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巷道子.零花錢.熱水
巷道子.零花錢.熱水
剛開始到鄉裏上學,宿舍很破爛,一排破瓦房,好幾個房間,地上用石頭或磚頭一墊,然後把木板往上一放就是床,放完床和木箱基本也就沒有地方,學生太多有的沒地方睡,晚上就到教室把桌子一拼,鋪上被子睡覺。
宿舍裏面亂的很,晚上睡覺啥味都有,臭腳丫子味、汗味、飯菜食物味、黴菌散發的腐敗味,混合在一起,如果猛的一進去會不适應,但呼吸一分鐘就好了,睡着了也是各種聲音都有,打呼嚕的、磨牙的、說夢話的,讓人好笑又無語。
學校學生很多,可做飯的只有一個,主食是玉米糊湯,學生都不喜歡吃,但就那樣,量還少不夠吃。
每次下午的面條和周三的米飯,那更是供不應求,去的晚都沒得吃,當時很多學生是吃不飽飯的。
學校外面就有人家發現商機,做飯賣給學校裏的學生,學校周圍很多人家就賣飯,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巷道子“”,同學也叫之為“老巷”。
因為那個地方,進去的時候要走一條十來米的過道,因此得名巷道子。
做飯的是一個中年婦女,也不知道她叫什麽名字,反正人家做飯感覺就是好吃,其實應該是人肚子餓,所以感覺吃啥都香。
其實她做的飯,根本沒什麽油水,油很少,可人家炒的面卻不粘鍋,也不糊,還是散的那種,也不黏糊,很佩服人家做飯的手藝。
一碗飯,一般賣五毛或一塊,涼皮、涼粉啥的賣兩三塊錢,不過那一般只有有錢人才能吃的起。李沐風每次去,都是吃五毛錢的面條,因為窮且餓,只能吃五毛錢的面條,吃完感覺還缺點,就從那水壺再倒點水一喝,然後滿足的用袖子把嘴一擦,跑回學校。
有人味巷道子的過往做打油詩一首,為念:
曾經求學忍饑餓,嘴饞腹空甚難受。
飯菜量少油水薄,一日兩頓吃不飽。
身有餘錢去巷道,五毛一塊管你飽。
無錢也可先賒賬,下周來把錢還上。
求學不知世事艱,憎恨父母少給錢。
錢少欲多忍饑餓,歡樂卻是無窮多。
成人方知賺錢難,養兒方知父母恩。
柴米油鹽醬醋茶,那個不需把錢花。
不愁吃也不愁穿,卻無年少孩童心。
升入初中,學校蓋了新宿舍新食堂,大大改善了居住環境和夥食水平,不僅吃好還能吃飽。
睡覺的地方,不再是只有木板放地上,有了架子床、儲物櫃,睡覺放東西都方便省事。
到鄉裏上學,母親每周給李沐風兩塊零花錢,雖然少但總比沒有的強。
在母親耳提面命的教導下,李沐風知道父親掙錢不容易,家裏經濟條件不行,錢總是不夠用的,可理解歸理解,每次要錢,該要還得要啊。
錢是個好東西,也是個壞東西,因為要錢,李沐風沒少和母親賭氣鬧別扭,母親每次都責罵他,數落他,錢就是那個數,愛要不要,胳膊扭不過大腿,李沐風是惹不過母親,總是以自己的失敗告終,他只有接受悲慘痛苦的現實。
鄉裏學校沒有熱水供應,學校外面的人家,就燒熱水賣給學生,一壺熱水五毛錢。
去學校外面打一壺熱水要五毛錢,一周最少要打三次熱水,母親把錢都提前給李沐風算好了。
一塊五毛錢是必須支出,李沐風自己能支配的零花錢只有五毛錢,剛好能買一包辣條,或一包幹吃面。
宿舍有的同學不打水,有時剛打的熱水,堅持不了一天就完了,都是同學比較熟,一般也不會計較說啥,用就用呗。
冬天早上,一盆熱水能洗七八個人的臉,李沐風愛賴床,起的慢,走到臉盆一看,發現有時是黑乎乎的一盆水,有時是白乎乎像牛奶的一盆水,自己實在下不去手,就跑去水龍頭用冷水洗臉,凍得人只哆嗦、打冷顫,感覺手都不是自己的,像木頭一樣沒了知覺。
有人洗臉用香皂,所以臉盆裏的水和牛奶一樣白,水面還漂一層白沫,于是就有人說:“以後洗臉不準用香皂,一個人一洗,別人沒法洗了。”
一壺熱水正常能用兩天,但有同學是從來不打水,為此一般打的一壺熱水,能撐過一天就不錯了。
宿舍經常能聽見有人抱怨,剛打的熱水,出去回來就幾乎沒了,可也不知道是誰用了,就算你懷疑,無憑無據的,大家又是同學,也不好意思吵吵。
外面賣水的那幾家人,大多數都把水燒開了,有的可能是水壺不保溫,放的時間長一點,水就不燙,也賣給打水的學生,絕大多數學生感覺知道那壺水不熱乎,可臉皮薄,不敢、也不好意思說什麽,只有默默的忍受不滿,可總有敢于反抗說真話的同學。
