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追封(過渡章)
追封(過渡章)
五殿下沐浴過後換了身衣服,推門進了寝殿,還沒有走進屏風內便被人直奔而來,緊緊抱住。
五殿下回抱住他,輕輕拍了拍他,溫聲道:“怎麽還不睡?”
子時已過,這個人卻還在等着她。
雖然擔心他憂思憂慮,卻又難免開心。
前半生坎坷不平,後面諸多手段,所求為何?
求的便是得此人相伴餘生,護他一世平安喜樂。
樓清抱着她,悶悶開口:“殿下不回來,我睡不着。”
五殿下撫了撫他,擡手将他抱了起來,放在了床上。
五殿下眉頭微蹙,不贊同道:“怎麽不穿鞋?地上寒涼,以後不能再光着腳跑過來。”
樓清撅了撅嘴,小聲回着:“剛剛着急嘛。”
見五殿下仍是一臉不贊同,樓清點頭應道:“諾,我知道了。”
五殿下輕輕拍了一下他的腦袋,換來樓清一個敢怒不敢言的眼神。
熄了蠟燭,兩個人躺在床上,樓清找了個舒服的位置,貼在五殿下身上。
今日起得早,又擔驚受怕了一天,熬了一天精神,明明十分疲累,結果現在卻睡不着了。
樓清聽着五殿下平穩的呼吸,以為她睡着了。想想也對,皇宮今天發生了那多麽事,樁樁件件都與殿下有關,殿下怕是受了不少壓力與勞累。
Advertisement
樓清蹭了蹭殿下,心裏默數着。
一個殿下,兩個殿下,三個殿下……(五殿下:我是羊?)
樓清剛數到第二十七個殿下,上方傳來了五殿下的聲音,“再有幾日是我父後姐姐們的忌日,當年我沒有為她們守孝,如今我打算守孝三年。”
五殿下頓了頓:“等我孝期滿後,便擇一良辰吉日,将你我大婚之日并登基大典一塊舉行,我們同受百官叩拜。”
“好不好?”
顧氏皇朝新帝繼位和登基大典是不同的,若先帝崩逝,新帝便可視為自動繼位,守孝一個月後才可舉行登基大典。
不過自開國皇帝以來,除了廢帝只守孝三天(這也是被許多人懷疑廢帝謀害先帝的原因之一),其他六位皇帝都是守孝三年。但前七任皇帝都是提前禪讓給太女,只有廢帝是先帝崩而繼位。
廢帝德行本就為人诟病,她的行為顯然不能視作傳統。
至于守孝一事,其實顧氏祖上并沒有作要求,甚至開國皇帝曾言:人都死了,活人再如何也是給外人看的,作什麽戲呢?
由此可見顧氏祖上便是不看重這些的。
五殿下純孝仁善,顯然不可能含糊着就過去了,守孝三年的确是殿下的真情實意,朝臣也不可能在這件事上同五殿下意見相左。
但帝後大婚放在登基大典這一天,怕是衆朝臣不會輕易同意。
登基大典是帝王專屬之事,意為帝王從此執掌日月,俯瞰四方,為天下表率,黎民社稷之主。後宮怎可涉足?便是鳳後之尊也不能同帝王相提并論,否則來日後宮幹政,貪權竊柄,豈不是給了理由?
況且帝後大婚同與登基大典并行,如同昭告天下,鳳後與帝王同尊。來日若帝王心中有悔,或者鳳後驟然薨殂,屆時帝王再立,豈非惹人诟病?
