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67
65-67
這一場雨下了足足半個月。
到處都是水,不止村裏的房屋塌了大半,就連縣城也有些老房子經不過折騰,漏得漏塌得塌,受災相當嚴重。
好在在大家輪流守着各處城門,并沒有什麽發現什麽可疑人員。
大雨未停之前,蘇平就開始考慮災後重建的問題。
既然是已經要重建了,不如就建好點。
按照養老院的标準來,所有的房子均改成磚瓦結構的。
當時為了建養老院,蘇平與楊老二仔細釘對過,房子這種東西是适合長期重複利用的,若是房子保養的好,一兩百年不成問題。
可土坯房就不一樣了,哪一場大雨前,大家不修修補補。
縣學的屋子當時修建時用料比較好,這可是從前朝就傳下來的。
縣衙更不用說了,少說也有二百多年了,比起百姓的那種房子不知道結實了多少倍。
當初建縣學的食堂時,就找了做磚瓦的。
後來要建養老院,楊老二又找了兩家。
這次災後重建,應該供應能跟得上。
張典吏道:“這是不是太貴了些,百姓樂不樂意?”
蘇平深吸了口氣,“土坯房是便宜,但若再來幾場這樣的雨,哪怕是新房子也支持不了多久吧……”
Advertisement
再者他想把各村和城區重新規劃一下。
就像這次雨下這麽大,因為沒有下水道,城裏到處都是積水。
饒是現在雨停了四五天了,可城裏的水依舊沒退幹淨,七月的天氣并未因為這一場雨而轉涼,反而太陽出來之後,較之前更曬了一些。
如今的城裏到處都是臭哄哄的。
不幹境的環境,還容易引發各種疾病。
蘇平見大家都不做聲,笑道:“其實,也不用他們花多少錢,咱們統一修建,他們要是樂意也能自己跟着一起幹,最後每家每戶出磚瓦錢就成。”
張典吏心頭咯噔一聲,這還不是等于從他這兒走嗎?
見張典吏氣鼓鼓地,但又不能反駁,蘇平道:“其實咱們也不吃虧,本來街道就是要整改的,如今剛好借這個機會,由人幫着出工。”
因為這事,蘇平與衆人開了大半天的會,後來張典吏拿着算盤噼哩啪啦地算了好一會,感覺并沒有吃多少虧之後,這事才算正式确定。
不過張典吏還提了一件事,“大人,既然要給大家一起建房子,那磚瓦的用量一定極大,咱們能整個木工場,為何不能再有自己的磚瓦場?”
蘇平:“……”
你真是半點虧都不吃啊。
錢進錢出,最後又回來了。
>_∠
孫主簿這次挺積極,“大人這事吧下官覺得可行,除了主城區這一片,別的地方都要重新規劃的話,用到的青磚數量肯定不少,咱們有自己的磚瓦場,是必不可少的。”
孫主簿和張典吏一帶頭,下面的人便各抒己見。
蘇平一想也對,于是,讓張典吏把災後重建的事情寫了公示貼出去,同時又加了一張招聘啓示,有做青磚經驗的、有泥瓦工經驗的,等等,反正雷打不到依舊招賢納士。
這事就這麽定了。
依舊由楊老二負責,不過因為工程實在太大。
光靠目前的工匠肯定不行,還需要大量的民工。
告示貼出去的下午便有人上門了,百姓一聽說給自家建房子,只要出工就能少給錢,而且對方還管你飯,一個個都屁颠屁颠的過來了。
主要還是根本張典吏貼出的價格一算,比自家修建的還要便宜。
不過兩天時間,就已經有一半的人報了名。
蘇平抽時間畫了幾張圖紙,有連排加耳房的,還有按照四合院畫的,甚至還搞了個現代的家居風格……
什麽三室二廳,四室二廳……
不過每張圖紙上都有獨立的衛生間、浴室以及廚房,看起來非常漂亮。
自然如果家裏人多的話,也可以選擇更大的宅基地,在讓大家報名的時候,就讓人标明了家裏幾口人,需要多大的地盤和房間等等。
蘇平讓人将圖紙貼到了公示處,讓百姓看看自己喜歡哪一個。
投票也挺快,當天下午就出來了,很多人樂意選四合院的,也有人選連排開間的。
災後重建的方案敲定下來,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八月,張典吏和孫主簿建議的磚瓦場也已經開工了。
楊老二帶着大家已經開始修建起了房屋。
在大雨停了的第五天,蘇平收到了餘陽縣縣令杜大人的來信。
除了問他這次水災受的影響重不重,需不需要幫忙,還順嘴跟他提了一句,讓他注意一下有沒有細作。
是以,蘇平當時便讓黃大個通知大家,第二天一大早開會。
自打蘇平來了之後,大家由原先每個月兩次早會,慢慢改成了十日一次,五日一次。
兩天前才開過一次,這次又突然召開會議。
不會是出了什麽事吧?
