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勤王
勤王
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趙淩月與韓雲朝率陝西部六萬兵馬到達汴京城郊。此時,金人圍城僅僅十天,勤王诏令只來得及發布到兩河及江淮。
所以現在,京城附近還沒有多少勤王兵馬趕到。兩人帶着軍隊繞了汴京城一圈,最後終于在北門外發現了勤王師兩萬兵馬。
一問之下,她們才知道這是河北各州零星的兵士暫時駐紮在一起,還沒有一個共同的統領。各軍不互相節制,自然和趙淩月二人統領的原陝西一路兵馬不可同日而語。
衆統領和趙淩月兩人見過後,便開始商議接下來的行動。滑州統制劉元浩首先一臉擔憂,說出了勤王的危險。
“兩位雖有才能,且統兵六萬,但還是要小心。前天淮西制置使李大人率十萬人與金人作戰,結果全軍覆沒,李大人也被生擒,頭被金人砍下來丢進了汴京城內。”
衆人都悲痛不已,趙淩月兩人也沉默着,不過她們當然沒有想過以六萬士卒直面金人的精銳主力騎兵。
磁州統制開口道:“這樣根本不是辦法,天下勤王兵馬當有一個統領,不然各自為戰,沒多少用……”
這句話卻是說到了點上,各隊勤王兵馬各有統領,不可能将指揮權拱手讓人。就算趙淩月二人統兵六萬,也不能服衆,各州統制不會将手中幾千兵馬交予趙淩月指揮。
先前沒有能服衆的人選,各路兵馬只能各自為戰。現在寧王沒有死,便是最合适的統領,皇帝早晚會封寧王為兵馬大元帥。
至于寧王會不會不救京師的問題,衆人根本不放在心上。別說現在的寧王在衆人眼裏是大義凜然的英雄形象,就算寧王不想來救,他們也沒什麽異議。
如果京城淪陷,寧王必然登基為帝,那麽他們作為第一批投奔寧王的兵馬,前途不可限量。
一群人商議到最後,也沒有什麽結果,卻都明白了各自的意思——暫且駐紮城外,等着朝廷冊封統一元帥的旨意,再去投奔。
衆人心照不宣,各自回營。路上,趙淩月對韓雲朝道:“你曾經說過……還有一個月,京城便會淪陷。”
韓雲朝點頭,郭京受到重用,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神兵也已經齊聚。歷史的洪流不可逆轉,這腐朽而滑稽的朝廷很快便要傾覆了。
“閏十一月十五日,陛下才會封寧王殿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然後差不多二十五六日的時候,京城就會淪陷。”
趙淩月不由得好笑,皇帝授予趙易兵馬大權不早不晚,正是時候。趙易才開元帥府不久汴京就會淪陷,簡直是在幫趙易。
果真是運氣好了,不僅白揀一個帝位,還不用擔多少不救京師的罵名。
接下來的半個月,京師附近的八萬勤王兵馬駐紮在一處,時不時對金兵進行襲擾。勤王師雖有八萬之衆,可雙方戰鬥力差距懸殊,對于汴京的局勢根本是杯水車薪。
而齊朝的精銳,唯一可以與金人抗衡的常年與西夏作戰的西北軍,卻因太原的淪陷而被金軍阻截在潼關,無法到達京師。
随着時間推移,京城勤王的诏令終于傳到了天下各處,最遠甚至有兩廣、福建等幾路兵馬越數千裏争相勤王。
然而,半個月內,京城附近增加的勤王師只有河北諸郡過來的零星兵馬,共計一萬餘人。其餘各路人馬要麽遭遇金人游騎而潰散,要麽路途遙遠,還在前往汴京的路上。
閏十一月十五日,由于汴京東西北三面地勢較高,不易被攻破,金人便只在這三面的數道城門留下一萬兵馬。其餘七萬兵馬則會于地勢較低的南門——宣化門下。
金兵集中兵力對宣化門展開猛攻,這一天終于有金人登上城樓。雖然這些人即刻被斬殺,亦使守城齊軍膽寒。
趙景驚慌萬分,萬般無奈之下,終于派使臣攜蠟丸出城。蠟丸內封密旨,命寧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統帥天下兵馬速速救援京師。
數名使臣在金人攻城間隙從城樓上遠離城門的四角墜繩而出,有幾人還未到城郊,便被金人俘獲。但總算有人逃出,将密信送至相州。
十八日,寧王于相州開府,正式成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河北諸縣忙于與盜匪作戰的官軍當即投奔,汴京周圍的勤王師亦紛紛啓程向北,投奔寧王。
當幾名統帥勸趙淩月北上的時候,趙淩月當即拒絕。衆人只當她愚忠,卻沒有人會想到,汴京城馬上便要淪陷了。
二十五日,金人新造十餘輛抛石車,開啓了又一輪猛攻。京城南門外,趙淩月與韓雲朝兩人站在高處,看着面前的戰役。
震天的炮石聲中,攻城的金兵密密麻麻,有五十餘輛炮車正在源源不斷的向城上扔石塊和火球,城上也有無數炮石砸到金兵的隊伍裏。
城牆上搭着雲梯,不斷有金兵順着梯子向上爬,卻很快被齊兵的石塊和箭矢射下城去。這種攻城戰,金兵毫無優勢,也是唯一一種可以以少量齊兵的代價換取更多金兵性命的作戰方式。
趙淩月看着僵持的雙方人馬,直到此刻也仍然不敢相信,皇帝會派六甲神兵作戰,并且嚴令其他守軍聽從郭京的話盡數下城。
此時,京城遠遠未到彈盡糧絕的程度,便是一直按當前城防禦敵,也不會輕易被攻破。可是,朝廷會有什麽更昏聩的作為,永遠不可料及。
“汴京城……今天或明天,就會淪陷麽?”趙淩月低聲問韓雲朝。
“我也記不清具體是哪一天,總之,那一天是會下雪的。現在倒是還沒有……”
卻在這個時候,仿佛上天有感知一般,天色暗了下來。陰風怒號,雷聲隐隐,伴随着冰冷的寒風,竟有雪花飛揚而下。
趙淩月伸出手,看着掌心融化的雪花,喃喃道:“下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