但樓清心裏清楚,殿下現在既然這麽說了,那這件事便一定會成,沒有人能攔住她,甚至包括他自己都不能說不同意。
樓清“嗯”了一聲,輕聲道:“其實我都可以的。”
他知道殿下愛重他就足夠了,不是非要處處彰顯,讓所有人都知道。
但殿下似乎猶嫌不足,甚至連登基大典都要他同行。
果然,接下來便聽五殿下說道:“已經十分委屈你了,讓你一個人苦等了我五年,如今又要等我三年。”
“但我向你立誓,定要用最為盛大的婚典迎娶你。”
樓清抱着殿下,笑着說道:“好,那我等着殿下。”
我永遠願意等着殿下。
這一個月來,五殿下幾乎夜夜晚歸,差不多都是到了亥時末才能回府,每天回來的臉色也不是很好看。
将曦王顧念安更正為第八任帝王,太後為文初寧,這并沒有大臣有異議。五殿下繼位為帝,自然要尊稱親生父母為帝後,如此做也是維護了皇族血脈正統。
可關于兩位皇女追封之事,朝臣們卻紛紛上書。
五殿下有意追封大皇女顧初霜為慧賢皇太女,二皇女顧惜弱為武安王。
結果數位大臣谏言,大皇女只是廢帝長女,二皇女更是庶女,皆無功于社稷,怎麽能追封為慧賢皇太女、武安王?連谥號都是如此尊貴!
更有大臣口直言不諱,說陛下既要抹去廢帝生平,又怎麽能如此重視兩位皇女!況且大皇女只是庶女而已,追封皇太女,如此豈不是要記于太後名下!
【凡太女者必為嫡系】
【凡帝王者必為鳳君親生】
這是開國太祖皇帝下過的聖谕,後面的幾代帝王也都是這麽做的。
若追封大皇女為皇太女,就意味着大皇女為太後之女,陛下親姊。不說文臣,就是武将也不可能輕易同意廢帝的庶長女成為先帝的嫡長女!
廢帝當年害死先帝太後等人,是為先帝仇敵,陛下仇敵!即使大皇女再賢明正直,也不能更改她是廢帝庶長女的事實。若認仇敵之女為嫡長女,先帝地下有知怕是要氣得活過來!
五殿下追封大皇女為皇太女,便是有着将其認作太後之女的意思,結果被此人如此一駁,氣得甩袖而去。
君臣吵了幾日也不見結果,就有臣子想做和事佬,進言說兩位皇女當年都是封王,陛下若覺得谥號不好便擇谥重封,一樣能提現陛下對兩位皇女的重視之情。
兩位皇女當年同時受封,大皇女當年被封為周王,二皇女被封為清河王,封號的确不怎麽好。
據說因為這封號的事,二皇女還鬧出過亂子,甚至說過廢帝封的名號不好。
五殿下比她們更知道這其中內情,二姐當年不是因為自己清河王的封位鬧,而是為着大姐的周王。
大姐為人善良正直,寬容待下,素有賢德之名,當時又是父後的“親生女”,是嫡長女。結果及笄之年(十五歲)卻沒有被冊太女,一直拖到了十八歲成年,才和二姐一起被冊立為王。
但選的封號差強人意,秦燕楚晉,賢璟瑾翎等多得是好的封號。況且大姐為嫡長女本該冊立為太女,封王而已,貴重一些又能怎麽樣呢?
但是廢帝不願意。
二姐和大姐一起受封,本還挺高興的。結果一聽大姐的王位,大姐還沒說什麽,她就差點當場暴起。如果不是大姐死死按住,估計二姐當時敢直闖皇宮責罵廢帝!
事後二姐也沒有消停,打塌了大半個二皇女府,當時冊封的幾位臣子也被套了麻袋。
後果自然是被廢帝怒斥一番,且禁足。
也因為這樣,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二皇女是為着自己的清河王,而不是大皇女。
五殿下現在都記得大姐當時失望卻順從地低頭領旨謝恩,二姐怒不可遏卻又無可奈何。
她們只是三個皇女而已,如何能跟帝王抗衡?
如今她是帝王了,自然要為兩位皇姐正名!
大姐賢德本就可堪太女之位,二姐有勇有謀,更是曾豪言壯志要憑軍功(扶持大姐),要武安這個霸氣的稱號!
便是群臣反對,五殿下也不會松口,更不可能讓步!
所以不出意外的,君臣再次談崩。
臣子們不理解為什麽陛下如此堅持,兩位皇女當年便是才能無雙,聖人轉世,也早已逝世多年。說句大不敬的話,陛下為她們做再多事也只能給活人看,死人又不能知道。
如今如此堅持又是何必?
