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樊安日常

樊安日常

目睹了初二宮裏校場上那一幕的親貴們,開始私下裏打探陳知府的相關事宜,各自都有着自己心裏盤算,才打聽到陳家一家寄住在客棧的小院裏,就聽說初四一早,陳之浩帶着一着老小啓程回樊安了。得,這下沒機會繼續探聽拉攏了。

陳之浩本計劃初六啓程回樊安的,但經過初二那日的盛況,回去後就立即跟燕加商量提前走。連帶給皇上遞信都是那幾名護衛傳過去的。燕回和陳之陳浩一樣害怕牽扯太多想早日離去,羅大全巴不得早點走,棠棠已經等不及想回去跟大虎吹噓他在京城甚至皇宮的見識,向氏一向都聽衆人的,只有麥黃和青央還有些意猶未盡,不知何時才能再來京城一游。

陳之浩一家走了,但京城還是有人在探聽,不過打探來打探去也都是以前所知道的事情,不過這陳之浩的确不凡,當年掉在末尾的貢生得了從六品的知州,當個知州三年就讓沅州名聲響透全國,升知府後又在當年襄王案中立下功勞。一些人在朝堂上開始關注樊安府,可一連幾年樊安府都沒有大事發生,有的只是稅收逐步增長,百姓生活越來越安穩,在京城裏樊安府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做的越來越好。誰叫樊安府的名聲好呢?

陳之浩一家馬不停蹄,四個護衛高頭大馬的護在馬車兩邊,比來時路上氣勢強了不少,陳之浩一行人就不再為安危操心,路上吃穿住行又多了人打點,輕松不少。

陳之浩一行人回到樊安已是正月底。當陳之浩把皇帝給的玉佩交給燕回時,燕回也驚呆了,都不敢相信去京城過了一個年,回來時就已變成可調動國家兵馬的人。燕回只覺得自己平平安安的,根本不需要這東西,陳之浩詳細解釋給燕回說,在本朝一般皇子公主至少都配有兩百人的護衛,太子至少配有五百至一千人的護衛,而如她這樣的長公主也可有五百至一千人的護衛,這些護衛除了日常保護皇子公主們的安全,也是體現地位尊貴的一種方式。燕回只得把玉佩仔細收好,對皇上給的四人也做了安排,兩個女武士一個叫玉華,一個叫玉碗就扮着女仆跟她在身邊,兩個男護衛一個叫玉章,一個叫玉山燕回讓他跟着陳之浩。她其實替她們呆在自己身邊無用武之地而委屈,只聽他們的名字都是帶着輩份的,應該都是有真本事的人。陳之浩則安慰燕回,不必替他們委屈,這是他們的宿命,也是皇上的心意。陳之浩平常大多呆在知府衙門,這下棠棠聽說兩護衛武功好,就天天纏着要跟着護衛們要跟他們練武,護衛們被他纏得沒法,偶爾也只得教他。

陳之浩從京城回來之後,給京城的折子都只說些平常事件。但每個月都會給皇上上一份密折,別人不知道這密折的內容,其實這密折裏陳之浩上疏的內容并不多,主要是燕回每個月都給皇帝爹寫一封信。

信的內容就是家裏出了什麽事,自己這段時間做了什麽,兒子學了什麽新的東西,陳知府又做了什麽,還時常把民間聽來的家裏長短寫在信裏。皇帝居然每月也給她回一封信,信裏也說某日裏某位大臣惹了他,某日禦善房做的食物合不合味口,某日某位又獻了什麽寶貝給他……

燕回開始寫皇帝寫信多少報着完成任務的心态,可寫了幾回也就喜歡起來,她喜歡和皇帝爹聊天,她不論說什麽,皇帝都會認真回複自己的看法,她說了過界的話,皇帝也沒有介意過,可能這世上與她說真正心底話的除了陳之浩也就這個皇帝爹了。燕回想着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大臣們日常跟他說的都是家國大事,後宮的嫔妃子們大多平衡前朝的手段之一,嫔妃們都有自己的小心思,皇子們都争着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給皇帝看。只有她這個連公主封號都沒有生活在民間的女兒,能夠讓他放松片刻說些生活日常,抱怨些煩惱瑣碎。所以日理萬機的他,每次送來的信都不短。

從京城回來不久,麥黃和青央都十八歲快十九歲了,向氏為他們的婚事着急,青英是完全不願意談及婚嫁之事,向氏就準備先辦麥黃的婚事。正巧顧家就遞來信息,說顧大東家的小女兒今年正好十六,向氏和羅大全為這也挺苦惱的,因為顧氏與燕回做過生意,而顧家是生意人,到時候顧家女嫁過來得了內幕與娘家的關系又如何處理,當然向氏和羅大全最擔心的是,成了這樁婚事會涉及到燕回的利益,如果處理不好,到時候會把家裏搞得一團糟。羅大全夫婦的擔憂被顧家知曉後,顧大東家專程約了羅大全一回,表示如果婚事能成,絕對不會讓年輕的夫婦難做,顧家一向都是誠信經營的商家。其實不怪乎顧家這樣保證,現在陳之浩年紀輕輕已是一府之主,将來官只會越來越大,顧家作為商人賺再多的錢也不敢與官府為難,民不與官鬥,他們生意做的再大也只是民。現在誰不想與陳之浩扯上些關系,他們顧家與陳之浩以前有交往,就已占得了先利,陳之浩已不可與往日同語。

