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第七十五章

大隋開皇二十年,突然降臨的光幕還是給大隋帶來了變化。

眼下毫無疑問是盛世,可所有人都知道再過十幾年這份盛世和平将煙消雲散再次進入亂世。

“這才過了幾個好年頭?”長安城外某個村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漢抹着眼淚道。

老漢年輕時候跟随北周武帝伐過突厥,也跟着武帝聯合突厥伐過北齊,幸運在亂世活了下來,他爺爺生于亂世死于戰亂,他爺爺的爺爺依然生于亂世死于戰亂。

戰亂看不到頭,這就是中原北方的常态,他年輕時為吃口飽飯入伍當兵,誰料隋建立後,他這樣少幾個指頭的能幸運退伍,在長安城外得到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土地。

才過了二十年安穩日子,原本以為天下會繼續太平下去,結果被老天爺告知再過個十來年會再次進入戰亂,不,可能連戰亂都熬不到,下一任皇帝是個殘暴的會大興土木,讓百姓沒了活路。

隐約反朝廷心态在底層庶民中蔓延,庶民一貫是沉默的,沉默接受鮮卑貴族的統治,庶民也是精明的,因為世家釋放大量隐戶,這些隐戶交出的糧食先不說,朝廷用來收稅的鬥和秤都是古鬥和古秤。

古鬥三升為現在一升,古秤三斤為一斤。

明面上皇帝輕徭薄賦,實際上老百姓要交比以前還要多一倍的糧食,隋朝那滿滿當當的糧倉從哪裏來的,皇帝為下一任皇帝留下偌大的家産哪裏來的?

不都是從百姓手裏奪去的?

長安周圍的庶民日子還過得去,偏僻一點的地方,庶民不只要接受沉重的賦稅還要受到官員的剝削。

本來這種日子只要不是天災人禍,咬咬牙勉強能撐過去,現在呢,知道未來不會再有好日子,光幕出現,許多人突然不願意忍下去了。

一些偏僻地方連人帶村子鑽進深山老林裏。

消息未傳到楊堅耳中,楊堅整宿整宿睡不安穩,這日獨孤伽羅被他頻繁翻身動作吵醒,便坐起身,吩咐宮人點了燈。

“聖人因何遲遲不入睡?”

Advertisement

楊堅連連嘆氣,“我在煩惱二郎,二郎性命恐有不保!”

獨孤伽羅沉默:“有我夫妻二人在,誰敢動二郎一根毫毛?聖人不是說了,讓二郎回到封地?”

“若二郎反了我該如何?就算他不願意,也會有人逼他反!”

獨孤伽羅再次陷入沉默,毫無疑問在光幕出現後,這種事情必然會發生。

“聖人有何辦法?”她開口詢問。

無論如何她也不願意看到親生兒子步入死路。

獨孤伽羅雖然當了二十年皇後,可還未經歷過為皇位你死我活之争,生平最危險最無助的時刻就是求宇文赟放過自己的女兒。

毫無疑問,二十年皇後生涯并未将她對于孩子的親情磨滅,哪怕知道次子未來會覆滅大隋她也沒當一回事。

撿來的皇位哪裏有自己親兒子性命重要。

大隋沒了也就沒了,不是自己親手打下來的,從前女婿手裏白撿來的,哪裏比得上自己親生兒子性命重要,況且這皇位還處處受到世家約束。

“我這樣想。”楊堅點開了光幕指着光幕中的地圖道:“你看這塊地方分給二郎怎麽樣?遠離中原,他想怎麽治理就怎麽治理,再給他一些人馬,讓他自己去打天下去。”

獨孤伽羅看着最南邊的一個島嶼,“這裏比嶺南還要往南,聖人的意思是将我們的兒子流放到這等荒蕪之地?”