不料,蘇平直接開門見山道:“我瞧着這幾個月張大人遞上來的外來人員名冊,一直在增加,尤其是六月開始,外來人員越來越多,像尋常的小商小販,咱們都是歡迎的,可就怕這些人裏頭混了一些不懷好意之人。還要麻煩趙差役和錢差役安排好巡城人員,務必将每日進出城的人員登記造冊。”
“千萬不要疏忽大意,我聽杜大人說他們縣裏前幾日抓到了細作。”
此言一出,衆人均是神色一凜。
還真是怕什麽來什麽,他們的城牆至今還沒修好呢。
錢老十和趙老三本來還想着城牆這兩日修好之後,便不用像先前那樣三班倒,一刻不停地巡城了,如今聽說有細作,立刻歇了那樣的心思。
兩人速度也很快速。
蘇平早上吩咐下去,晚上這事已經傳遍全城了。
讓大家都戒備起來,別讓壞人有可乘之機,兩人倒是有意思,并未說什麽細作一事,而是提了最近有拍花子的流串,讓大家都警惕起來。
各村的編外人員,這時候也派上用場了,白天黑夜分班倒的在各自的地盤巡羅。
蘇平聽兩人彙報,直呼內行啊。
一個人販子就人民群衆的積極性給拉動了起來。
嗯,他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同一時間,縣學那三十多名參加院試的學生也在雨停之後由張先生領着去了府城。
到了府城之後又與各縣的學生彙合,一道去了省城。
睡覺的地方也早就由孫知府差人安排好了,一部分人住在安樂郡的商會裏,另一部分人則住在提前租住好的小院裏。
孫先生這次沒去,留在縣學看家。
同時,着手開始操辦各鄉鎮學堂的事情。
養老院已經投入使用了,雖說最先住進來的不是老年人,但也算是正式開業了。
再加上還有一個來月院試成績就出來了,按照蘇平先前的建議,這批童生不管中沒中,都要在新建的學堂裏面任職兩年。
如今已經确定了十二處學堂。
桌椅這些,木工場已經做了上百套了。
再有百十來套應該夠用了,若是還有缺的,木工場這邊速度倒是很快。
據送行的黃大個回來說,這次光是安樂郡就有童生七百餘人。
本省一共八個郡,起碼得有個四五千人,可每年的秀才錄取人數卻只有七八十名,錄取人數最多的一年也不過才102人。
在幾千童生中想要脫穎而出,蘇平其實沒什麽信心。
不過該辦的事他都辦了,該做的努力,他也做了。
還是那句話,盡人事聽天命。
另一邊,雨停了之後,許木匠就開始找賈老爺子談心。
陸陸續續抽出時間去了七八次,總算把老爺子給說動了。
賈老爺子決定親自帶徒弟,但是有二個條件,自家的兩個孫女得跟着,那個不成器的兒子要在衙裏謀個差事。
蘇平與賈老爺子那不成器的兒子見了一面。
三十來歲的年紀,生得老實憨厚,是村裏有名的老好人,誰家有什麽事他都肯去幫忙,也想着父親學習做泥塑,可惜眼睛會了,腦子和手一直跟不上。
蘇平倒是覺得他和黃大個挺像的,只不過沒黃大個會來事兒,回頭問了一下黃大人,黃大個道:“行啊,反正我與老雷頭總往外跑,有時候貨多了還要自己卸,老雷頭年紀大了,有些事情做不了,他要是來了剛好跟我搭個伴。”
就這麽着賈耀春便與黃大個搭上了。
忙完了這些亂七八糟的事,蘇平總算有機會找孫太太和張太太聊天了。
自打上次琢磨這事之後,便一直沒機會找兩人,如今趁着大家各忙各的,他這邊抽出點時間,把自己的想法與兩人說了一下。
一是關于讓女孩讀書的事。
二是招聘女工跟着賈老爺子做泥塑的事。
三則是讓女孩讀書的事。
要是在村裏實行不來的話,他是計劃着,給招聘過來的女工每天學習一個時辰的機會,先讓就由張先生或者孫先生抽時間來講課。
學的其實不深,只要識得字便成,若是有女孩想學木雕、算學,這些都可以請專門的人來教,不過這些都由兩位把想學的人員記錄下來。
同時一定要大力宣傳,女孩讀書的好處。
孫太太咽了咽口水,“女孩兒讀書?”
蘇平點頭,“嫂子覺得怎麽樣?”
