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孤立,暴力,施害者,受害者

孤立,暴力,施害者,受害者

B一向小心,本以為自己不去招惹是非,就不會有什麽事情,奈何人不染風塵,風塵自染人。

B被污蔑抄襲,而這件事情并不是那麽容易解決的,因着這個緣故,A只好找來一個畫風跟自己不那麽一致的朋友——添芷蘿。

A一邊說一邊氣憤不已:“想不到這種事情竟然會發生在B的身上,我實在沒有想到。”

添芷蘿:“我覺得網絡暴力中的施暴者遲早也會有成為受害者的一天,而究其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在于他們每個個體,而是他們這種行為造成的風氣,他們曾經對于別人做下的暴行,讓大衆默許了施暴這件事情的存在,而這種也成為了後來他們被暴力的原因。”

A:“這點我并不關心,我只關心B能不能夠從這次危機中脫身,以至于後面再有發展,至于那些施暴者,我管他們是死是活還是說他們還能夠做牛做馬?”

添芷蘿:“……”

A:“是什麽樣的人會被網絡暴力呢,一定要有一個被黑的理由,”

添芷蘿:“各種各樣奇怪的原因,而且我覺得原因是在于施暴者。”

A:“不在于單獨的一個人,你也說了不是他們每個個體,而是人們成為群體之後就容易盲目。”

A:“你認為什麽樣的人更容易被一群人孤立,是太優秀還是太菜,或者說是因為許許多多的原因,但是大多數應該是不同。”

添芷蘿:“原因的确會不同,但我認為最主要的是不迎合,太優秀或太菜的确會讓人心生妒忌或輕蔑,但不迎合所造就的與衆不同讓大多數人覺得,這人和他們不是一個“窩”裏的。”

A:“不迎合的另一個詞應該是'孤僻'?”

添芷蘿:“可以這麽說。但孤僻拒絕與他人交往,不迎合他人想法的人被抹去了交往的資格,兩者有很多重疊部分。”

A:“你認為會存在這樣一個人嗎?我是說,這個人他一面孤僻,表現為他不跟班上任何一個人有交流,但是與此同時這個人卻跟另外一群人玩的好,以至于讓人懷疑這個人到底是什麽情況。”

添芷蘿:“存在。我見過這樣的人,因為她不和我說話,所以不敢用“認識”來表述。”

Advertisement

A:“這樣的人,你會覺得他是具有雙重性的嗎,或者說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了這個人面對不同人群表現的不同。假如,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有一天也被孤立,那麽你會做出什麽樣的選擇?”

添芷蘿:“原因可能很複雜也可能很簡單,可能是眼高于頂,也有可能是缺心眼(見過真人)。我不介意被不喜歡的人孤立,在我眼裏孤立別人的人是敗類,沒必要結交,但如果被孤立的過程中出現了霸淩,我會生氣。”

A:“霸淩這個詞現在出現的次數很多,那麽,你認為什麽樣的行為構得上是霸淩呢?面對霸淩時又應該怎樣處理?”

添芷蘿:“語言上的諷刺辱罵,行動上的傷害毆打,有意無意地精神施壓,這三點即使再微小也稱得上是霸淩。不敢強說處理霸淩,因為許多人面對的時候真的非常無力,但不能隐瞞。一定要細心,及時上報,不要害怕報複更要保護好自己,更不能成為和他們一樣行為惡劣的人。”

A:“那麽你認為,對施暴者施暴又是一種什麽樣的行為,當原先的施暴者成了受害者之後應該對其嘲諷嗎?”

添芷蘿:“對施暴者施暴,很諷刺的一種行為,抛去其中自認為“正義”的成分來看,它的本質仍是施暴不是嗎?不應該嘲諷,倒也不是聖母什麽的。只是抛去其中“快意”的成分來看,它的本質仍是諷刺挖苦,同樣的施暴。”

A:“如果不以暴制暴,而選擇用其他更為正當的手段——告訴更為權威的人和機構,但是若是這些外來手段并不能夠使受害者得到救援,甚至那些人放任這種行為的發生,又應當如何?”

添芷蘿:“這正是無解的地方。這種放任行為的人不配居其位,但不得不承認,這種現象屢屢發生,且難以禁止。”

添芷蘿:“但此時請不要在不能保證自己人身安全的情況下,采取過激行動。不要放棄抵抗,不要對這個社會失去希望,你的痛苦沒人能感同身受,但要相信,我們在一步一步變得更好,有許多人站在受害者身後,終有一天不會有這種局面。”

A:“你說沒有人能夠對受害者的痛苦感同身受,那你認為那些勸他們善良、不要暴戾的人算不算是在多管閑事,現在有這麽一句話,'未經他人苦,休勸他人善',對于這句話,你有什麽想要說的嗎?”

添芷蘿:“他們沒有經歷過受害人的痛苦,不應該用過激的語言去評判受害人的所作所為,尤其是在自诩“正義”的前提下。但我相信,但凡是有些良知的受害人,都不會反過來加害別人。我知道他們非常痛,但想想別人加害你時的那副嘴臉,你想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嗎?”

A:“所以你認為,一個人受到的任何傷害都不足以成為他報複社會的理由。”

添芷蘿:“我認為這是一個人基本的良知。”

A:“認同。那麽,你是怎麽看待現在一些反派的粉絲,他們憑借着反派小時候受到的傷害,以此來進行反派的“洗白”,并認為如果不是經歷了這樣子的事情,他們就不會成為這樣的人。”

A:“他們甚至怨恨主角,并抨擊主角是僞善,聖母。”

添芷蘿:“我拒絕這樣的洗白。我認為這樣的粉絲不夠明白,他們可能只是迷戀反派的'強大''狂傲''瑪麗蘇',而不肯接受他是個壞人的事實。換言之問:你喜歡的是這個角色本人,還是他身上能滿足你少女心想象的點?如果不是,那你為什麽連完完整整的他都不接受,轉而洗白麻痹自己?”

A:“說到點子上來了,一些人既然無法接受這些反派完完整整,也就沒有必要說自己是真的喜歡這種話——或者說,他們确實喜歡,只不過不是那麽徹頭徹尾罷了。”

A:“如果說影視劇或者小說裏的反派會有不少人喜歡,那麽現實中那麽罪大惡極的人,你覺得會有人喜歡嗎?”

添芷蘿:“可能會有,但我不喜歡。我認為藝術創作和現實是兩碼事,藝術創作可以無限放大作者的表達欲,引導讀者到可以思考以及得到精神滋養的點子上(盡管可能不那麽正能量)。但現實冷靜而嚴肅,沒有任何理由能為你犯的罪而開脫。分清二者的界限,且不要過度沉迷。”

添芷蘿:“就像一句話說的:'小說裏看到的病嬌你欣喜若狂,現實中遇見病嬌你拔腿就跑。'”

A:“看到你這句話我可就不困了,你說,現在這些人劇裏面那麽喜歡反派,現實中碰到了這樣的人轉頭就跑,可不可以當做是葉公好龍呢?”

添芷蘿:“算是吧(笑),其實這是現代挺奇怪的一種現象,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造就的産物,說不清是好是壞,但總是需要适可而止。”

ps:感謝親友添芷蘿陪我演繹這一段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