“這哪裏稱得上流放?”楊堅反駁道,“要說遠,安南更遠,二郎抵達這裏想要開疆辟土完全可以征伐安南,你看這一大片土地,連同身毒可是堪比中原的一塊土地。”

見妻子還是不贊同,楊堅語重心長道:“我知道你舍不得,可二郎現在還能在中土停留嗎?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說不定二郎哪次就中招了。還是保住他的小命更重要。”

獨孤伽羅未置一詞,又詢問,“那太子呢?你打算将皇位留給太子?”

楊堅沉吟指着閩南對岸的島嶼,“大郎去這裏如何?”

獨孤伽羅恍恍惚惚,“你我二人戰戰兢兢到今日,就是送兒子去吃苦的嗎?”

“不然,你說該如何保住兒子們的性命?”

楊堅轉過身盤腿坐在獨孤伽羅對面,扶住她的肩膀質問,“選二郎,你想送其他兒子去死?”

獨孤伽羅陷入沉默,無疑在知道自己親自扶上太子之位的次子未來會殺掉他所有兄弟,她對這個兒子産生了抵觸情緒,太狠了,那可是他的手足,同胞所出的親兄弟,他也下得去手!

與此同時她也明白了丈夫的心理,畢竟是自己的親兒子,殺不能殺,連留在身邊看着糟心,說不定哪天人想不開造反了,小命難保。

索性打發遠遠地,眼不見為淨。

獨孤伽羅嘆息一聲,重新躺下,“給二郎一點時間。”

從離太子之位只差臨門一腳到被發配到不毛之地,這種落差想也知道二郎不會接受。

還有太子之位人選,這些棘手的問題多到讓夫妻二人無力反抗。

哪怕身為帝國最高統治者,也不能為所欲為。

隔日,還被關在宮中的楊廣自是一無所知,消息靈通的是太子楊勇。

起因是皇帝召集親近大臣給寶貝兒子改封地,楊勇做了近二十年太子自是有消息來源。

楊堅還未正式下旨,他已經提前收到消息,收到消息後,他樂不可支,竟然不費吹灰之力就幹掉了虎視眈眈的二郎!

他開懷大笑,下一秒樂極生悲,收到自己被流放到一個島的消息。

這連老、二還不如,起碼老、二還有個向周邊發展的空間,他呢?

四面環海,什麽都沒有!

“父皇為何這般狠心?”楊勇不肯接受,他父皇母後如何對他這般殘忍?

楊勇自是不肯認命,聖旨未下是否還有轉機?

楊勇在東宮徘徊不定,他的寵妾雲昭訓向他建議将消息先透露給晉王,晉王勢必不會坐以待斃,若聖人饒恕晉王,沒理由不饒恕他。

楊勇真采納了這個建議,轉身将消息傳給了被關在宮中的好二弟。

只是出乎他意料,晉王并無舉動,甚至沒向母後求情,恍惚就這般輕易接受了父母為他選擇的結局。

這讓楊勇急躁起來。

這一幕幕并未逃過楊堅夫妻二人的眼,楊堅嘆口氣,“大郎心性沒有二郎穩重。”

獨孤伽羅跟着嘆氣。

她以前對大郎有諸多不滿,不過是認為他當太子不稱職,身為太子沒有擔負起太子的責任,只注重享樂,近幾年又處處忤逆她,這令一向說一不二的她很不悅。

恰恰旁邊還有個乖巧聽話懂事的二郎做對比,這顆心不由自主偏向了二郎,說到底還是大郎不争氣。

時間就像那滔滔不絕的流水毫不留情逝去,光幕出現半個月,整個大隋仿佛醞釀着一股風暴。

連楊堅都嗅到了危機氣息。

“讓二郎啓程吧!”

這日早朝罷朝後,楊堅通知獨孤伽羅。

獨孤伽羅一怔,“這般快?”

楊堅苦澀道:“你非要逼迫朕下罪己诏嗎?”

獨孤伽羅大駭:“已經這個地步了?”

楊堅搖搖頭:“開皇十四年關中大旱,那時就出現了大量流民,民間傳言是朕下令不許赈災,餓死者無數,現下有人拿這事說事,庶民盲從,竟然相信了賊子之言,上黨有人起事。”

“是誰?”獨孤伽羅語氣冷厲起來,“是李家?”

