神,小心翼翼問道:“娘子,可有甚不妥之處?”

譚昭昭此時想到了安史之亂,腦子裏亂糟糟,理不清頭緒。

這些時日眉豆她們都如驚弓之鳥一樣,其實她何嘗不是如此。看似身在局外,一旦被狂風掃到邊緣,毫無招架反抗之力。

Advertisement

譚昭昭努力克制住亂七八糟的想法,道:“沒事,我想到了先前三郎來的時候。眉豆将包裹打開,看看三郎帶了什麽來。”

眉豆松了口氣,上前打開包裹,裏面是一匹細絹,一個小匣子。

匣子裏裝着一片金葉子,幾顆豆莢,石榴籽狀的金锞子,一只小銀碗。

大唐銀的産量低,極少用銀當做錢使用,幾乎都進貢到了皇宮做飾品。

小銀碗做工精巧,約莫只有嬰兒拳頭大,上面雕刻着吉祥的雲紋,一看就是皇宮所有。

譚昭昭放下銀碗,再去拿金锞子。金銀散發着涼意,她的心又酸又暖。

這些應當是高力士平時收到的賞賜,全部拿出來送給了她。

盼着許寺人回宮之後,能轉達她交待那句平安的話。她不敢說得太多,只能略微說一句,安撫高力士的不安。

高力士與她不同,并不知道以後會如何。他将財務都帶出來給了她,仿佛在交待後事。

高力士年紀雖小,幾經生死,見過的大風大浪,遠超過常人。他都如此惶恐,足以想到皇城內,遠比外面還要危險。

細絹無法久放,譚昭昭讓眉豆去陰涼處晾曬着,然後收起來做衣衫。

其餘的金銀,譚昭昭專門收到了一旁,宮裏需要錢的地方多,她替他先保管,以後有機會再還給他。

收拾好之後,譚昭昭提筆給張九齡寫信。

寫了沒幾個字,譚昭昭就放下了筆,坐在那裏,望着紗绡門簾出神。

紗绡上的吊墜,随着微風輕擺,雨後的太陽更猛烈了些,到底過了盛夏,已經沒了往日的炎熱。

譚昭昭看了一會,眼睛就花了,幹澀難受。

她提筆寫信,卻下筆無言。

他們的感情,就如外面的太陽熱烈。

卻因意外命運,被分開兩地。

起初時,譚昭昭當然不習慣,在家中看不到他的身影,會想念,情緒低落。

只是她有了孩子,她只能振作起來。幸得有雪奴玉姬芙娘她們時刻陪伴,眉豆阿滿她們随侍左右,孕期的反應,她分不出空想他,漸漸地就淡了。

通信不便,哪怕寫下了當時的心情,等收到回信,得到回應時,當時的情緒,早已經過去。

譚昭昭苦笑一聲,不知張九齡可否也如她這般。

這樣也好,所有的感情,本就會由濃轉淡,持續長久的熱情,會将彼此燒成灰燼。

能相敬如賓,互相尊重,就算是神仙眷侶。

譚昭昭振作起精神,将生了孩子,與京城發生的事情,悉數寫在信中告知。

封好信,譚昭昭長長舒了口氣,輕松不少。

孩子睡醒了,哼哼唧唧在哭,譚昭昭趕緊洗了手,上前将他抱起來,解開衣襟,看着他迫不及待吃得香甜,輕撫着他的紅臉蛋,親昵地道:“小譚譚,這小猴屁股,什麽時候才能變白啊?”

眉豆在一旁收拾襁褓,聞言忍不住道:“九娘真是,小郎生得可俊了,雪奴都說了,眉眼生得肖似大郎,以後定是個美男子。”

譚昭昭橫了眉豆一眼,道:“我辛辛苦苦生下來的孩子,當然要長得像我......好吧好吧,張大郎是好看,一半像他,一半像我好了。”

眉豆猶豫了下,道:“九娘撫育小郎着實辛苦,可要請個乳母?”

乳母好找,放心的乳母不好找。譚昭昭一要考慮乳母的身體,二要考慮他們母子獨居在長安,一定要選清白穩妥的為上。

所以以前譚昭昭便将此事托付給了裴光庭,如今看來他是顧不上。

夜裏剛睡着,就被吵醒起來喂奶,譚昭昭估計自己再過幾月,就會日夜颠倒,不知今夕何夕。

帶孩子辛苦,孩子也重要,但譚昭昭自己先要過好,才能更好愛他。

譚昭昭毫不猶豫道:“請!仔細挑選,選個兩三月,總會找到合适的乳母。”

這時,外屋一陣腳步聲,譚昭昭轉頭看去,見雪奴同玉姬芙娘一并進屋,她看了眼滴漏,道:“你們的鋪子都關張了?”