一天晚自習放學,一同學出去打水,來到學校外那賣水人家。
去的時候已經有幾個學生正在倒水,那女主人在一旁照看,那同學提着水壺也走了過去。
女主人就拿起一個水壺,給那同學的暖壺裏倒水,那同學看了一回兒,然後氣憤的擋住倒水的女主人,別的同學還一臉茫然,不知啥情況。
那同學氣憤的說:“你這水都不熱,沒有燒開,咋能喝。”
女主人卻說:“咋不熱,我才燒的水還能不熱。”
那同學直接把手指頭伸進暖水壺,感知了水溫,然後更加氣憤的說:“你這也叫才燒滴水,都不燙,你把手伸進去試一哈。”
然後同學氣憤的拿起暖壺,倒出裏面的水,頭也不回,徑直的離開去了別家。
那同學的一頓操作,質問,把一旁許多學生都給看的呆若木雞,內心暗暗佩服他的果敢、勇猛、不懼□□的豪邁精神。
一周在學校要待五天,打完熱水,李沐風只有五毛可支配的零花錢,平均一天一毛錢,一毛錢能幹啥?都沒有人用一毛錢了,最最小的錢就是五毛。
但當時有五毛錢都不錯了,能買一碗飯吃,或買一包辣條,或者買一個雪糕,或者買一包幹吃面,或者買一支筆芯,好像只能幹其中的一件事。
到鄉上學校讀書,五六年級李沐風吃了兩年粗糧包谷糊湯,也不知怎樣就晃了過來。
升入初中,學校蓋了新廚房,學生從此永遠告別粗糧、包谷糊湯,每天吃的都是面條、米飯、白饅頭。
學校新廚房沒蓋起來時,大家每天吃粗糧,有些孩子上學就會拿幹糧,在餓的時候充饑。
各家拿的幹糧各不相同,可拿的菜區別就不大,基本都是腌菜,酸菜,醬豆。偶爾也有人拿炒土豆絲或其它的,但大多數,通常最常見的就是腌菜,酸菜,醬豆。
這三樣菜因為可以稍微放的時間長一點,其餘的菜不經吃,而且還放不住。
有一次課間,李沐風無聊就跑回宿舍,突然感覺嘴饞,于是打開木箱,掰了一塊馍夾了一筷子酸菜準備吃。
弄好之後李沐風就拿着夾馍出宿舍,那時還是老宿舍,一出宿舍門就是一高石檻,上面就是大操場。
李沐風嘴裏嚼着夾馍,心裏美滋滋,結果一出宿舍,石檻上一個高年級的陌生男生就對李沐風說:“小孩,給我吃點你手上的夾馍。”
于是李沐風好奇的擡頭,看見石檻上俯下身的那同學,猶豫片刻李沐風說到:“這馍我咬過一口。”
石檻上那同學見李沐風開口,沒有拒絕的意思,于是他有點激動,身子在石檻上俯的更低急忙的說到:“沒事,沒事。”
他胳膊都伸下來,做好準備接的動作,李沐風見他可能的确是餓。
李沐風就把手中只吃了一口的夾馍遞給了他,那同學高興的接過夾馍,兩個手捧着就吃了起來,感覺他吃的好香。
這時操場上那位同學的同學,看見他在吃東西,也走上前來問,他說是石檻下的娃給他的。
于是那個同學也問李沐風要馍吃,由于害怕快上課遲到,李沐風借口說沒有了,就急忙往教室走跑去。
在鄉裏的學校求學那幾年,大多時候困擾李沐風的可能并不是學習,而是饑餓。
尤其每天晚上,下了晚自習回到宿舍,肚子很餓,躺在床上餓的心慌睡不着,可又沒啥吃的,于是心裏就想象烤雞,烤鴨,烤肉的樣子,想着想着好像似乎起點作用,饑餓感不那麽強烈,迷迷糊糊也就睡着了,睡着肚子就不餓了。
初三以前,李沐風根本就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只顧玩,沒有目标。
父母時時刻刻教導他要好好努力讀書,有時說不動他,沒反應,母親就發氣,厲聲的說:“你念書給誰念,你給你自己念書,你還以為給我,給你爸念書啊?”
李沐風聽完母親那說辭,臉上也是一臉倔強,不高興,心裏悶悶不樂的想:“念書就是給我自己念,我也沒說給你,給我爸念,那給我自己念書,你管我幹啥,又不是給你和我爸念,既然給我自己念書,那你就不要管,不要多說話。”
這心裏話,李沐風當然不敢說出口,也只能在心裏嘀咕嘀咕。
其實李沐風知道學習的好處,可他就是沒有目标,沒有動力,不知道為啥學習。
直到上初三,李沐風才知道目标是要考高中,如果考不上高中就沒學上了,他這才慌了神,才有了動力,才知道要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