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大雨

大雨

唐刺史和朝廷派遣的使者抵達安南時,已經是來年春三月。

每年三月,本就是春雨多發的季節,安南今年目前的降雨量比之往年更甚。但即便是下着雨,此刻安南縣城門處依舊一片川流不息的熱鬧景象。

“這,這竟是安南!” 使者瞧見眼前這片繁榮,再一次大感震驚。

之前剛踏進安南地界,行走在堪比北地一些重要府城才能修建得出來的平整又寬敞的道路上時,使者就已經被深深震驚了一次。

也莫說是使者,便是唐刺史今日受到的震驚也不小。

要知道裕州作為管轄安南的上級府城,轄下好些官道的修建标準,也是比不得如今安南了。

待到來到衙門,對着韓徹宣讀朝廷此次下發的聖旨時,使者臉上笑容也一下子就顯得熱情起來。

聖旨前半部分是一片贊賞言詞,後半部分卻又言道韓徹如今既能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望他以後在安南一心為民,切勿重蹈覆轍。

使者還帶來一些禦賜的賞賜外,也傳達聖上另一份口頭嘉賞,言道京城和安南兩地相隔甚遠,念韓徹和家中親眷在安南難免思鄉情切,故又賞賜他們全家一些京城北地的特産。

見狀,韓徹便忙帶着柳氏和三娘四娘叩謝皇恩。

宣讀和賞賜一完畢,使者因為還要急着返回京城,唐刺史便也并未多待,随使者一同折返離去。

韓徹帶着韓老三和錢縣丞,以及衙門裏的其他人,一路相送他們出了城門,待其背影都瞧不見了後,方才返回縣衙。

縣衙今日上下都使者到來的嘉賞而感到高興,要知道如安南這等地方,往年莫說是什麽朝廷嘉賞,便是少些責罰,都能讓衙門裏的人為之感到慶幸歡喜。

韓徹也笑着吩咐韓老三,讓他給衙門上下都發一筆賞錢。

“多謝大老爺賞賜!”衆人樂呵呵的作揖叩謝。

Advertisement

賞錢發完,韓徹回到縣衙後院,柳氏和三娘四娘正滿臉笑容的在整理着那堆朝廷發放的賞賜。

“二郎,這些賞賜擺放哪?”柳氏高興的問道。

“不易放長久的咱們便盡快用了,其他的放阿娘你那裏吧。”韓徹回答。

柳氏便帶着三娘四娘将一些吃食藥材還有布料挑選放一邊,其他的便喚來韓老三先搬運到庫房。

“二郎,剛剛聖旨裏的意思,是不是說咱們能自由出安南了?”對比起這些物品上的賞賜,柳氏顯然更關心這個。

自從跟着被流放發配到安南來後,柳氏其實做夢都在想着能重回京城。那裏既是柳氏生長熟悉的家鄉,又有一個大女兒牽挂着。最要緊的是,韓徹在考慮三娘四娘将來的婚嫁。殊不知,對柳氏而言,比起三娘四娘,眼下最着急的其實是韓徹。

“是啊,往後咱們自由了。”韓徹笑着說道。

但即便是解除編管,也只有柳氏和三娘四娘有足夠的人身自由。而韓徹作為安南縣縣令,職責規定下,莫說随意離開安南,便是無故夜不住宿縣衙後院都會被朝廷責罰的。

安南和京城外來又太遠,如柳氏和三娘四娘這等女眷獨自出行,必然要擔憂一路安全等問題。況且韓徹作為家中的唯一依靠,他留在安南,大概率情況下,她們也不會輕易離開安南的。

不過這份聖旨背後的含義側面倒證實了韓徹之前的預料,老皇帝對太子是真起了廢棄的心。因此,韓徹的“識相”到底是讓老皇帝滿意的。

于是當初原身遭受流放貶谪時,是以口谕:縱縫恩赦,亦不在量移之限編管韓徹一家。如今老皇帝又同樣是以一道口谕,解除了這份編管。

在這種局勢下,回京城的事,韓徹覺得還是再緩緩吧……

很快,韓徹也因為事物太多而忙得腳不沾地,徹底将這事抛之腦後。

今年月份越往前走,雨水便越多。尤其是在進入三月中下旬開始,安南縣內已經連續半月,未曾見雨水停歇過。

再這般降雨下去,韓徹既擔憂農作物會被影響,又恐生水患等自然災害。

眼下各村裏正也因這事變得忙碌起來,前些日子,衙役按照韓徹的吩咐,下到各村交代叮囑這些裏正務必要做好各自轄內水利方面的監管工作。

一定要及時發現問題,幫助村民們處理問題。若發現問題嚴重,處理不了,便需得立即上報衙門。

同時,韓徹也召集到多名木匠,一同趕制龍骨翻車。

有韓徹提供原理和大致的構圖,沒幾日,這群木匠便成功造出一臺龍骨翻車。

韓徹大致檢驗過沒發現什麽問題後,當即便帶着韓老三,駕着牛車将這臺龍骨翻車拿到南城外的職田,尋了一處水量較多的水田,現場檢驗。

龍骨翻車是灌溉排澇兩用型的,韓徹這次的目的是為了給水田排澇,所以這臺龍骨翻車在置放時,車身是傾斜在靠近江河旁邊的水田附近的水渠中。接着,再将車身和下鏈部分傾斜進水渠,用腳踏的方式驅動鏈輪,用沿水槽将水渠裏的水汲取出來,送至旁邊較高處的江河中。

