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文中案
文中案
專案組過年的時候還在樊安府住紮。這次年禮倒沒有中秋節那般洶湧,燕回也就好安排得多。羅大全一家依舊如往日般生活。唯有向氏有點心煩,麥黃和青央已經十五歲,麥黃的親事還可以過兩年,青央的親事卻是迫在眉睫的,以現在羅家不上不下情況,說親的還是蠻多的,讓向氏不知該如何抉擇。更讓向氏心煩的是青央态度,自從燕回每天早上不方便去市場後,青央就接過任務,每天早上去市場,白日裏都在前面的食鋪操持,越來越像模像樣,俨然一副掌櫃的模樣。對親事毫不太意,還揚言不嫁人要給姐姐做一輩子掌櫃。燕回聽後只笑笑,勸她娘不要着急,緣份到了自然成,羅大全也贊成燕回的說法,兒女們過得怡然自樂有什麽不好,他家也不是什麽大家族,在乎別人的一言一語。弟弟麥黃也早就不讀書,整天癡于打各造種式種樣的家俱。
燕回在王牙人帶過來的人中,挑選了一個七八歲的小童,取名陳秋田,讓他跟着棠棠,又給父母的院子多安排一個婆子,整個院子又增設了一個打掃的婆子。陳之浩跟師爺到處打聽,為棠棠尋找練武師傅。師爺以前也府城也住了很多年,很快就打聽到了一退武兵。退武兵叫張大武,在軍中多年武力相當不錯,因前些年腿部受傷有些瘸就退役回了老家。這兩年在家裏做一馬車夫,陳之浩就請他年後來教棠棠。
臘月二十,陳之浩與燕回回了一趟藍溪村,帶着棠棠。一行人兩輛馬車,跟去的有陳康陳健,王婆子和菊華,還有府衙的幾個衙役。
陳之浩要回老家,老家老早就得了消息,陳之浩的官位越來越高,聽說他近來又立了功,老家人無不引以為榮。陳靈也早早地回了娘家,她嫁到婆家生了一個女兒之後這幾年都沒有再生,婆家卻一點怨言都沒有,她知道是陳之浩當了官的原因,想趁此機會跟浩哥哥說幾句話。
一家人到了陳家老屋,陳之浩和燕回前前後後地看,燕回才知道前幾年陳之浩回來家門都不沒有進,陳之浩還理直氣壯地說沒有燕娘的家,他根本不想回。老家跟幾年前一模一樣,沒有一點衰改的跡象,看來老家的人還是用了心的。
他們這一次回來并沒有準備多住,前後也就兩天時間就又要走。
大伯家的大嫂帶着村裏的幾個族親忙碌着。以前陳之浩一個人回來總是匆匆回來匆匆離開。這次燕回決定請族裏人吃飯聚一下,提前就帶信回來要大嫂安排。
燕回他們上午到的,吃飯的事安排在晚上,第二天就是祭祖上墳,第三天一早就得出發的。
到了下午,族裏的人都陸續到來,陳健在門口迎接。燕回知道大伯和大伯娘來了就立即出去迎,好像從未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棠棠跟在一旁禮貌地叫大爺爺。陳致遠也笑開了臉,把棠棠抱在懷裏直叫乖孫子。大伯被迎進書房裏,陳之浩也迎過來叫了一聲大伯,陳致遠也親切叫了聲浩哥兒,問他傷好完了沒有?身體恢複得如何?至此,陳之浩與陳致遠總算合好。不過在燕回看來,陳之浩再也不會相信大伯了。
陳家院裏燈火輝煌,前院幾桌男人喝酒吃菜,女人和孩子在後院烤火吃飯話家常。這幾年陳家族人日子好了起來,種的田在陳之浩的名下不用交稅,不服徭役,也都種了姜,雖然姜的價格折半,但這裏許多山地适合種姜,按照燕回的方法種出來的姜産量也高。大家早已聽說過,那些鹽蛋皮蛋是燕回弄出來的,大家早已對她刮目相看,女人也趁機跟燕回多說兩句話。
晚上,燕回和陳之浩坐在屋子裏塌上,回想着那五年間他們每日夜裏都坐在這裏讀書、說話、寫字,這張塌見證了他們從陌生到深情的全部過程,又一坐在這裏難免情動,仿佛重回年少,熱情似火。
次日,是祭祖開祠堂的日子,燕回沒有去,陳之浩帶着棠棠前去,這是給棠棠上族譜的日子。從祠堂回來後,陳之浩一家人又去了父母的墳地。燕回哭着跟婆婆說,對不起幾年沒有回來看您。陳之浩總感覺燕回與自己母親的感情更深些。下午燕回與大嫂在後院裏聊天。
“大嫂,謝謝你幫着把家裏照顧得好,我真怕沒人住房子不成樣。”
“燕回,應該的,而且你這裏種菜真是好。族裏因為浩兄弟當官獲益不少,族裏人把家裏照顧好是應該的。”
大嫂又悄悄地聽燕回說,“白玉回來後,舅舅家再也不好意思提把白玉嫁給陳海,沒來沒有一個月把她嫁給了一個鄉紳做小妾,那鄉紳已經五十多歲。舅舅家的幾個兒子也陸續成親了,那個飲子鋪現在根本養不活一大家子人,他們一家子悔到了骨子裏。”對此燕回只是笑笑,不好說什麽,大嫂則嗤了一聲說:“她那種人沒腦子,一輩子又只想坐享其成,從未想過通過自己努力去獲得。”
Advertisement
