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修)

天盛二十五年春,顧府。

清早,窗外的霧還未完全散去,綠蘿端着盆溫水進了屋,将水盆放在木架上。

她走向床邊,撩開煙羅紗做的芙蓉帳,看着還在酣睡的小主子,心裏不禁失笑。二姑娘年紀小,貪睡,太太也都吩咐不許打擾,只今日已比往常晚了半個時辰,稍後還要去給太太請安,太晚了可不好。

只得壓下心裏的愧疚,打擾主子的安眠了。綠蘿彎下身子,輕聲道:“二姑娘,可是該醒了。”

顧沁媛睡得正好,聽到聲音,兩只白嫩的小手從錦被中伸出。

她揉了揉眼睛道:“嗯~綠蘿,什麽時辰啦?”

綠蘿扶着顧沁媛坐起身子,一邊理着小主子睡覺時蹭亂的裏衣,一邊柔聲道:“快要巳時了。”

“啊,這麽晚啦。”顧沁媛有些着急,忙要下床。平日裏這個時候她都要去給娘親請安了。

“姑娘別急,當心些。”綠蘿扶着差點摔下床的顧沁媛,有些無奈。姑娘平日裏看起來像個小大人,只一些小事上卻十分迷糊。

顧沁媛吐了吐小舌頭,有些汗顏,她猛地起身,頭還有點暈。

接過綠蘿遞來過了水的棉帕,顧沁媛洗了把臉,頓時感覺清醒多了。

坐在梳妝臺前,顧沁媛手指點了點桌上的瓶瓶罐罐,随手打開一盒面霜,桃花味的。小手從盒裏抹了些,均勻地擦在臉上,雙手拍了拍。即使還是個七歲小孩子,也是要注意保養的。

她穿上新制的春衣,又讓綠蘿給她梳頭。

看着銅鏡裏俏皮可愛的小女孩,顧沁媛暗自點點頭,這一世的長相還是挺不錯的。

正想着,紅袖從外間進來,手裏端着托盤,上面擺着天青色的瓷碗,笑吟吟道:“小廚房剛送來的燕窩,姑娘墊墊。”

要說府裏的兩位姑娘着實受寵,就說顧沁媛六歲後搬離正院,住進了和姐姐挨着的蘅蕪院。才剛住進來,鄭氏就吩咐開了個小廚房,說是随時備着電點心,不讓她餓了。

Advertisement

才煮好的燕窩,看着晶瑩剔透的,香氣撲鼻,實在誘人。

顧沁媛将一碗都喝掉,胃裏暖乎乎的,舒服極了,終于有了力氣。

她正想着出發,門外稀稀疏疏的響起聲來。

紅袖向外看了看,笑着說道:“是大姑娘來了。”

顧沁媛小跑到門前,就看見自家溫柔的小姐姐,穿着一件淺紫色的長紗裙,烏絲绾成一個随雲髻,幾只珠釵斜斜插在頭上。

十六歲的少女亭亭玉立,看着便是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顧沁媛雙手張開,埋進她香香的懷裏,蹭了蹭,說道:“姐姐怎麽過來了。”

顧沁婷眉眼含笑,摸了摸小妹的額頭,柔聲道:“你個小懶鬼,這個時辰還沒出門,我可不得來看看。”

“嘻嘻,”顧沁媛擡頭注視着她水靈靈的眼眸,“才要去和娘親請安呢。”

說完,她拉着顧沁婷軟綿綿的手,向外面走去。

顧沁婷也不惱,順着力道與她一同出門。

兩姐妹親親熱熱的一同到了正院。

鄭氏坐在榻上正和王嬷嬷說着府裏的雜事,便聽見外面小丫頭們請安的聲音。

“娘親。”

顧沁媛牽着姐姐的手向母親福身行禮,甜膩膩的喊道。

鄭氏攬過小女兒,眉目溫柔,含笑着讓大女兒坐在一旁,又對顧沁媛道:“今日可晚了些。”

“娘親知道我的,昨晚睡得遲了。”

鄭氏眼波一轉,“莫不是在想早膳吃些什麽。”她這個小女兒貪嘴極了,也不知道像誰。

顧沁媛聽着自家娘親的揶揄,又看見姐姐捂着嘴輕笑,不由小臉一紅。什麽嘛,不就是平日裏愛吃些點心,沒辦法,這裏的點心樣式多,味道又好,就多吃了些,沒想到在娘親心裏她就成了個饞貓。

“哪有啦。”顧沁媛扭着身子,撒嬌着。

“好了,好的,為娘這把老骨頭都得給你搖散架咯。”