自從知道下一個王朝是唐,唐國公李淵就進入夫妻二人眼中,哪怕獨孤皇後是李淵的親姨母,一向寵愛這個外甥,可在全家性命面前這份寵愛不值一提。

更不要說,李淵前年才得了次子,次子又恰恰叫李世民!

之所以未對李淵下手,是因為大隋風雲在即,李家不是第一個起義,只是巧合得了天下,成為最後勝利者。

何況,李家也不是那麽好斬除,現在對李家出手,就是逼其反,大隋因光幕降臨出現異心的不知凡幾,不缺一個李家。

楊堅語氣微妙:“倒也不是。”

楊堅說了一個地方名,獨孤伽羅跟着怔住,因為是某個大名鼎鼎世家所在地,這個地方出現起義要說跟這些當地大小世家毫無關聯,她是一個字都不信。

“這些世家怎麽敢?”

楊堅冷哼一聲,“有什麽不敢的,前些年大索強迫世家往外吐人口,已經得罪死了這些人,這些世家又一向看不起我等有鮮卑族血統,天音出現可不給這些人找了個好瞞騙庶民的借口!”

他姓了四十年的普六茹就是原罪,在漢人世家眼裏,甭管他有沒有改回漢姓,他們只有一個态度就是不認。

哪怕楊堅可以以漢人身份來哄騙天下人他是漢人血統的皇帝,可在世家眼裏,他卻是不折不扣的鮮卑皇帝。

可問題是幾百年戰亂,這個時代哪裏還有存在的漢人血統?

能活過戰亂,誰能保證自己祖上沒竄了胡人血脈?

“聖人可要調遣軍隊鎮壓?”

楊堅拍了拍妻子的手,“倒也沒到那個地步,些許皮癬而已,只是世家對我的試探。唉,當前緊要關頭是将二郎送走,待人送走我才能專心應對朝中複雜形式。”

其實将大兒子二兒子送出去,也是為楊家分散滅族風險。

這個混賬次子,外人還未動手,他倒是好,對手足不留情面,結果自己還玩崩了,死也就死了,還讓他面臨子絕孫下場!

唐朝建立誰敢信還容許前朝皇室男丁活着,恐怕跟他一樣趕盡殺絕!

【各位觀衆老爺們好,讓你們等待已久了,今日我們來做一期特別專題,以端午節為主題來聊一聊跟這個節日有關的歷史人物。】

光幕在各個位面彈出,有些在凜冬時期看到這不合時宜的講解不由會意一笑,看來天音所在的後世跟他們的節氣并不一致。

剛以身作則領着衆多大臣種完痘的李世民并未回宮,而是在城外的寺廟。

他正在翻閱已經解封的評論區,“可能大家不知道八十年代我們很多機關單位都在學貞觀政要,學的是什麽,是對外開放态度,這種開放态度跟之後的改革開放息息相關。”

“李世民是千年難得一出的好皇帝,雖然殺兄殺弟,跟馬克思那句話資本誕生伴随着血腥如出一轍,可他當皇帝卻是一個好皇帝,千年難出一個,這種對外的開放态度,直接讓大唐每個基層都轉起來,他的殿內有幾座屏風,上面寫得都是縣令的名字,李世民對于基層幹部很了解,因為他知道掌握了這些縣令就等于掌握了整個大唐……”

李世民喟嘆一聲,值了,光這句話就值了,往後他再也不必抱着對兄長的愧疚,他這個皇帝做到千年後的人都認同,還有什麽愧疚心理?

