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38章
把自己能說的全都說了之後,陳玉玲和黎海就從派出所出來,回布店。
兩人還沒走進店裏呢,盼盼看到他們就先沖了出來,“你們去哪了?有人來店裏談生意,等老半天了!”
盼盼一直在店裏守着,并不知道他們發生了什麽。
黎海去找陳玉玲不久,店裏就來了個人,說自己是打南方來的,聽說店裏可以搞批發,就想跟老板聊聊具體情況。
陳玉玲告訴過她,批發生意可是店裏的重中之重,如果有人來咨詢,一定好好接待。
盼盼哪裏敢怠慢,趕緊請人家坐下來,還給倒了杯水,“我們老板剛出去,也是跟人談批發生意,等會就該回來了,您先稍等一下哈。”
可陳玉玲一直不回來,人家是稍等了又稍等,都等急了,要不是盼盼想盡辦法的挽留,人早走了。
“是想批發的嗎?”陳玉玲一邊問一邊大步往店裏走。
盼盼這時候才發現陳玉玲手上的傷,緊張的問,“姐,你手怎麽了?”
“哦,沒事,就是被玻璃渣子劃了一下。”陳玉玲随口說到,項前的事情沒必要搞的人盡皆知。
現在談生意才是最重要的。
“對,他自己說是談批發。”盼盼小跑着跟上陳玉玲的步伐。
聽說有生意來,陳玉玲眼中瞬間燃起光亮,那句想勸她回家休息的話,黎海再也沒說出口。
“不好意思讓您久等了,我是這家店的老板,批發的事您可以跟我談!”這可是布店第一個來咨詢批發的客人。
那人一看是個小姑娘,心裏還有些懷疑,“我批發要的量可是很大的,你一個小姑娘搞得來嗎?”
Advertisement
“我們是跟好幾家布廠直接合作的,無論是庫存還是生産量都不是小數目,您想要多少,管夠!”陳玉玲還怕他要的量不夠多呢,“那您需要什麽材質的布呢?我們這邊有不同的樣品,您可以看看質量。”
陳玉玲陪着他一起把店裏擺着的各色各類布品都大概看了一遍,這人是個老行家了,一般的布料,粗略看一眼就知道是什麽材質的,再用手一摸一扯,就知道質量怎麽樣。
“你這布,質量還行。”自己店裏這布,質量豈止還行?
這是看上了,然後為下一步壓價鋪墊呢。
果然,那人随後就接着說,“就是價格方面,不知道有沒有得談了。”
自己店裏布匹的價格都是寫在小黑板上的,公開公正,但那是賣給散戶的價,批發的話,價格當然要低得多。
陳玉玲在跟布廠談合作的時候,也都搞清楚了不同布料在市場上的行情,雖然陳玉玲是第一次做批發生意,她跟布廠談的批發價也很低,可她并不想完全靠低價搶占市場。
要不然外面的人會以為你布料質量有問題,否則的話,為什麽你賣的比別人都便宜?
按照不同布料的成本,陳玉玲報出了自己的價格,“我看您也是個有經驗的,我的布質量怎麽樣您也是看過了的,這個質量和這個價格,我敢保證除了在我這,別的地方很難再找到這樣的了,您說是不是?”
陳玉玲給出的價格只是比市場價低了一點點,可她布的質量可比很多市場上賣的要好得多。
“這個價格要是擱在別的地方,我肯定沒二話,當場跟你交定金!就是你們鏡城,位置太偏了,我買了布還要運到南方去,距離遠,這運輸成本也是不小的費用呢,這個價錢,你還得再降降!”那人覺得陳玉玲是個年輕的,沒準好哄,所以想着法子的想要再壓價。
做批發,陳玉玲怎麽可能沒想過運輸的事,“這個您放心,只要您真的有意願想買,而且達到一定量的話,我們這邊有合作的運輸隊,您用他們的話是可以給您優惠的,這樣既省得您再去尋找運輸隊,又能為您節省運費,省時省力,很劃算的!”
“當然,這都還要看您具體的需求量是多少。”
陳玉玲希望這個人說的是真話,他确實需要很大的布量。
“那我們可以再談談。那人又開始跟陳玉玲談運輸隊的事,以及運輸的優惠和費用等等問題。“
陳玉玲在那裏談着,盼盼顧着店裏的生意,只要黎海,感覺是最無所事事的一個。
以前,黎祥老說他事業心不夠強,他還不承認,現在看到陳玉玲,他認了。
一個女孩子尚且都這麽努力上進,而他是不是也應該再提高一下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呢?