雪奴斜了她一眼,拉住玉姬芙娘,按照譚昭昭的要求,先随着眉豆去淨手,更換了她準備好的幹淨外衫後,方進了卧房的外堂。

玉姬與芙娘沒見過孩子,兩人激動不已,圍着他看得目不轉睛。

雪奴嘲笑道:“你們既然這般喜歡,自己生一個就是。”

玉姬朝她冷笑一聲,道:“你也喜歡,可沒見你生一個?”

芙娘對譚昭昭笑道:“九娘莫要理會她們,這幾天吓壞了,得了失心瘋。”

雪奴擡手作勢欲打她,玉娘臉色微變,後怕不已道:“當時我真是吓壞了,刀劍不長眼,一不小心沒了命,連冤都無處去伸。”

玉姬咬着嘴唇,道:“西市沒幾個人,好些鋪子都沒開張,我們也幹脆關了門。”

雪奴擺擺手,道:“提這些作甚,別吓着了小郎。”

玉姬同芙娘兩人嘆一口氣,重新揚起笑臉,上下打量着譚昭昭。

芙娘道:“九娘的氣色還行,屋子裏的氣味也通透清爽。沒個長輩在身邊照顧,獨自在長安生産,竟然半點不見慌亂,真是厲害!”

雪奴抿嘴笑,揶揄道:“這你有所不知,若九娘有長輩在身邊照顧,氣色可見不得好,你我幾人,也登不了門。”

她們幾人不是被休棄,就是寡婦。按照風俗忌諱,她們幾人皆為不詳。

譚昭昭不在乎這些,長輩卻不一定了。一個孝字壓在頭頂,在一旁管東管西不說,比生産時都要辛苦。

聽了雪奴的話,譚昭昭不禁想到了盧氏。要是她在,在一旁指點下來,孕婦的情緒本就不好,饒是她脾氣再好,也早已翻臉,同張九齡和離了。

張弘愈已去世,她遲早得再次面臨同盧氏在一道屋檐下生活的日子。

自由自在太久,夫妻分別三年,譚昭昭認為,她同張九齡,都需要重新審視彼此,如何處理這些關系。

孩子吃飽喝足,又睡了過去。譚昭昭将他放好,同她們說了乳母的事情。

幾人應了,分別前去尋找。

過了近一月,她們幾人尚未有消息,裴光庭府裏,送了兩個乳母來。

親自送乳母前來的,乃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大名鼎鼎的武氏!

*

韶州府的秋季,比長安來得要遲一些。

長安這時應當要點熏籠取暖,韶州府連下了幾場秋雨,站在山頂眺望,入眼處,依舊一片濃綠。

春日的楊梅早就沒了,最晚成熟的梨,也已經采摘完畢,樹頂上難以采摘的幾顆,被鳥兒吃得只剩下枯萎的空殼。

張九齡坐在石頭上,除了山澗清泉叮咚從身後流過,天地間一片安寧。

坐了許久,張九齡拿出譚昭昭的信,再次看了一遍。

信不知讀了多少次,張九齡早已能從頭到尾熟練背誦。

每看一次,張九齡心依舊被揪住了一樣,久久無法平靜。

武皇退位,太子李顯繼位,改年號景龍,朝廷昭告天下,韶州府已經得知。

離開長安時,端從當時張柬之待他的看中,張九齡已經能猜測到一二。

張九齡以為,李顯軟弱,張柬之他們擁其為帝,恐難以為繼。

如今他丁憂遠離,朝局變動于他來說并無太大的幹系,除了留在長安的譚昭昭。

那一晚的艱險,張九齡只想到就後怕不已。

眼下長安的局勢依舊不算太平,張易之一系被悉數鏟除,武三思雖暫時得以安全,到底不再如從前。

裴光庭因妻子武氏,此時定也難熬。賀知章的品級低,朝局不穩,他定也自顧不暇。

譚昭昭帶着稚兒,就算有雪奴她們,幾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娘子,日子該有多難。

信中譚昭昭并未提及任何的難處,生産的那一晚與朝局變故,只平靜敘述。

提了,他能如何呢?

身在韶州府,鞭長莫及。

張九齡說不出的愧疚與心痛,盧氏得知譚昭昭生了兒子,每日都着急得很,擔心譚昭昭不會養育孩子,急着想要見到孫兒。

實在不堪其擾,張九齡便經常來山上,帶着書卷,一坐就是大半日。

天色逐漸暗沉下來,張九齡收拾好書卷,起身下山。

石縫裏,一束小野菊開得茂盛,金黃的花朵随着山風左右搖擺。

張九齡看了一陣,俯身采摘下來,裝進了幹淨的荷囊中。

回到府裏,張九齡洗幹淨手,将菊花花瓣細心摘下來,一片片嵌在了紙上,放在通風處。

待一夜過後,花瓣會風幹,他取下來,夾在信中送到長安。

給譚昭昭的信,他夾了花,樹葉,草葉。

她喜歡生命力旺盛的花花草草,他便将在韶州府所見到的,一并送去給她。

一筆一劃,點點滴滴,皆是他的無盡思念。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