他是個好皇帝,光這一句話就值了。

【提到端午節大家想到了誰?是不是想到了屈原,江湖傳言,端午節賽龍舟是為了祭拜屈原,其實不是,正确來說端午節其實是祭拜了三個人,這三人中祭拜屈原的傳播最廣。】

【端午節和清明節、中秋節、春節并列成為我國四大節日,大家應該不陌生,畢竟每逢節假日惱人調休就能讓大家吐槽一回,其實在屈原死前,我國古代百越地區就有農歷五月五日賽龍舟祭拜圖騰的部族,那時候百越不屬于中原,這個節日自然不屬于中原,其實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

【之所以傳開是因為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入汨羅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為了紀念屈原,百姓往河裏投放米團,本意是不然魚蝦吃屈原遺體,發展到後來演變成吃粽子,挂菖蒲艾草,灑雄黃酒、系五色線、戴葫蘆、佩香囊,孩童還要額頭點朱砂,其實是祭拜祖先來祛除邪祟,湖南湖北等地端午節紀念的是屈原,到了江浙一帶就複雜了,祭拜的人物變成了伍子胥和曹娥。】

【部分人可能不了解,屈原和伍子胥都是楚國人,只是一個愛國以死報國,一個恨國,差點引敵國滅掉母國。伍子胥比屈原要早生兩百多年。】

【這個愛國和恨國的國家就是兩人的母國——楚國。今日我們先來說說伍子胥跟自己母國楚國的愛恨情仇。】

【大家對楚國有什麽印象?是誕生了朝秦暮楚和買椟還珠這類成語,還是出了個着名愛國詩人屈原?】

【楚國曾經誕生過一句話,“我蠻夷也!”楚國也曾經是春秋霸主,擴張之路就是不講武德。春秋末年伍子胥出生,他的父親是楚國大夫伍奢,只是這一家子很不幸,卷入了楚平王的綠帽子事件。】

【公元前528年,楚靈王死在了申亥家中,當時楚人不知楚靈王已死,立了楚初王為王,楚初王非常怕楚靈王回來,日夜驚恐,楚公子棄疾回到國都後,楚人以為楚靈王也回來了,驚懼不已,公子棄疾命船夫在長江岸邊奔走呼號,“楚靈王已經回來。”就這樣公子棄疾以詐騙方式逼迫楚初王和令尹子晰自殺,得到了楚國王位。】

【公子棄疾也就是後來的楚平王,他上位後立了自己兒子公子建為太子,讓伍子胥的父親伍奢為太子太師,寵臣費無忌為太子少師,太子建親近剛正不阿的伍奢,令費無忌懷恨在心。】

【太子建十五歲時,眼看快要到成婚的年齡,這時候楚國和秦國準備聯姻一起對抗晉國,正巧秦哀公的長妹孟贏待字閨中,費無忌便領命攜重金來秦國為太子建提親。】

【可當費無忌看見貌美的孟贏時腦子裏蹦出了一個想法,于是在提親成功回國後,費無忌在楚平王面前大肆誇贊孟贏美貌,誇得楚平王怦然心動。】

【很快費無忌正常以太子迎娶之禮将孟贏從秦國接過來,接到王都後卻用一個齊女調包了孟贏,孟贏就這樣被楚平王納入宮中。】

【本來秦楚聯姻是政治聯姻,老子兒子誰都可以,可太子建不樂意呀,他爹強占的不是別人是他媳婦啊!】

【嘿嘿,說到這裏大家是不是有一種即視感,想到了唐玄宗搶占自己兒媳。歷史上還真不差君王搶占兒媳的,無一例外都是色迷心竅。】

【很多人鼓吹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不好意思,清溪只看到一個老男人不要臉搶奪自己兒媳,別說什麽愛情,玷污了這兩個字。】

【唐玄宗一日殺三子,對兒子下手之狠辣,楚平王也不多讓,在寵臣費無忌一日複一日的诽謗下,楚平王對太子建很冷淡,更不要說現在發生了搶媳婦這件事。】

【在費無忌挑唆下,楚平王将太子建調遣到邊關,就這樣費無忌還不想放過這個十幾歲的孩子,在楚平王耳邊挑唆,“太子因為我将秦女送給了大王,對我和大王有頗多埋怨,若是讓他在邊關守城,手中攬權豈不是會和其他諸侯串聯,引其他諸侯攻打都城?”】

