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焦點透視

焦點透視

蘇靈扒着報紙,吃力認着字,念的磕磕巴巴,“拼音推廣可能造成的後果……”

蘇運已看了一半,轉回來幫弟弟講解,“這篇文章在講拼音的壞處,讓那些不想見到拼音推廣的人盡力維護漢字的存在,不能讓漢字演被拼音取代。”

“可拼音明明能讓學習變得更簡單,梁州小報上怎麽會發這種文章?他們難道也贊同取消大字報?”蘇靈咬唇,他靠拼音識了不少字,還在大字報上見到了一種叫字典的東西,正期待着,可不想讓大字報就這麽沒了。

他把印着索引的書頁撕了下來,按報紙上教的方法湊在一起,托蘇運做了本簡易字典,每天都會拿出來翻一翻。

蘇運摸了摸下巴,他被這文章說得有些動搖,順便将文中舉的例子告訴弟弟,“文章中說遙遠的西方有個國家,在那裏家家都能用上玻璃,這個國家有自己的文字,但在類似拼音的語言侵入後,他們的文字消亡了。如果不重視文字的特殊性,沒有機會學習漢字的人很容易只學拼音,不學漢字。用的人多了,漢字有沒有可能也會消失?”

能用玻璃?蘇靈愣神,他父親就是吹玻璃的匠人,他先前想學這手藝,跟着父親做了幾個月工。玻璃那麽脆,制作那麽艱難,那個國家的人家家都能用上?

這一定是個很富有的國家,在大景,玻璃只有高門大戶才能做日常用具。大多數人只将其當做裝飾,用着實在太脆,不如瓷器好使。

他急急追問,“那個國家叫什麽?他們做的玻璃比父親還好嗎?”

蘇運摸了摸弟弟的頭發,笑道:“文中說這個國家被蠻族覆滅了,文字沒有傳下來。至于玻璃技法,我猜沒有吧,這國七百年前就沒了,咱們的玻璃技法是前朝傳來的,總有些進步。”

“怎麽,你還想跟父親學吹玻璃?父親讓你好好讀書,你還小,吹不了。”

蘇靈癟嘴:“我比你吹得還好,等我有力氣了,我就去幫父親。”

他将注意力拉回方才的話題,“我覺得他們的文字沒傳下來,不也說明了那文字不好用嗎?那還不如消失了。咱們的文字比他們好,自然不會消失。”

蘇運持消極态度,“你說要是沒有人教認字,只教給百姓拼音和聲調,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他接着往下讀,懸着的心漸漸放了下來。景朝正安定,文人勢力強,定不會讓漢字消失,他們真正該做的是正視拼音的用法,幫百姓識更多字,同時論證漢字的優越性。

有能力的文人應該幫助編纂字典等規範漢字的工具書,減少錯字、化字現象,而不是在潮流前故步自封。

讀完全篇,蘇運漸漸覺出味來這文章看似在贊同反對拼音的人,實則是勸人接受,讓文人将目光放在确立文字地位上。

将報紙收好,蘇運照舊将畫像交給弟弟存放,轉身收拾要用的紙筆,帶着蘇靈前往學堂。他家買不起更多的毛筆,能拿炭筆湊合時就用炭筆。

前些日子東城開了家賣廢紙的鋪子,據說那些紙是竹枝紙,只是沒有印上竹枝。這廢紙鋪就在他家附近,蘇運不嫌這紙用過,每隔幾日就會去物色些能用的紙回來。這紙鋪還收用過的紙,上面全是墨水也不打緊,聽說還能打漿重新制成紙。

這次他帶了十幾張紙,想着能記多少就記多少,以後還能翻看。

他們趕到學堂時還沒到巳時,蘇運領着弟弟找到教室,挑了個靠前的位置。照理說他在學堂上了這麽多年學,對教室的布局該很熟悉,奈何這屋子改變太大,他有些反應不過來。

桌子多被撤了去,轉而換上坐具,每幾個坐具前還放着個奇怪模樣的架子,有些像貼告示的板,只是多了弧度。夫子的桌子被換成了塊巨大的石板,其下整齊擺着幾根炭條。

蘇靈好奇問道:“為何夫子不用毛筆,用炭條也能作畫?”

蘇運一陣頭大,他不知道作何解釋,含糊道:“畫技到了一定程度,想來用什麽都能作畫。”

這邊,唐西妗帶着本畫法書與加急印出來的近百張作業紙趕到學堂,洛二早在門口等着,見人過來,急忙迎上去,“來了,大家都在裏面等着。”

他朝唐西妗身後看了眼,揶揄道:“小蠻來和我們一同聽西荀講學,祎安你來做什麽?我沒給你留位置。”

崔祎安冷笑一聲,“那就請你站着了,我不嫌棄你的位子。”

洛二嘿了聲,“來了學堂你還不敬着我,這裏都是我的人。”

唐西妗笑道:“洛兄都這麽說了,崔兄只好站着了,他幫着分發書本與作業,不用坐着。快進去吧,我看裏面又不少生面孔,都在等着。”