顧沁媛連忙說道:“娘親哪有老。”她娘保養得好,雖然已經四十了,可看着還跟三十的人差不多。

一旁坐着的顧沁婷也是滿臉的不贊同。

“好好,我不老。”鄭氏也不願承認自己老了,她還要活得長久看着兩個女兒平安順遂。

正想着,鄭氏就看見大兒媳婦周氏帶着大孫子從外面走來,後面還跟着三兒媳婦蘇氏。

顧沁媛一看見進門的大侄子顧廷澤,便離開娘親的懷抱,高興地上前,和兩位嫂子打了聲招呼,“大嫂、三嫂好。”又拉過大侄子到一旁,和他說些悄悄話。

可能是身體小,顧沁媛的心理年紀也變小了,反正她和顧廷澤玩得還挺好。

顧廷澤看着小姑姑扯着自己的袖子,無奈道:“小姑姑,我還沒向祖母請安呢。”

“咦,娘親不會在意的啦。”顧沁媛擺擺手,滿不在乎地說道。

顧廷澤一本正經地理了理袖子,莊重地給鄭氏行禮,“祖母安好。”等到鄭氏笑着點了點頭,便轉頭和顧沁媛道:“禮不可廢,更何況你我今年已經七歲了,男女授受不親,不可再如此親密。”

顧沁媛頭疼地聽着大侄子說教,仿佛從他的小身板上看見了嚴肅正經的大哥。果然是近朱者赤,跟着誰便像誰,大侄子整天和家裏大哥呆在一塊兒,都染上迂腐氣了。

可明明他們兩從小一起長大,他怎麽就沒和他姑姑有一絲像呢?

若是顧廷澤被知道她這番心聲,肯定又要說上一番。

顧沁媛撇了撇小嘴巴,哼了一聲,“不理你了,”轉頭向王嬷嬷要東西吃。

嗯~王嬷嬷做的點心可真好吃,特別是這芝麻糕,軟軟的,吃進去一口,滿嘴香。

顧廷澤看着小姑姑無賴的模樣,搖了搖頭,恨鐵不成鋼地想着:他可得和爹爹說說讓小姑姑多學學禮儀。

鄭氏看着姑侄間相互打趣,又瞧着大孫子一副小夫子的模樣,不由失笑。

一旁的蘇氏巧嘴道:“小姑子和澤哥兒的感情可真好,不愧是一起長大的。”

周氏聽着也不由點頭,小姑子明理懂事,她也是極喜歡的,雖有些小脾氣,可哪家的閨秀不是嬌養着的。

顧沁婷輕聲說道:“他們兩個年齡相仿,自是有一套相處之道的。”

說到一起長大的姑侄,顧沁婷不禁想起在外游學的二哥,便看向鄭氏問道:“二哥最近也不知到了哪兒,娘可收到來信。”

想着不安分的二兒子,鄭氏心裏也是煩躁。二兒子顧彥玺天性舒闊,又常讀些游俠話本兒的,才開年就留下信,說是游學去了。這個時候,可是不知到哪兒去了。

“怕是去川蜀的路上,你二哥從小讀太白的詩,時常念着也要去走走那難于上青天的蜀道。”

母女兩人開始說起不讓人省心的顧二。周氏和蘇氏在旁邊聽着,不時插上一兩句。

顧沁媛正和大侄子吃早飯,聽見母親說起家裏的二哥,心裏感慨萬千。她二哥在這個時代也算是朵奇葩,倒是和魏晉時期的風流人物有些相似,雖從小念書,也考了科舉,與一般的讀書人沒什麽兩樣,但自從十八歲得了個舉人名頭後便說不再繼續考了,要出去“行千裏路”。好在家裏祖父和爹爹開明,也沒說些什麽,随他去了。

顧三哥和他同胎而生,已經結婚三年,他卻是個不願成婚的,寧願做個單身漢。

鄭氏對此倒是頗有微詞,但顧清柏勸着說等他年紀大些,自己會願意成婚的。

顧沁媛也覺得顧家着實是疼孩子的人家,顧父也不同于這時動辄就對兒子棍棒教育的嚴父,孩子願意做什麽,只要在大範圍內不打破規則,就随他們去做。

在顧府做一個乖女兒也是極為惬意的。平日裏也讀書,琴棋書畫只要有興趣的便學,不感冒的只需了解便可。府裏也從不拘着女兒家,不像其他官宦人家對女兒管教甚嚴。她這幾年也有出門做客,有些家裏的女子管得嚴,女誡、女四書的都是要精通的,好在顧府沒這要求,不然她這個受了現代男女平等的新時代女性怕是要被逼瘋。

又想着顧二哥走前和她說要浏覽山川湖泊,走遍大齊,顧沁媛心裏羨慕。

沒辦法,家裏雖說管得松,但是女兒家也是難得出門的,平日裏她也只有去別家做客或是跟着母親去寺廟裏上香,亦或者夏日裏到郊外的莊子避暑。這才能出門透透氣。

至于顧二哥崇尚的“太白”,當然就是那個寫《蜀道難》的詩仙了。

顧沁媛這兩年也在跟着祖父學史。這個世界一直到唐代都和她前世的華國歷史走向一致,只五代十國後,不是姓趙的黃袍加身得了皇位,而是另一個陳國皇帝奪了天下,後又經過了兩個朝代。直到前朝皇帝荒庸無道,百姓民不聊生,本朝開國太*揭竿起義,最終創建了大齊。