【楚平王一聽,太TM對了,這種事在這個時代再尋常不過了。】

【好家夥,事情還未發生,楚平王先代入了,将太子太師伍奢叫來罵了一頓,伍奢一聽就知道是費無忌這個小人在無事生非,反而耿直谏言,“大王,你怎麽親小人而遠自己的親生骨肉?”】

【楚平王表示我不聽我不聽,費無忌見狀又火上澆油,“不如趁着伍奢在都城先拿下他,不然他跟太子聯合在一起,那就大事不妙了。”】

【楚平王二話不說拿下了伍奢,又下令給司馬奮揚,召回太子建,趁機殺了他。司馬奮揚是滿腦殼的疑問,大王你腦子是進水了吧,怎麽你搶了你媳婦不過瘾,還要殺你兒子?】

【司馬奮揚便偷偷将消息傳給了太子建,告訴他,跑吧,你爹要殺你!子建一接到告密二話不說偷偷跑了。】

【太子建跑了,被抓的伍奢一家倒了黴,費無忌顯然知道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殺伍奢不要緊,難的是不讓伍奢的兩個兒子跑了,伍奢有兩個兒子,長子叫伍尚,幼子就是伍子胥。】

【費無忌手拿着伍奢性命派人來抓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子胥兄弟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逃了自投羅網體面死去,一個背負不救父的罵名,被人抓住再被體面死去。】

【逃是不能逃,春秋時期,名聲看得比性命重要,面對這種情況,伍子胥的兄長讓伍子胥逃了為父兄報仇,在伍尚的拖延下,伍子胥逃脫了楚兵追蹤,跑到了宋國跟先一步跑出來的太子建彙合。】

【此時的宋國也不太平,兵荒馬亂吶,走在大街上都有可能被人砍死,宋國不能呆,又和太子建跑去了鄭國,至于為何跑到鄭國,因為這是太子建母親的母國。】

【鄭定公對太子建的遭遇深感同情,留他在鄭國,但不知太子建腦子是不是進水了,竟然和晉國合謀襲擊鄭國,謀劃讓鄭國變成他的封地,這讓鄭國人拿到了真憑實據,太子建被鄭定公所殺,鄭國待不下去了,伍子胥帶着太子建的遺骨公子勝離開鄭國。】

【可是離開鄭國,他又能去哪裏?父兄冤死的仇恨日夜啃噬心靈,春秋時期可沒有被後世儒家循化,有什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雷霆雨露均是君恩”。】

【這會兒将就的是大複仇,不為父報仇才枉為人子,想要殺掉楚平王,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個跟楚國有仇,又跟楚國實力相當的國家,環顧四周只有跟楚國接壤的吳國。】

【吳國也就是現在的江浙一帶,伍子胥想要穿過楚國到達吳國不容易,需要過一個關隘叫昭關,昭關就在現在的安徽含山縣北7.5公裏處,兩山對峙,中間有大河,屬于楚軍重兵把守重要關口,大家應該聽過伍子胥一夜白頭過昭關的故事。】

【說伍子胥為過昭關,一夜急白了頭,那麽伍子胥真的一夜急白了頭嗎?根據史書記載,伍子胥過昭關還挺容易的,那麽他是怎麽過去的呢?】

【很簡單,伍子胥帶着公子勝就這麽跑過去的,他在前面跑,楚兵在後面追,一直追到了大河,碰巧的是河邊有一艘漁船,他慌忙帶着公子勝爬上去,漁夫撐着船将他們送到河對岸。】

【《吳越春秋》就講了這個小故事,漁夫将伍子胥送到河對岸,見他饑腸辘辘心有不忍,便對他說,“你等着,我回去給你取一些飯食。”】

【伍子胥等了許久未等到漁夫歸來,懷疑漁夫是去找楚兵告密,畢竟楚平王給出了幾百金來懸賞他性命,他惶恐不安,躲到了河邊的蘆葦蕩中。】

【漁夫回來沒看到他身影就知道他躲了起來,朝着蘆葦蕩喊了許久,伍子胥見沒危險才出來。】

【漁夫問他:“我回去為你準備飯食,你為何懷疑我?”伍子胥回答,“我命都是你救的,怎麽會懷疑您老人家。”吃飽喝足後,翻遍全身,只有寶劍值錢,便打算将寶劍贈送給漁夫。】