“很好,非常好!”
孫太太是真心覺得好,她小時候也想去讀書,瞧着哥哥們都背着書包去上學,在大人面前仰着頭背自己學過的書。
可惜她也提過,卻被父母無情拒絕。
有一句話,至今都記得清楚——女孩讀書做什麽?哪有女孩兒讀書的。
後來嫁給孫主簿,兩人生了一兒一女。
孫太太大兒子讀書理所當然的事情,待小女兒也想讀書時,她以為孫主簿會拒絕,豈知他一點沒拒絕,反而抱着女兒一字一字的教。
孫太太當時又激動又心酸。
每次孫主簿帶着孩子讀書時,她便在旁邊仔細地聽着,孫主簿大概瞧出了她的意思,在空閑時便教她讀書識字。
可孫太太知道,像他們這樣的人家畢竟是少數。
就像兒子長大了可以去私塾,再大一些要是成績好,也能去縣學、府學,甚至拜名師,可他們這個小縣城,卻連一個讓女孩讀書的地方都沒有。
除非家裏有父兄是讀書人,女孩還能跟着沾點光。
要麽就是有錢人家,會給姑娘請先生在家裏授課,但這些确是少之又少的。
孫太太想到這裏,眼裏隐隐有淚光閃過。
蘇平道:“我知道這件事很困難,但是我希望兩位嫂子要明白,讀書習字并不只是男孩的權利,本朝是沒有女官,可不代表女孩不能為官。”
“其實有許多工作,女孩經男孩更适合。”
像賬房先生、泥塑師傅、裁縫、大夫,還有記錄員等等……
蘇平舉了好些個例子,孫太太和張太太兩人聽得直點頭。
張太太道:“我們倆只需要把這些宣傳出去就行了嗎?”
蘇平搖頭,“以縣衙的名字,成立一個婦幼辦公室,你們二位就是主任與書記。”
兩人:“……”
蘇平又詳細介紹了一下兩人的工作。
兩人算是縣裏頭的正式員工,每人每月一兩銀子作為俸祿,除了宣傳女孩讀書和工作之外,還發動大家一起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婦人。
就像有的姑娘,被父母配陰婚,或者嫁給年紀都能當爹自己的老頭。
要麽就是随意買賣女兒,要麽就是孤兒寡婦被家裏人欺負霸占田地房産等等……
還有一些男人喜歡打老婆,這個必須得管。
正常的男人都是孝順父母、愛護妻兒的。
自然除此之外,養老院那邊的老人,也由她們來照顧,像各鄉鎮的學堂,先生由縣學那邊管理,但做飯的廚師得由她們倆人管理。
蘇平希望先由學堂做飯的廚師開始,這次全招女廚師。
因為鄉鎮辦的小食堂,孤兒、老人,學生都可以去吃。
兩人要把這些事情統籌好。
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蘇平一時想不起來,總之,保護好老人、兒童和婦女是兩人的重要工作內容。
張太太:“這麽複雜?我們能行嗎?”
“肯定行呀,不然我為什麽叫你們倆來。”
張太太默默咽了下口水,難道不是因為你就認識我們倆嗎?
不管蘇平是不是因為只認得她們倆,還是認可她倆的能力,兩人回去後便将這事給自家的男人說了。
孫主簿倒是聽蘇平提過這麽一嘴。
蘇平還問她,有沒有推薦的人,孫主簿也沒多想,随口就說了一句,“大人別開玩笑了,我哪認識可以做女官,有學問的女人呀。”
蘇平當時也沒說別的,扭頭問張典吏。
張典吏在跟蘇平混的時間比孫主簿多,立馬順杆往上爬,“你瞧瞧你嫂子怎麽樣?”
蘇平笑道:“非常好!為人熱情大方,不拘小節。”
現在看孫太太一臉期盼地望着他,孫主簿忍不住樂了,“敢情那次他就是想讓我自薦。”
孫太太道:“那你覺得我可以嗎?”
全縣的女人小孩,甚至還有孤寡老人,都是他們的工作範圍。
孫太太這麽一想,感覺自己比孫主簿管的人還多,瞬間心裏就沒底了。
孫主簿道:“那我問你,你想不想去?”
孫太太用力點頭。
孫主簿笑道:“那你就去呗,咱們蘇大人雖然年紀不大,但做的事情哪一樣都不是沒把握的,他能想出來,定然是件好事。”
“而且,他把新成立的泥塑廠由你們現管理,就說明很信任你們。”
當然也是對他和張典吏的信任。
想到此,孫主簿不禁有點飄飄然。
張典吏家裏倒是與他們家也差不多,張家兩個孩子如今都在縣學讀書,老大今年順得過了童試,這會兒已經去省裏參加院試去了。
不過二兒子卻是在家裏,聽張太太說完蘇平要讓女孩子讀書的事,便眨巴着眼睛道:“大人真的這麽做嗎?”