寅二跟在後頭,抱着不少器材,也進了屋子,将東西放好後自覺去找了位置看。他本不用過來,但他實在好奇昨日得到的畫師如何畫出來的,便求着過來看看。

看屋中人已坐滿,唐西妗掐着點開始講,“我們都見過不少畫作,肖像、山水畫、蟲鳥畫等等,這些畫都很好,但是我教不了,我要教的畫法與這些畫不同,更注重寫實。畫什麽要嚴格把握形态,在能畫出形之前,不講意。所以這節課只教一點,用什麽方法才能畫得更像。”

她停了停,見沒人反駁,轉身拿起炭筆,在石板上畫了幾個正方形。第一節課,她要從透視開始,告訴人們怎麽通過焦點透視表現空間感、立體感。山水畫中也有透視,不過是散點透視,每個物體都是獨立的透視,先按下不表。

講解過後,她讓崔祎安将方盒子放在桌子上,讓聽衆将自己位置看到的形狀畫下來。她離開石板,在學生之間轉悠,時不時指點兩句。若是畫得過關,她便發一張厚些的紙,讓人與另一個畫好的交換位置,重新畫一回。

半個小時後,她讓衆人擱下筆,重新聽講。唐西妗在前面糾正了幾個錯誤後,又強調了空間的概念,給每人發了把刻好度的尺子後,宣布下課。

臨走前,她再次重申:“希望諸位不要随手将畫稿丢了,也不要放起來,這東西的用途就在于畫。若在場的人以後還來聽學,記得帶上你們的畫。”

“我會将所有知識毫無保留講給你們,不收錢,希望以後有人向你們求學時,你們也能不藏私,讓這畫法流傳下去。”

待屋中只剩報紙坊的人,唐西妗湊到崔祎安身邊,有些猶豫,“我講得怎麽樣?下節課應該會來人吧,要是還靠自己人撐場子那也太尴尬了。”

崔祎安:“不要擔心,到時定座無虛席。講得很好,聽得我都想跟着畫。我猜這焦點透視不止能用在作畫上,若是讓匠人用上,或許能方便更多?”

唐西妗點頭,這種有更多講究,還是讓匠人自己琢磨去吧,她只将想法說出來就好。“我在這講上個把月,等洛二找來的夫子學會後,我就不教了。”

她将手伸出,露出黑乎乎的手心,“炭條真不好用,有些軟,使些力才能不折斷,等人将炭筆做出來,我直接在紙上畫。”

景朝有硬筆,但都是石墨、煙墨等做的墨條,外面沒有包襯,寫完字後手上沾的慘不忍睹。

可以就算生産出石墨鉛條,外面的木條沒法解決,還是要徒手抓。粘土摻石墨制出鉛筆芯後隔了百年才出現鉛筆杆,與工業發展脫不了幹系。

她能高價買石墨磨成粉,摻上粘土和某些礦物質按康德法制筆芯,但她沒辦法讓人手工雕鉛筆杆,裏面成本不是開玩笑的。

另一件書寫用具,粉筆就好做多了,只需将生石膏加熱熬制成熟石膏,倒入模具倒模,烘幹後就能得到。

等她尋到黑石板,粉筆能制出不少,到時她直接用粉筆畫。

洛二走過來奉承,“不錯啊西荀,我還以為你會怯場,哪想到你講得頭頭是道,有當夫子的水平。不過嘛,這透視法是從哪裏學來的,這麽厲害。”

唐西妗拿起畫法書遞過去,“上面寫着,該方法引自西方,經後人整理後才這麽厲害。若是咱們能将這方法用出花來,咱能比他們更厲害。”

“天竺還是大食?再遠些那是蠻族了,他們能有這種方法?”洛二總聽說西域種種,在他認知中,西邊那些零零散散的小國,那是未開化之地,國王換得比季節還快,整日扒着大景建交。

“怎麽能這麽想,就算是匈奴也有馴馬的本事。能成國家,總有些擅長的地方,好的東西就要拿來借鑒。”

“說的是。”洛二知道東邊有個國家,為了與大景比較,守着方寸之地,卻硬與大景争正統,又不屑于學習大景的技術,總覺得大景的東西都是偷他們的。那邊的百姓整日做些春秋大夢,後來饑荒來了,他們沒有先進的農具,也沒有防災手段,國家分崩離析。

管這畫法來源于誰,只要能在景朝發揚,憑大景的國力,在未來,這畫法說不定會冠上大景的名頭。

給報紙坊衆人開了小竈,又單獨将畫法書留給謝時頌拿去學後,唐西妗小心用濕帕子擦着手,與衆人一同前往熙春樓吃飯。

百味苑此時人太多,他們這麽多人進去,能站一下午都等不到飯。恰好崔祎安邀請,她便領着衆人到熙春樓熱鬧一番。

左右兩邊廚子差別不大,有崔祎安這個老板在,想吃百味苑的特色菜并不困難。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