陳玉玲和盼盼都忙着,無暇顧及到他,黎海獨自一人離了店,去往河海車造廠。
鏡城的布廠不久之後就會陷入到要破産的困境,盡快把布賣出去,它們才有錢繼續維持生産。
賣布,不僅是自己的事業,也是在為鏡城的布廠謀出路。
在跟那人談了一下午,還帶他去參觀了兩家布廠,讓他親眼見到了生産車間和新産品之後,陳玉玲的第一單批發生意,成了!
而且,那人還選擇了她合作的那家運輸隊來運布料。
運輸隊的生意已經不像前幾年那麽好做了,尤其是像他們跑長途運輸的。
陳玉玲去跟運輸隊的幹部談的時候都說好了,她介紹來的客戶,不僅給優惠價,而且還分給她提成,雖然錢不多,可如果陳玉玲能把布匹生意做大,而且一直用他們的運輸隊,日積月累,那也是筆不容忽視的收入呢。
陳玉玲想為鏡城做貢獻,而她的方式就是用做生意的方式來為鏡城的國營廠和部門做些事,給他們提供機會的同時,也給自己創造便利或利益。
陳玉玲覺得這樣沒有什麽不好,畢竟互助互惠的合作關系才最長久,也最能持續。
單方面付出,是長久不了的。
黎海只在鏡城待了一天就離開了,他沒回嘉城,而是去了陳玉玲所在城市的省城。
“黎家打算在那開家分廠,有好些事需要我去安排,等那邊的事都安排好了,跟陳廠長您合作也就更方便了!”黎海把自己目前的重心轉到了事業上來。
黎海會負責這家分廠從組建到生産的全部細節,而且,按他自己的想法,他是想着以後就留在這個分廠,把工廠的運作和經營當做他的事業。
他想做一個跟陳玉玲一樣有事業心的人,也想着做一個跟黎祥一樣善于經營管理,不斷開拓的人。
這個分廠就是他踐行目标藍圖的地方。
而且,在那裏不僅刻意遠離嘉城的紛擾糾葛,更重要的是,離陳玉玲更近。
“以後我們離得近了,怕是會多來打擾你們,還請陳廠長別煩我呀~”黎海打趣到。
“怎麽會?你來,我跟我爸都高興,歡迎你随時來!”
“就是,我們家的大門,随時為你敞開,歡迎你常來!”
黎海有了離開的打算之後,首先就跟陳玉玲說了,陳玉玲無比支持他的決定,躲在別人背後或許輕松,可站在人前獨當一面才更有擔當!
黎海願意從黎祥身後走出來,獨自挑起新分廠的擔子,他這是在進步,而且還是對他很關鍵的一步,陳玉玲竭盡所能的給出了自己的支持。
“那等下次見面,我們一起分享彼此的好消息吧!”
黎海會努力把分廠建設好的,他相信陳玉玲在批發生意上一定也會取得新的突破。
陳玉玲給他、也給自己加油打氣,“好,我們一起努力!”
兩個人互相鼓勵,朝着各自的目标進發着。
有了第一個批發商來找自己,那就不愁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了,不過,坐着等待向來不是陳玉玲做生意的習慣。
在第一家批發商把錢款全部交清給自己之後,陳玉玲拿着這錢又打起了gg。
不過這次可不是在鏡城,也不是在嘉城,而是在沿海服裝業最紅火的H省。
陳玉玲的布料批發gg印在了H省的省級報刊gg專區!
批發商們最關心的價格、質量、優惠以及運輸成本等核心問題,陳玉玲都在上面寫的清清楚楚。
沒有那麽多的故弄玄虛和虛頭巴腦,只有實實在在的互惠互利。
我有物美價廉的布料,你,要不要?
