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重生

第2章 重生

“本人名下所有基金、古董、珠寶均歸次子宋世安所有。”

“宋家老宅、顧家老宅及顧氏集團55.3%的股份歸次子宋世安所有。”

如果說三子四女拿到了顧氏的金蛋,那宋世安就等于拿到了顧氏會下金蛋的金雞,尤其是他還拿到了象征權利的顧家老宅居住權。

遺囑宣讀完畢,全場炸鍋,衆人也懶得再裝了,紛紛表達起了自己的不滿。

“這遺囑肯定是假的,顧老爺子是我堂爺爺,不可能什麽都沒給我們。”

“你這還是堂孫子,人家親孫子還有什麽都沒有的呢。”

“有的人真是命好,明明都不姓顧,竟然也能拿公司全部的股份。”

被內涵、沒有拿到任何遺産的兩家人:“……”

宋知時好笑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道:顧淮這幾個孩子打嘴仗一個比一個溜,個個都有八百個心眼子,也不知道他一生正直,是怎麽生出這樣的孩子的。

顧淮啊顧淮,你是拍拍屁股走了,留下這麽大個爛攤子。

不過這些都不是他要關心的,外甥成了最大贏家,宋知時在世間唯一的牽挂也了了。

他現在比較關心自己什麽時候消散。

沒有拿到任何遺産的深衣老者徹底怒了,但他不敢得罪已經是板上釘釘的當家人宋世安,便只能拿其他人開刀:“爸爸生前最寵老二,他拿了大頭就算了,憑什麽剩下的都給了你們,而我們兩家什麽都沒有,你們是不是在遺囑裏做了什麽手腳?”

顧家長子顧洛明看着自己名義上的弟弟,譏諷道:“老五,你這話說得好笑,我們真要改遺囑,先不說能不能做到,我能只給自己三套房産?再說你姓賀又不姓顧,老爺子憑什麽要把財産留給你。”

“顧洛明,你不過就是我們顧家養的一條狗,有什麽資格在這裏跟我講話,我是姓賀不錯,但那裏面躺的是我親爹……”

“呵,全國誰不知道老爺子是靠宋家發家的,財産歸還宋家後人,我覺得很公平!至于遺産……他把我養大,助我娶妻生子我已經很滿足了。”

“五哥,你別跟他們說了,這根本就是明擺着欺負咱們五房和六房,咱們直接報警起訴他們——”

正當一幫年齡加起來幾百歲的老人鬧得不可開交時,從外面走進來幾個身穿制服的年輕人,他們跟宋世安耳語幾句,直接就把剛剛鬧事的幾個人給鎖了起來。

劇情急轉直下,一旁的護士醫生,眼觀鼻鼻觀心不說話,醫院裏豪門繼承人争奪之戰,他們可見多了。

宋知時沒想到臨走前還能看見這麽一場大戲:“……”

如果說前頭宋知時還羨慕顧淮子孫滿堂又無疾終老,那麽此刻的他也只餘感慨。

宋知時一步一步走出醫院,在醫院書報亭前停下來了腳步。他看見了一本名叫《煤礦大王顧淮自述——我的青春我的家》的書籍,正放在貨架上售賣。

“世人皆知煤礦大王顧淮一生紅顏無數,更有四子兩女,皆非同母所生。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早在七十年代初,顧淮還有過一位宋姓男妻,現具體名已不可考。但這位宋姓男子的出現,給了創業初期的顧淮一個很大的支持……”

“1976年3月,兩個人維持三年的婚姻終于走到了盡頭,在衆領導和親友的見證下,最終分道揚镳。但對方卻在回陝省省城的路上,不幸死于車禍……”

這本小說也是宋知時死後才看到的,說是根據顧淮的回憶改編而成,初得到此書,他的內心是訝異的,他沒想到自己二十幾年跌宕起伏的人生,竟然只有短短的幾行文字。

在這本小說中,他并非主角,而是一個英年早逝、命途多舛的小配角。

這本書的男主角,正是剛剛醫院裏過世的老人,也是他的前夫——顧淮。

宋知時祖籍江南,祖上幾代都在江寧織造府任職,後來跟随的主家敗落,宋家幾度被牽連,只能拿着祖傳的積蓄,帶着後人背井離鄉去了陝省。

本以為可以過幾年安穩日子,卻沒想到才過了幾十年,朝廷就因為外敵入侵變得動蕩不安,改革派為了維護皇室統治,多次出臺救國實業政策,當時的宋家倒也出了幾個能人,跟着出國留學,又花大價錢買入新型設備,重抄舊業開起了紡織廠。