“此物制造的甚好!”韓徹高興得直贊賞。

“全賴大人提供圖紙和講解。”工匠們忙紛紛謙讓道。

說起來,安南常年氣候溫暖濕潤,水源充足,因此過去當地百姓種植農作物,一直都鮮少需要為農作物做取水灌溉一類的事。

本地的木匠們便也從未做過這些大型農田取水灌溉類的農具,所以即便是有韓徹提供的圖紙和思路在,其中很多細節部分也全靠這些木匠的悟性還有靈敏又娴熟的手活。

韓徹便連連誇贊道:“若非你等技藝絕佳,這龍骨翻車還不知何時才能造出。有了這農具,安南今年農作物得以保住的話,當記你們一大功。”

得了韓徹這般的誇贊,木匠們高興又激動到臉都有些泛紅起來。

時下匠人地位并不怎麽高,韓徹不僅尊重他們的手藝,還言他們此次對安南百姓都有功勞,又如何能不讓這些木匠心情澎湃激蕩。

于是過了幾天,這群木匠就又興奮的跑找來韓徹,言道他們把韓徹畫出的另一張簡易圖紙,也就是風力水車給造出來了。

風力水車是以風帆為動力裝置,分為風車和水車兩部分。跟龍骨翻車相對比,風利水車屬于有風就轉,不需人力便可自行工作,更為輕省方便。

韓徹這下可真是驚喜到了極點,因為他對風力水車之所以做過了解,是因為曾經在做農業技術方面的工作時,去到過一處靠海的地方。

從那裏,韓徹了解到,過去他們的制鹽方式是從長蘆鹽場學習來的。而長蘆早在清代時期便利用風力水車,從大海中汲取海水制鹽。

對于人類來說,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往今來,鹽更是受到國家管控的重要民生物資和戰略物資。

安南縣靠海,在制鹽上同樣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韓徹手中也有更為方便制鹽的技術,只不過制鹽一事牽扯太大。

眼下安南又正逢雨水多發季,韓徹還是先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吧。

很快,韓徹便召集了一大批會做木工的。跟随那幾個木匠一起,加班加點的盡快趕制風力水車和龍骨翻車。

這兩種水利農具各有各的優點,韓徹便命人分別制造出一批。之後再給各鄉鎮都先發放一套,讓鄉民們根據自己田地的具體情況,再自行去找木匠打造。

有了這兩樣工具排水,韓徹後面下鄉再巡查農田裏面的情況時,地裏那些作物的情況果然便有了明顯的好轉。

只是今年這天也不知怎的回事,雨水一直淅淅瀝瀝的下個不停。雖沒有特別大的風雨,但眼下已經有二十五六日,天空未曾挂過太陽。

這日早上,食用完朝食,韓徹見着天雖陰着,但好歹雨終于停歇住了,便喊韓老三去準備蓑衣鬥笠還有牛車。

柳氏瞧見,便忙問道:“二郎,你今日又要下鄉嗎?”

韓徹說道:“嗯,今日想去劉家村和李家村看看。”

如朱家沖,郭楊兩個村子這種地勢較高的村莊還好,韓徹現在最為擔心的便是這兩個地勢較低,又靠近海邊和江河的村莊。

尤其是劉家村,之前便一直受到春夏季海潮的影響。村民們每逢這時候,便只能飲用苦鹹之水,滋生疾病。

今年雨水這般多,韓徹不僅擔心這方面再出問題。更怕這雨水一直不停歇,空氣濕瘴越發厲害,恐有疫病滋生。

“那你等下,我去給你多拿兩身衣裳和鞋襪……萬一要是淋濕了衣裳,一定要趕緊找地方換下。”柳氏忙道。

作為官員親眷,柳氏也很清楚。即便天降大雨是自然災害,但只要繳納不出賦稅,在朝廷看來,便是韓徹這個地方主官的失職。

安南百姓去年甘蔗制糖是掙得不少銀錢,但別忘了,還有剛被收編的那五百多戶山間土着們。今年真要受災,以他們的家底多半是繳納不出賦稅的。

不過韓徹倒沒怎麽擔心賦稅,要是真出災害,他就更不想去逼迫那些土着們繳納。要責罰便責罰,唐刺史若是還派判官來催收,實在不行的話,韓徹都想好了,到時候就主動把自己往監獄裏關,自囚以做懲罰。

有道是死豬不怕開水燙,無賴管用就行。

再說了,只要老皇帝若還活着,這皇位之争沒做最後的定局,韓徹也是沒想過離開安南的。

第一更完成,第二更照舊在後面。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