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村裏的小學

村裏的小學

敗垣芳草,空廊落葉,深砌蒼苔。

遠人南去,夕陽西下,江水東來。

木蘭花在,山僧試問,知為誰開?

李沐風是五歲開始上的學,在那個時候不算早,也不算晚,不像現在的孩子三歲就送去學校。

當時學校在他們村,雖然說學校在他們村,可李沐風家離學校其實挺遠的。

上學時基本都是下坡路,放學回家就都是上坡路了,大人從老家去學校最快也要三十多分鐘。

何況當時李沐風,還是五六歲的小娃娃,每天上學路上來回至少要兩三個小時。

就那樣寒來暑往,老家到學校的那條小路,成了李沐風最熟悉的路。

開始去村裏上學,村裏小學的學生還特別多,那時村裏小校能從學前班一直讀到六年級。

可就當李沐風學前班讀完,村裏就只能讀到四年級了。

因為鄉上的中學,蓋了一棟四層高的教學樓,五六年級就被搬到鄉上的中學去了。

村裏的小學就頓時少了兩個年級,原本緊張的教室,課桌啥的,也松緩了許多。

學校是兩排土牆青瓦房,一排連着在臺階上,另一排中間被打斷在臺階下。

而這被打斷的一排土牆青瓦房的臺階下,還有房屋。

左側,是一個院子有兩間屋,一間就是學前班的教室,另一間是村裏的一位醫生開的藥店。

右側,是一戶人家蓋的三間房,當時母親為了哄李沐風聽話去學校,每天給他錢,他幾乎都去買了糖,就是去這家人屋裏買的糖果。

學校有兩個門,一個是木頭門朝北方開,從木門一出去就是大大的操場。

另一個是大黑鐵門朝西開,鐵門的石坎下就是玉老師的家。

一些同學的家離學校也很近,比如小貴同學,炫同學,钊同學,峰同學等等。

當時李沐風就很羨慕他們,羨慕他們的屋,為啥離學校這麽近,玩伴還多。

一放學就可以回家吃飯,甚至課間休息,回一趟家都不是問題。

而自己的家卻住在山上,離學校這麽遠,放了學要哼哧哼哧,拼了命往回跑的吃飯。

吃完飯後,又火急火燎的往學校跑,每次回家爬那個高坡時,都又苦又累。

有時餓的人肚子疼,腿腳無力,可還是要忍着饑餓,拖着疲憊的身軀往回走。

這也就是為什麽有一段時間,李沐風老往搬到山下蓋房的本家親戚屋裏吃飯的原因。

他實在不想走那一段難走的路了,可那次被生氣,憤怒的父親摁在地裏暴揍一頓以後,李沐風放學後,再也沒去親戚人家屋裏吃飯。

學校裏面兩排教學的土屋之間有一空地,就是一個小院子。

小院子中間有一個用水泥建的小臺階,臺階上立了一根高高的鋼管。

那是村裏小學升國旗的旗杆,旗杆右側是一個,用兩塊水泥板做的乒乓球案。

那乒乓球案後來李沐風再去看時,發覺又短又窄,可當時的學生卻在上面玩的不亦樂乎。

可能是當時大家還都太小的緣故吧,後來再去看,是因為李沐風見過了,鄉上中學又長又大的乒乓球案,自己也長高長大了許多,這才會感覺它又短又窄又破。

當時會打乒乓球的人很少,甚至連乒乓球拍,乒乓球都沒有。

某個同學拿來一個球拍,還是那種光木板的球拍,不像現在這麽高級,可大家玩的也不亦樂乎。

李沐風喜歡玩,就圍在一旁看,可他不會,連發球都不會發,更別提來回接球了。

當時有幾個會發球的同學,他們不用把乒乓球在案子上彈一下,就可以把球發過去。

而剛學的同學就不會,他們為了炫耀自己會聰明,高級的發球,能多玩一會兒就說到:“只會蹲球的不讓玩,能把球拿在手上發出去了才能玩。”