家裏早已裝上了電話,為了生意溝通方便,陳玉玲在店裏也裝了一部。
盼盼成天就守在電話旁等着電話鈴聲響起,只要這邊有需要她辦的事,關了店門就辦事去了,布店的零售生意也不大做了。
gg效應加上産品能打,價格夠優惠,陳玉玲的批發生意做的越發越風生水起,布料除了主要銷往沿海那兩個服裝業發達的省份,在南方的嘉城甚至北方的灣城也有好幾個談妥了的合作商。
布料批發有了好的開頭,陳玉玲就想着乘勝追擊,繼續擴大市場份額,所以,出差已經變成了她的日常,她既要忙着去外面跟合作商們談新合作和後續合作,又要盯着布廠的生産質量,還要尋找新的高質量的布廠。
生意越來越好,布料的需求量是與日俱增,為了追求産量,有的布廠在質量上就犯起了馬虎。
質量是生存之本,沒有質量其他一切都是空談。
布料批發生意是陳玉玲的事業,也是跟陳玉玲合作的鏡城布廠逃離破産和倒閉命運,蒸蒸日上的原因。
陳玉玲可不願意看到有廠子想要砸她的招牌,毀她的事業。
這不光是在毀她,也是在毀自己的廠子。
質量,是不容分辯的底線。
當H省的黃老板把她帶到自己的倉庫,從前不久才從她那裏新進的布料中抽出了一塊,指給陳玉玲看,“陳老板,你仔細看看,這就是你上次給我的布!就這樣的布,你還想讓我跟你有下一次合作?”
都不用摸,單是用眼睛看,陳玉玲都能清楚的看到,這塊布的紋理稀疏很多,紋理之間空隙很大。
這本該是一匹不合格的殘次品呀,怎麽會出現在買家的倉庫裏?
而且還不是一匹兩匹的個例,而是三百多匹!
站在黃老板面前的陳玉玲真的是羞愧難當,“黃老板,對不住了,這是我審核不過關,這批有問題的布,您多少錢買的,我雙倍賠給您,但這批有問題的布我不能留給您,我得運回去,還請您體諒!”
雙倍賠償,三百多匹,這可不是個小數字,可陳玉玲覺得,是自己這邊出了問題,自己就得認,就得賠償人家的損失,做生意要講誠信,也要講道義。
至于這批不合格的布為什麽還要再花份錢運回去,陳玉玲自然有自己的打算。
黃老板收到了陳玉玲的雙倍賠償,沒二話,“陳老板,你講道理,夠義氣,你回去整頓整頓,整頓好了,我還要你家的布!”
陳玉玲不知道別的買家是不是也從自己手裏買到了不合格的布,挨個的打電話去詢問,還好,只要黃老板這一家有。
也幸好只有一家,要不然不光陳玉玲這段時間賺的錢全要賠進去,事情鬧大了,她這生意還做得下去嗎?
陳玉玲回到鏡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生産這批劣質布的廠領導。
陳玉玲把三百多匹劣質布全都運到了這家布廠。
“劉廠長,這些布是從您廠子裏出來的,您承認嗎?”這是很嚴肅,也是很嚴重的問題,陳玉玲開門見山的就質問起來。
劉廠長像是早就知道了這批劣質布的存在,“這些布是出了什麽問題嗎?我給你換,全換成合格的!”
“劉廠長,您都不用親自上前看一眼就能知道這布有問題,看來這事,您是知道的呀!”陳玉玲此刻已經怒火中燒了。
而劉廠長仍然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工人們偶爾犯個錯也是有的,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嘛,錯了再改過來就是了!”
劉廠長輕飄飄的把責任推到了一線工人的身上,還對旁邊的一位車間主任說,“小王呀,這些布都不合格,你叫人拉回紡織車間,看能不能補救一下,順便讓倉庫把合格的布按數還給陳老板。”
當初,是劉廠長看到陳玉玲批發生意有起色,看着像是能搞起來的樣子,主動找到陳玉玲,請求跟她合作的的,還跟她保證了一定按照她的要求,嚴格要求工人,務必保證質量的。
陳玉玲看在劉廠長這布廠也算是鏡城的老國營廠了,不少家庭連着兩代人都是這廠子的員工,廠子已經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了,如果真的破産倒閉了,那對很多家庭來說,都是很大的打擊,所以,她就同意了跟他的合作。
只是沒想到,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劉廠長就好了傷疤忘了疼,廠子的經濟效益剛剛緩解,工人的拖欠的工資還沒全部償清呢,他就給自己來這一手!
劉廠長渾然不覺有錯的态度,讓陳玉玲有些寒心。
明明有機會讓廠子更上一層樓,卻為了眼前的那一點利益偷工減料,壞了廠子的口碑,他這是在作繭自縛!
攤上個這樣的廠長,陳玉玲有些同情這個布廠裏的工人們。
“不用了,劉廠長,我與您的合作關系就到今天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