張太太道:“那是自然,咱們新成立的泥塑場,除了固定的需要幾個男工之外,餘下的全是女工,大人說了,女孩子都是心靈手巧,做出來的泥人比男人漂亮、整潔。”
更主要的是,如今女孩都不能抛頭露面。
饒是在黃楊縣這種地方這規矩不明顯,可女孩與男孩的地位依舊差距明顯。
更別說這種公開的給女孩工作和讀書的機會了。
張老二道:“先前大人給我們講天下大同的時候,就說了天下大人,那必定是人人平等,男女相輔楊成,互相競争的年代,而非現如今一味的壓榨女性,什麽事情都由男人出風頭。”
“大人還說了,歷史上有許多才女,其實一點不比男人差。”
張典吏:“……”
天啦,這都教了些什麽東西呀?
張老二見他娘雙眼放光地看着他,繼續道:“其實,我覺得大人選了您和孫家嬸嬸,那是對您的肯定,也是對我爹的肯定,這是好事兒。”
“可我識得字不多。”
張太太這事就有點犯難,她和孫太太一樣,都是成親之後跟着丈夫學了幾個字。
張老二笑道:“這怕什麽,讓我爹教您呀,我若有時間也能教您。”
“而且大人不是說了嗎?那些女工每日有一個時辰的讀書時間,到時候您跟着一起學便是了。”
張太太被二兒子說得熱血沸騰,将一桌子的碗筷留給孩子洗,自己則拉着張典吏讀書寫字去了,可別到時候記錄人名時,她字不出來,那就糗大了。
第二日,張太太和孫太太一道找了蘇平,這件事兩人接了。
蘇平笑道:“那真是太好了,明日開早會,兩位嫂子與我們一起,到時候我便宣布婦幼辦公室正式成立。”
“也讓兩位嫂子與同僚們互相認識一下。”
一聽說以後要參加早會,兩人均是一驚,随後立馬狂喜道:“好的大人,咱們這就回去準備。”
兩人離開後,張太太拿起筆在家練了一早上的字,到了下午便開始琢磨着自己的工作要怎麽進展,還例了個單子出來。
孫太太也挺緊張,找了身自認為很合适的衣裳放到床頭,待明日起床時穿上。
到了晚飯時,孫家的大門被人敲了又敲。
孫太太走出來一瞧居然是杜太太。
孫太太好笑道:“你又不是頭一次來,敲什麽門呀,再說了我這門不都開着嗎,你直接進來便成了。”
杜太太道:“嫂了,我有個事想與你說。”
杜太太是聽兒子說的。
張家老二嘴快,今日去縣學的時候,把蘇平要成立婦幼辦公室給突突了。
大家均是頭一次聽說這個衙門,張老二便将從張太太那裏聽說的給說了一遍,而後又扯到了蘇平所說的天下大同。
衆人一琢磨,還真是這麽一回事。
杜公子也在縣學讀書,回家就把這事跟杜太太說了。
主要是說了泥塑廠要招女工的事情,便道:“娘,你說我姐能來嗎?”
杜太太其實自個兒也挺心動。
被孩子一提醒,便想到了自家大閨女,今日趁着中午食堂休息的當口去了閨女家。
杜姑娘嫁人也五年了,孩子也有四歲了,正準備将孩子送去啓蒙,後來還是杜太太告訴她,讓她再等等,待院試之後,會在各鄉鎮辦起學堂,即不要錢還管一頓飯。
杜姑娘見到母親來了,還以又是提學堂的事。
不料杜太太把泥塑廠招工的事給她說了,道:“泥塑廠的女工,不止可以賺錢,蘇大人還會請縣學的先生每日去教學一個時辰,就是想讓大家都識得字。”
“大人還說了,識了字學東西就會更快一些,也能理解的更透測,工作效率也會更高。”
嗯,蘇平還說了,識字了之後,就能自主學習東西了。
比如種地、養殖,就算是沒人帶,你自己看看書也能摸索出來。
總之,讀書的好處特別多。
杜姑娘平時也極少出門,這會聽說只招女工,立馬心動了。
回頭就與家裏人商量了一下。
杜太太這會找過來,就是想着能否給自家閨女留一個位置。
孫太太笑道:“那可真是太好了,由你們帶頭,咱們就不愁招不到人……”
她還愁不好招工呢,這算不算是開門紅?
弱弱地說,照我這速度,感覺一百萬有點懸,昨天寫着寫着突然感覺小縣城快建好了,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