燕回想着白玉的事情,當年白玉在王家二公子和陳之浩之間選擇了王家,這本無也大錯,只是太顧眼前利益,王家二公子棄全城那麽多有才有貌的姑娘不娶,到鄉鎮上去找一個普通人戶的姑娘,這事本就透着古怪,白玉沒有看透這事說明她的确沒腦子。從王家再到陳之浩的府衙後院,最後嫁給五十多歲的鄉紳當小妾,她的确一直從未想過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什麽,只想着坐享其成。其實她在經歷過王家還沒有吸取教訓,在陳之浩的後院如果她能好好的當個上進的人,陳之浩說不定會抛開過往,對她舊情複燃也未可知?大嫂說她‘沒腦子,一輩子只想着坐享其成’,這話一點也不過份。
至于燕回因白玉之事和陳之浩産生誤會耽誤三年,燕回是一點也不後悔的。如果她當初沒有離開,可能陳浩也不會有他口中所說那麽深情。燕回一直認為在那之前,她和陳之浩之間太過順暢。太過順暢的感情,在經歷生活中的變故時,在有另外的女人插入到他們中間時,一切都會變得沒有價值。沒有那三年多的分開,她與陳之浩之間的這份感情能不能有現在這麽深還真不好說。聽說白玉在府衙後院時還經常作妖,也幸好她不在,不然她少不得要白受許多氣。眼不見心不煩才是最好的。
年後,棠棠有了大名,陳安棠,每日早上起床跟着父親前往府衙,在府衙後院跟張師傅習武,同他一起練習的還有棠棠的小跟班陳秋田和張師傅家的兒子張小全。陳之浩每天都要他習武一個時辰,之後陳之浩或師爺有空就會教他習字讀書,下午才會回到燕回身邊。
中江府的官銀搶劫案引發的樊安府文中鎮地下兵器私制的案件,經過四五個月的審查有了結果。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當年先皇寵幸婉貴妃,生下一子為皇九子,皇九子和婉貴妃都很得先皇青睐,一度把皇後與太子都比下去。後來太子憑借戰功得到了皇位,先皇去之前還特別為他的皇九子安排了妥當的去處,封襄王,把中江府作為他的封地,中江府不是江南的富庶之地,卻也是魚米水鄉,一府之地不大不小,夠他兒子食用又不至于太招人眼,也可謂用心良苦。到了封地襄王卻沒有死心,表面上平靜了一段時間,暗地又開始折騰,與中江府相鄰的府官員有許多暗地都投靠了他,也暗中拉攏了不少衛所,加之他本在朝中還有餘黨。近些年皇帝對各地蕃王的特權取蒂,不再食邑封地,只食朝庭給的供給。所以中江府的稅銀就得上交國庫,前兩年中江府有災收成并不怎麽樣,去年風調雨順的,稅銀就高達四十萬兩,讓襄王動了心,才出現劫持官銀的這一出。本來是計劃周全的,文中鎮早已是襄王的後花園,當時派出動了五六百人,壓倒性的人數,又提前将方圓幾裏的人清路。官銀被動持後又派出三路分馬分別向三個不同的方向逃走。本來計劃周詳的事情,只因一對打獵的父子頭兩天就上了山,為了捕捉獵物在山上藏了兩天,真正的劫持的官銀翻越文山時正好被他們看到,又聲勢浩大的報給了軍所,想壓都壓不來,文中鎮才聚攏了衆人的視線。
當今皇帝早知道襄王有異心,不可能不對他設防。在中江府及四周州府都安排了自己的人,前沅州知州也是皇帝早年安排的人,只因沒有作為又被上司打壓才因病引辭。新到任的陳之浩不懂官場,到了沅州又手握世人從來沒有見過的致富手法,所産出的東西直達聖聽,讓上司打壓也得暗地來。陳之浩很快得到皇帝上提拔,将原來的知府調離得此地。陳之浩任樊安知府後,從官場中也嗅到了些味道,到文中鎮認真觀察後也想到了一些東西,将自己所得親自告訴林指揮使也是有原因的。陳之浩在觐見皇帝時,得繼平公公一句提點:“樊安衛的林指揮是皇上親點的,也是我的老鄉。”
林指揮使在文中鎮不止查獲了官銀,還從地窖裏查獲了十幾萬兵的軍用武器,看來有人謀略已久。襄王将自己的兵工廠放在樊安府是最保險的,樊安府與中江府又止一江之隔。文中鎮上二十幾家鐵将鋪子,就是通過鋪子以農用器具的名義在各地采購生鐵運往文中鎮。所以說文中鎮沒有多少田地,又住了那麽多人家,且生活并不貧苦。
事情處理的結果,文中鎮的人死的死,流放地流放。文縣的官員和大部分衙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置,樊安府也有部分官員獲罪,衙役攀扯着牽出三十多個。襄王被押送到京城軟禁,與他有關聯的官員都受到了相應的處理。參與此處徹查行動的專案組人員都受到皇上的獎勵,林指揮使更是官升兩級,陳之浩只是升為從四品知府。
襄王案從發生到結尾所有的過程都是陳之浩親自給燕回講述的,他知道燕回就喜歡聽這些事情,聽到有想法的地方再發表些感嘆,倆人再探讨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