【漁夫不要,“我豈是貪財之人?楚王出幾百金懸賞,我都不為所動,又豈會在意這價值百金的寶劍?”故事後面說伍子胥叮囑漁夫保密,漁夫說你要不相信,我便以死明志,說罷撐着船,自沉江底。】

【清溪是不相信這個結局,畢竟水邊生活的人,誰還能不會游泳?漁夫這裏死得也莫名其妙了,要知道後來伍子胥得勢後還來尋找過漁夫。這一點《呂氏春秋》有記載。】

【《呂氏春秋》真實性還是可以相信的,畢竟呂不韋打出了一字千金噱頭都沒人能改。】

【伍子胥來到了吳國,他是逃來的,自然是身無分文,唯一值錢的就是身上的寶劍,這寶劍是伍子胥的家傳寶劍,其大有來頭,叫七星龍淵劍,後來成了李淵的寶劍,為避諱李淵名字,改成了龍泉劍。龍泉劍是我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為誠信高潔之劍,傳聞是歐治子所鑄,這把父兄唯一留下的遺物,伍子胥當然不能随意賣了。】

【可沒錢就得餓肚子,伍子胥為生存帶着公子勝以乞讨為生,或許是因為有這段經歷,伍子胥也成了古代乞丐敬奉的祖師爺。】

【哈哈,從這裏也能看出,不論是皇帝還是三教九流其實都喜歡給自己臉上貼金,都喜歡給自己找個厲害的老祖宗。】

【伍子胥到了吳國也不是很順利,人雖然活着,可要複仇卻不是那麽容易,最重要的還是先活下來,乞讨不是正事,挨餓是常态,于是伍子胥一邊帶着公子勝種地,一邊等待時機。這裏提一句,公子勝這個時候也不大,伍子胥是帶着幼主逃出鄭國。】

【跟伍子胥心心念念想要找楚國複仇不同,公子勝念的是找鄭國報殺父之仇,公子勝長大後,兩人理念出現分歧,于是公子勝帶着奶奶回到了楚國。】

【伍子胥帶着公子勝種了七年地,終于在公子阖闾身上看到了機會。】

【這裏提一下,公子阖闾的父親是諸樊,諸樊的父親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是長子,而壽夢最喜歡的是四兒子季劄,想要将王位傳給最賢德的季劄,吳國人也很擁護季劄。】

【結果季劄死活不願意,壽夢便立了長子諸樊,諸樊很疼愛自己的四弟,壽夢死後,諸樊在守孝期間就想推季劄繼承王位,季劄推讓,為表決心抛棄家室跑去種地,無奈由諸樊繼承了吳王之位。】

【諸樊四十八歲戰死,死前留有遺命兄終弟及,由次弟繼承王位,次弟之後是三弟,三弟之後是季劄,他是非要将王位傳到季劄手裏,以實現父親壽夢的遺願。】

【哭了,這是什麽兄弟情義?李淵、李世民看到這裏大概得羨慕哭了,這才叫兄友弟恭!】

【諸樊二弟餘祭去世,三弟餘昧繼承王位,餘昧去世,欲傳位給四弟季劄,可季劄是真淡泊名利,拒絕了,于是吳人選了餘昧的兒子公子僚為吳王。】

【這下有人不樂意了,那就是諸樊的兒子公子阖闾,既然王位傳到兒子這一代,也應該從自己這裏開始,這王位兄終弟及是為了傳到四叔手裏,如今四叔不願意接受,這王位怎麽也該回到父親這一脈,怎麽能傳給三叔的兒子公子僚!】

【一句話,傳給四叔,可以。傳給其他人,我不接受!】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