一臉的高興和驕傲,新手就只能在一旁羨慕的看着。

乒乓球案旁邊原本是空地,一年春天,高年級的老師帶着學生去春游。

聽說他們去山上的寨子玩,李沐風知道後好生羨慕。

那些高年級同學,回來就挖了一些樹,種在那塊空地上。

樹基本都是,山上那種結出紅色小豆可以吃的樹,人們叫之為“救命糧”。

傳聞是過去鬧饑荒,人們就上山找這種紅色小豆子回來充饑,因為能吃,因此這種樹就叫救命糧樹。

其中間也有少許別的樹,但大多數是這種救命糧樹。

小學的教室很簡陋,課桌和板凳都是那種實心木頭做的,看着又醜又笨重,還有許多小刀刻畫的刀痕。

因為是兩個學生趴一張桌子,所以經常就有矛盾。

一個說你越界把我擠到了,另一個就說你也經常越界擠我,我越一次界咋了!

于是就你來我往的争論,最後用鉛筆或小刀在書桌中間劃一道三八線。

并鄭重申明這邊是我的,那邊是你的,以後誰都不能越界,誰越界誰就是豬就是小狗,雙方就都很守約定和規矩。

學校的土操場很大,那個時候也沒有廣播體操,土操場平時就是上體育課或早上學生們跑操用。

課間學生出來在上面逛逛,平時基本都是門可羅雀沒啥人。

操場上雖有兩籃筐,可沒有籃球,也就成了擺設。

學校附近有一條小河,學校每周三,周五打掃衛生,學生就經常去河裏洗拖把,提水。

夏天渴的實在難受,李沐風就跑到河邊,找到一處山裏出來的泉水,趴下去咕咚咕咚喝幾口,然後趕緊往學校跑。

學校的教室除了課桌板凳,好像也沒有啥。教室比較大,到了冬天,教室就特別冷。

為此就有一些學生,用小鐵碗穿上鐵絲做成小火盆,裏面裝上炭火,到了教室就放在自己腳下。

下了課害怕碗裏的炭火熄滅,然後拿到外面,甩開膀子乎乎的掄圈,碗裏的炭火不一會就又燃起來。

當時也沒有電鈴,上下課全憑老師看表,然後去敲那個挂在屋檐下的鐵鈴。

一到上課時間,聽到那鐵器敲打清脆響亮的铛铛铛的聲音。

外面四處亂跑學生們,就像收到指令一樣,陸陸續續匆忙的跑進教室坐好。

到了下課放學,聽到那铛铛铛的聲音,原本聚精會神的學生,立馬就像靈魂出竅一般開始騷動起來,老師一走出教室,立馬就騷亂活泛了起來。

李沐風在村裏的小學讀了五年,四年級結束,他去了鄉上的學校繼續讀書。

原來一塊讀書的同學有的留了級,有的辍了學,到鄉上讀書又在一塊繼續的同學就很少了。

但也有幾個,比如有垚同學,菊同學,堯同學,偉同學,輝同學等等。

但和李沐風一塊讀到初三,都沒有分過班的,好像只有輝同學。

村裏的小學,在李沐風去鄉上讀書時,沒支撐幾年就被裁撤了。

李沐風就是最後的第二或第三批學生吧,因為當時學生變得越來越少了。

村裏小學的使命已經完成,去鄉上讀五年級,一次周五放假,回家路過村小學。

李沐風還走進去看了一下,那些土牆青瓦的教學樓,給人飽經風霜的樣子。

教室裏稀稀拉拉沒有幾個學生,以前笨重古老的課桌好多都閑置胡亂的堆放着,好幾間教室都空着,鎖了門,挂上鐵鎖。

那乒乓球案看着也搖搖欲墜,似乎輕輕一推就會倒掉,偌大的校園顯出了幾分蒼涼,就像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在吃力的喘着粗氣。

走出那大木門,看見白色的外牆皮掉落的零零碎碎,就像是一個患了嚴重皮膚病的病人,想去醫治卻不知如何下手,好像也沒有那個必要。

後來李沐風上了初中,又上高中,又上大學,在老家待的時間和機會越來越少。

有一天他路過學校時,發現學校已經不見,上面不知何時有了幾間漂亮的樓房,大操場也荒草叢生,有的雜草長得都快有李沐風高了。

李沐風看着一切不由想到,真是當年熱鬧繁華處,如今落敗荒草生,變了模樣。

也不知道以前一塊讀書上學的夥伴現在怎麽樣,他(她)們都過得怎麽樣,應該都還好吧。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