顧沁媛倒是覺得那個所謂的陳國皇帝怕和她一樣是個外來者,不過她這些年倒是沒發現有什麽異常。也有可能是那個穿越者死得太早,畢竟那人才做幾年皇帝就因為傷病去世了。

不過對于她來說,知道這些也就是當故事聽了。作為一個世家閨秀,她也不可能出去建功立業,管他皇帝是哪個呢。

吃完一頓美好的朝食以後,早上的請安便結束了,顧廷澤如往常一樣去家學裏讀書,周氏和蘇氏也起身告退帶着人回自己的院裏。

一下子就只剩下母女三人了。

顧沁媛摸了摸圓圓的小肚子,舒服地喟嘆一聲,美好的一天果然要從美食開始,又想着下一餐還要等很久,她有些喪氣。

要說古代好吃的多,可就是這一天兩頓的,讓顧沁媛這個三餐不離的人着實受不了。想當初那麽多女同學、同事為了減肥,晚飯一般都不吃,她就不行了,有時餓得不行還得加一頓夜宵。

好在這一世投了個富貴人家,又有娘親心疼,廚房裏時時備着點心,有時饞了,還可以加餐。

不過幸好她這輩子随了爹媽的體質,吃再多也不怕,加上她現在年紀小,平日裏也注意随時起身活動活動,要不然照她這樣吃下去,還不得吃成個小胖妞。

再加上鄭氏也關注着她的體型,時時看着,又多用美容方子養着,這才保持着小美女的樣子。

待丫鬟們将餐桌收拾好以後,又起身走走消食,顧沁媛便開始了一天的功課。

她最近在跟着顧沁婷學刺繡。

顧沁媛手裏端着個繡繃,一邊紮着,一邊側着身子看姐姐描好的花樣。

她是真的做不好這個,前世大街小巷賣衣服的琳琅滿目,哪裏需要縫縫補補,就是十字繡最流行的時候,她也沒有學過。

這細小的繡花針到了她的手裏,一點兒也不聽使喚,剛學的時候還經常紮着手。

家裏的祖父、爹爹心疼得不行,都說府裏有繡娘,不需要學這個。

不過鄭氏卻不嬌慣她,只告訴她,可以不精通,但大概卻是要會的,畢竟女兒家出嫁時的嫁衣都是要自己親手做的,不說全做好,也是要紮上幾針的。

顧沁媛也是個不服輸的,她學東西快,前世就是個學霸,今世裏琴棋書畫裏只棋要差一些,其他的都學得很好,也不相信會折在這小小的繡花針上。

學了幾個月,算不上好,但模樣倒是能出來了。

顧沁媛繡好一片花瓣。她仔細瞧了瞧,歪歪扭扭的,心裏嫌棄的不行。側過身子,羨慕地看向一旁顧沁婷手中的荷包,上面的蓮花栩栩如生,仿佛都能聞到清香。

“姐姐繡得真好。”

顧沁婷紮完最後一針,用剪子剪斷絲線,笑着将荷包遞給顧沁媛,“姐姐學了好些年,你又才學多久,以後多練練就好了。”

鄭氏整理着手中為丈夫做的常服,點着頭說道:“你姐姐說的對,你才學不久,以後便好了。”

又擔心小女兒太用功,她叮囑道:“只是要注意着可不能常練,仔細着眼睛。”

兩姐妹自然點頭說是。

在正院裏待了一上午,姐妹兩個就被趕回去歇午覺了。

鄭氏看着女兒們遠去的背影,嘆了口氣。

旁邊候着的王嬷嬷看着她的臉色,擔憂地問道:“太太這是怎麽了?”

“婷姐兒如今已是十六,在家也呆不了多久了。”鄭氏說道,“昨兒晚上,相公還提了幾個好兒郎,他雖然舍不得,卻也說着要為婷姐兒選個好丈夫。”

“太太疼大姑娘的心,奴婢是知道了,只女兒家都是要嫁人的。”王嬷嬷勸說道。

鄭氏也是從那個年紀過來的,自然知道沒有把女兒養在家裏一輩子的理。只是嬌養了十幾年的女兒,就要去別家伺候公婆、服侍丈夫、教養子女,一輩子忙忙碌碌的,她又如何不心疼呢!

随後王嬷嬷試着問道:“老爺和太太可是選好了姑爺?”

鄭氏失笑,搖了搖頭道:“哪有那麽快,只大概瞧了些,倒都是青年才俊。”

作者有話要說:  大侄子名字改一下~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