宋家最輝煌的時代,宋氏紡織廠擁三家分廠,有上千名女工在宋氏任職,産品遠銷南洋,還一度成為陝省首富。

抗戰期間,宋家當家人宋清榮,也就是宋知時的爺爺,用宋氏自己生産的國貨對抗洋貨的傾銷,以實業支持抗戰,後在炮火聲中,宋氏紡織廠幾度被迫搬遷停業。

宋爺爺大半輩子兢兢業業,為國為民,膝下唯有一子,也就是宋知時的父親,但他卻在宋知時出生前就犧牲在了戰場上,所以嚴格來說宋知時是遺腹子。

除此之外,宋知時上頭還有兩個姐姐,大姐宋知意,二姐宋知音。終于有了男丁繼承家業,可想而知宋知時出生時老爺子有多高興。他直接大擺幾十桌流水席,邀請了當時諸多黨派領導人和社會名流,也為後來的災禍埋下了伏筆。

建國以後,宋氏紡織廠被國家收購成為國營紡織廠,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再後來運動開始,宋氏幾位當家人一部分遠走他鄉,剩下的紛紛下獄,得益于宋老爺子的先見之明,宋知時等幾位小輩才被勉強保住。

大姐宋知意被遠嫁給了京城一個工人,二姐宋知音下嫁到陝省河洛市下轄的某縣級農村,連帶着宋知時也被強制送到了河洛。

河洛是整個陝省最貧窮最偏遠的一個城市,雖處于黃河流域,水資源卻并不豐富,放眼望去便是看不見盡頭的黃土高坡和窯洞,人們世世代代以種地為生。

不過到了近代,河洛被發現了大量煤礦資源,稍稍有了些發展,但還是讓自小生活在繁華省城的宋小少爺極不适應。

不适應還只是次要的,最讓宋知時不悅的是,他其實是被迫“嫁”來河洛的。

河洛古稱洛安,在古代曾幾度繁榮,出過不少名門望族,傳說某個以此為封地的王爺,是漢朝某位皇帝的嫡親弟弟,因其酷愛男色,便準許河洛男男相親。由此,結契之風盛行,并成為河洛一帶舊俗而延續千年。

後來在時代的動蕩變遷中,人們發現結契也是不錯的選擇,皆因男子之間不需要彩禮嫁妝,可以省下一大筆錢。而且以前普遍缺少壯勞力,兩個男子結契為兄弟,可以一起勞作養家。如果想要子嗣,哪裏都可以領養,鄉野中多的是沒有父母的孩子。

新中國成立以後,有了新的婚姻法,加上結契不利于國家人口增長,這一舊俗就被廢止了。但在農村仍然有不少人家會選擇結契,而且結契本來也不具有法律效益,如果反悔又想重新結婚也是可以的,所以結契一事屢禁不止。

宋知時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宋老爺子打包送到了河洛,戶口也被遷到了河洛,跟顧淮結成了契兄弟。

但是兩人沒有任何感情基礎,婚後生活也并不幸福,如書中所寫,勉強支撐了三年,“婚姻”就破裂了。

“離婚”以後,宋知時獨自踏上回省城的路,誰料這條歸家之路,卻成為了他的亡命之路。

本來宋知時死了也就死了,可誰知道他并沒有去投胎,而是魂魄滞留在了人間。

頭幾個月,宋知時對自己的狀态很感興趣,當時他魂魄虛弱,去不了太遠的地方,只能每天圍着顧淮轉,看他下礦井,看他開會,看他洗衣做飯睡覺。

可惜這樣的好日子并沒有持續多久。

作者有話要說:

本章人物整理:

爺爺:宋清榮

大姐:宋知意

二姐:宋知音

男主:宋知時

(這樣會不會更容易理解呢?)

防杠:排雷必看,本地有結契舊俗,但并不合法,不喜勿入。河洛這個城市無原型,只是以我去過的幾個陝西的城市來寫的,是個融合型地域。

不過陝西确實煤炭資源豐富,而且好吃的巨多,我呆的時間最久的地方是寶雞,寶雞也是個很好的地方,雖然我一直高原反應,導致人暈乎乎的,但是那裏交通便捷,靠近甘肅青海,去哪兒都可以,還有一望無際的塞上牧場。初到那裏,就被一家餃子店驚為天人,但是據說老板夫婦是河北人?反正賊好吃,非常推薦大家去陝西旅游。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