無獨有偶,不久胡家也傳了話過來,胡東家的獨子今年也剛弱冠,想求娶羅家女兒青央,青央嘴上不同意可玩不過她娘,帶着相見回來後也就不再多說什麽。這樣青英和麥黃的親事都提上了議程,向氏忙得不亦樂乎。

燕回幫着她娘準備弟弟妹妹的婚事,妹妹青英的婚期定在來年的二月,弟弟麥黃的婚期定在來年的十月。燕回也考慮到實際問題,弟弟成親後她如果再住在娘家,那就不合适,而且這地方也不夠住,家裏的人也越來越多。就跟家人商量着她搬到府衙去住,陳之浩當然沒有意見,羅大全夫婦不舍得女兒,可燕回句句在理,又不是要與家裏疏遠,以前在藍溪村也不住在一起,都完全不影響親近。羅大全心裏最別扭的,他不知道現在該如何對待燕回,面對陳之浩時他還自然些。燕回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裏。

這裏燕回決定搬到府衙住了,當然她先去看了過了一回,然後就扯着他爹羅大全一起去看要如何改造屋子,打什麽樣的家俱,指使着羅大全做這做那,又一口一口爹巴心巴腸的叫得羅大全全身舒暢。羅大全為她搬家的事忙活,燕回又跟在後面遞茶遞水,讓羅大全心底的那隔閡一下子就沒了蹤影,知道這女兒沒有因為新人忘了舊人,跟他還如以往一樣的親,随着也恢複了往常該有的樣子。

五月底,燕回搬回到了知府府衙居住,陳之浩高興得很,這樣他跟燕回一起的時間更多些,他中午也可以吃燕回準備的午飯。燕回每天早上打扮得如普通婦人般閑逛各個街市,只是身後跟着兩個仆人,畢竟府城有這麽大,所以燕回每天出入市場還是挺自在的,也在市場上結識了不少人,聽到許多民間的故事,聽着有趣有感悟的就寫給皇帝爹看看。

七月的一天,燕回在菜市場買菜時。見往常賣豆腐的常大娘幾日的不在,很是疑惑。聽旁邊賣香油的林大嫂說,因為常大娘家的兒媳婦難産沒了,留下了剛出生的小孫子弱得很,還不知道能不能養活,林大嫂一邊說着一邊嘆息常大娘的兒媳婦剛好十六歲,去年才嫁過來的。幾日下來,林大嫂就跟燕回盤點着周圍那些難産去了的媳婦,時不時嘆息生孩子真是女人的鬼門關,嘆息女人命苦。

林大嫂的話讓燕回想到當初陳之浩為了讓她晚兩年生孩子,把圓房的事情推遲了兩年,看來陳之浩是真把她放在心上的。不免又想起大伯家的二哥因為沈二嫂當年的事,到現在都還單身,似乎他被那件事打倒就再也爬不起來。想來陳二哥對沈二嫂也是情深意切的吧。

Advertisement

晚間,燕回就跟陳之浩提起這件事。陳之浩急切的擁着燕回,問起燕回生棠棠的前前後後,這些年他一直沒有問過燕回當年的事。他不敢問,生帕當年的事再扯出來讓燕回心裏難受,那三年的是他心底的一塊傷,尤其是燕回生棠棠他都不在她身邊。

這時,燕回說起生孩子的事,他再也忍不住問出來。燕回知道這家夥對女人生孩子這事情心裏存着恐懼,這些年他沒有提絕對不是他不想知道。既然他問起,燕回就細細地講與他聽,只有前三個月反應比較大,時常嘔吐,到後期生活有些不便,腿上有點水腫,每日方便次數明顯增多,臉上長了些麻斑,其它也就沒有什麽了,生棠棠之前,她刻意注意飲食的份量,每日裏都堅持散步,到生棠棠的時候還算順利,痛了三個時辰就生了下來,沒有出現難産的現象,不過生孩子真的是很痛,痛得想一死了之,但聽到孩子的啼哭聲時又感到一切都值了,幸福得掉淚。棠棠生下來後,她一直堅持自己喂養,孩子身體好,長得壯實,生病都比一般孩子少,只是棠棠精力旺盛,比一般孩子調皮,所以每天都需要幾個人換手帶才能搞得定。

燕回短短的一段話,就把懷胎十月,養孩子三年說完。陳之浩卻從中體會到了她的艱辛不易,言語從來都不足以描述生活的艱辛,他緊緊擁着燕回,一遍又一遍親着她,對她說對不起,他沒有陪在他身邊。這事過去了這麽久,燕回本不想再提,更不想看他再自責,她回應着安撫他,兩人親着就上了火,自是半夜的翻雲覆雨。

次日,燕回撫着酸痛的腰,想着昨晚本想和阿兄商量事情,結果給跑偏了題,自己拿起來筆來寫計劃,她想做一個前世的那種統計調查表,關于統計分析婦女難産的原因及年齡分析表,如果能做好再進行宣傳一下,讓每個家庭都注意婦女的生産年齡和注意事項,是不是就可以減少難産率以及難産死亡率。還有這個世上婦女哺乳孩子到兩三歲,其實一般十個月後母乳營養成份就很少,再吃母乳不僅不利用婦女身體恢複,也不利于孩子營養的補給。這世上近親結婚的也多,其實也是不利于後代的,這些都可以一起走訪,得出些數據。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