可五殿下便是堅持着,大有着死磕到底的架勢。
最後仍是不出意外的,朝臣退讓了。
同意追封大皇女為太女,可歸太後名下,但大皇女只能追封為隐太女,不能用慧賢二字。
大皇女生平并沒有做出什麽功績,且并非陛下親姊,隐太女之封已經是朝臣的最後的讓步。
五殿下回去考慮了一天,在滿朝文武都準備好同陛下死磕的驚心動魄中,同意了。
追封大皇女為隐太女,為先帝太後嫡長女。
大皇女的事情解決,關于二皇女的追封君臣扯皮了幾次,也就同意了。
主要是因為二皇女追封為武安王,先帝名諱念安,本是要避諱先帝名字的,但五殿下一句,朕名安歌還是當初太後親自取的,母皇一生鐘愛父後,父後的意思便是母皇的意思。
既是母皇的意思,便是不用避諱。
朝臣們很想跟陛下理論這不是一回事,您為先帝太後獨女,二皇女怎麽能同您相較?但後來想想陛下自己都不避諱親娘的名諱,她們也不能過于越俎代庖。
便就這樣同意了。
關于先帝太後及兩位皇女的事便算是解決了。
顧氏第八任帝王真宗顧念安,于十五歲繼位,十八歲迎文氏二公子文初寧為後,次年得隐太女顧初霜,後于二十二歲得太女顧安歌。
其在位三十年,勵精圖治,嘔心瀝血。惜先天不足,于二十二歲後纏綿病榻,幾經重病。幸太女安歌承天命所歸,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監國以安四方,于十八歲時抗擊匈奴,保衛國土,揚我國威。
真宗四十五歲,因病重而山陵崩殂,臨終傳位于太女安歌,為顧氏第九任帝王。鳳後文初寧傷心欲絕,不久殉情同去,帝後合葬帝陵。
這便是史書所寫顧氏第八任帝王真宗顧念安的一生。
大皇女被記于太後名下,而二皇女則被改為賢王(編纂出的真宗堂姐)的嫡長女,其生父是賢王正君(實際确是二皇女生父,只是由廢帝的李昭儀改為賢王的夫君)。
這一個月史官不眠不休,幾經更改、上報、核對、錄入。接連累倒數位史官,連禦史臺翰林院等文臣都被拉來當人手,終于在陛下中元祭禮之前,确定完畢帝後皇女等人生平事跡。
七月十五,中元節。
陛下一身素服,未飾一件金銀釵環,攜鳳後樓清祭拜敬香先帝太後等人。
太後、隐太女等人忌日并非中元這日,只是恰逢此日,陛下下旨祭祀,以告先輩。
樓清第一次同殿下……現在應該稱陛下了,第一次同陛下同行現身人前,竟然是同陛下一起祭奠父母姐姐們。雖然心中多有緊張不安,但陛下始終牽着他的手,給他依靠,直到敬香跪拜才放開他。
是給父母長輩們看,也是給臣子們看。
封後的诏書在廢帝死的第二日就下诏了,陛下甚至沒有過尚書省合議,一意孤行,顯示出此事的絕對。
事後有禦史進言陛下輕視禮法制度,但到底陛下已然下旨,總不能朝令夕改,使君威有損,禦史們也只能進谏幾句,讓帝王不要過于随心所欲。
而這位樓蘭的小王子,朝臣也聽說過一些,出身異域,容貌過妖,不知性情如何,更不知能否承擔得起鳳後之職。
今日陛下攜鳳後而來,一路執手,讓朝臣們知道了這位的分量。關于這位鳳後的出身容貌甚至“莫須有”的前塵往事怕是不能再提,不管這位樓蘭來的小王子能不能做好鳳後之職,她們都得三緘其口,否則觸怒帝王,輕則前途盡毀,重則有性命之憂。
陛下同鳳後共行祭拜大禮,跪拜當年亡者。
先帝、太後、隐太女、武安王、吳太傅、文相……
陛下行跪拜大禮理應只有先帝太後才受得起,可陛下重情義,即使臣為君死是為忠義之舉,仍然感念臣子當年以命相救。
這位帝王會是一個明君,
——只憑着她今日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