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第七十九章
秦王政如臨大敵盯着私聊頁面,遲遲未動手。
他沒想過跟曾祖父私聊,只是等回過神來已經打開了私聊這個頁面。
要說什麽?
說自己不負諸位先王遺願,未來會一掃六合?
還是告罪自己生了個不孝子,滅了大秦?
“報——”
殿外出來急報,秦王政反射性關掉光幕,正襟危坐在王座上。
“禀告大王,南陽已經落入我大軍之手!”
“哦?”秦王政黢黑的眼眸閃爍着喜悅的光芒,将先前糾結抛到腦後。
很快他臉上的喜色又收斂起來,“諸國聯軍如何?”
近幾十年來六國合縱攻秦足足組織了五次之多,根據天音先前所言,應該只有五次才對。
這第六次雖然組織得太過匆忙,秦王政還是嚴陣以待。
不僅派遣了王翦壓陣,身邊的青年戰将蒙恬也被派去前線。
他要勝利,煌煌碾壓式的勝利!
聽完前線戰況,又打發人将少府墨家之人叫來,詢問起了書館建設。
紙的出現大大加快了知識的傳播,大秦少府如今做起了幫着出版書籍的生意,條件是需要删改某些不合時宜的內容。
當然原版可以自己保留着,反正未來統一後這些邪書會被收回銷毀。
在知道未來先秦的書籍會消失歷史長河後,秦王政已經下令讓人将鹹陽宮珍藏的典籍抄錄幾份。
一份他打算帶入地下作為陪葬品,在聽聞他的陵墓在兩千年後都未挖掘出來後,他已經想着為後世留下些什麽。
紙不好保存,還得想法制作出水火不侵,又能千年不毀的紙出來。
等忙完一切雜務後,秦王政再次打開了私聊頁面,燭光打在他臉上,他臉上露出極為罕見的忐忑。
許久後終于寫下了一行字。
【孫兒正拜見曾大父。】
正帶着重孫兒用膳盯着光幕打發時間的秦王嬴稷突然看到光幕最下方頭像在閃爍。
他忍不住手去觸碰,下一秒出現了私聊界面。
他盯着私信給他的人,再低頭看看下首的小孫孫,明白過來後有些恍然。
“莫不是已經繼位的小孫孫?”
嬴稷興致盎然回了信息,頭一句就把秦王政給整懵了。
“寡人的好重孫,寡人可是把白起留給你了!”
你一言我一語,秦王政很快弄明白了真相。
原來因為光幕出現,另一個世界的自己得以在年幼時被父王帶回秦國。
盯着信息,秦王政內心有些酸澀。
毫無疑問,年幼時被親生父親抛棄,是他心裏過不去的坎。
父王雖然愛他,可更愛自己。
跟性命相比,他顯得不是那麽重要
在知道年幼的自己被曾祖父親自帶在身邊教養,秦王政內心五味雜陳,有些妒忌,又有些釋然,就好像自己的過去被人拯救了。
天音降臨,真好。
神仙雖然不能賜予他長生,卻還是眷顧他的。
【大家好,我是清溪,端午節過去,有沒有人被這套瓷器對比給刷屏了?】
光幕上出現了三張不同時期的瓷器對比,康熙年間瓷器色調五彩斑斓,雍正年間色調走極簡風,清淡典雅,而到了乾隆年間瓷器變成了富麗堂皇,一眼望過去有種東北大花襖的即視感。
愛新覺羅·胤禛皺起眉頭,實在是無法欣賞兒子這種風格。
他看着剛會說話的四子,想說些什麽,又被憋了回去。
孩子還小,還得教育。
自從知道會選元壽阿哥當繼承人,他就派人将這個孩子從他母親身邊抱到前院來,他就不相信在他眼皮底下還能長歪。
一想到後院剛被汗阿瑪賞賜的女人,胤禛嘆息一聲,兒子太少了。
【當然我們今天不聊後面這對父子,聊一聊前面這位華夏史上唯一的科技皇帝。】
光幕上跳出康熙的畫像圖。
【為何說康熙是“科技皇帝”,很簡單因為他不僅懂天文地理還懂數學幾何,雖然坐擁亞洲最龐大的帝國,可目光卻沒有放過西洋。】
【康熙這人自己是學神,別看他卷兒子們卷得厲害,實際上他對自己下手更狠,年幼時更是讀書累到吐血,十四五歲就能把四書五經倒背如流。實在是我等學渣需要仰望的對象。】
胤禛皺眉,竟然是說汗阿瑪,先前不是說過了嗎?
他很快想起,上次天音主要說的是二哥,這次才是汗阿瑪正式登場。
他正襟危坐在椅子上,盯着光幕就怕出現絲毫有違汗阿瑪英明神武的形象。
【說起康熙對于西方科學的興趣還要追溯到一樁學術案,當時朝中有一位明朝遺臣叫楊光先,此人不懂歷法,卻自認自己懂天文地理,多次狀告當時修訂歷法的湯若望,說湯若望修訂得歷法弄虛作假。】
湯若望此人胤禛有所耳聞,他少年時聽南懷仁提起過。
對于湯若望,南懷仁是褒獎有加。
【這個很容易理解,這湯若望是外來傳教士,早在明朝做官時就跟當時的後金勾勾搭搭,明朝遺臣朝他下手再正常不過了。】
【當然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政治鬥争,當時的湯若望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康熙的西洋學老師,這案子出來後,當時的四大輔臣之一的鳌拜出面支持楊先光。】
【這個道理也很簡單,搞掉湯若望就是打擊小皇帝威望,稍微長大的小皇帝已經無法忍受目中無人作威作福的鳌拜,鳌拜這家夥很嚣張,嚣張到什麽程度,康熙身邊的侍衛瞪了他一眼,轉天就被鳌拜找借口給砍頭了,消息傳到康熙耳中,侍衛人都已經涼了。】
【是不是非常有漢獻帝劉協和董卓的即視感?】
光幕跳出影視劇中大獅子臉鳌拜不将小皇帝放在眼裏的劇情。
【康熙比劉協幸運,因為清朝跟漢朝不同,作為一個新生的王朝,權臣權力還沒到只手遮天的地步,只要除掉鳌拜,依附鳌拜的勢力就會瓦解,他轉眼就跟秦始皇除掉呂不韋一樣可以親政。】
【随着康熙結婚,開始準備親政,已經大權在握的鳌拜自然不願意放手,鳌拜這次接着楊先光的手除掉湯若望,不過是給小皇帝一個教訓。】
【結果很顯然,少年天子沒有抵擋住權臣的強勢,湯若望的職位被罷免,雖然在太皇太後的極力說情下保住了性命,可也被關進大牢裏,第二年就病逝。原本屬于湯若望的職位也落到了楊先光的手裏,這就有點搞笑了,一個不會天文地理的人來修歷法,笑掉所有人大牙。】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少年天子卧薪嘗膽苦練武藝,終于幹掉了鳌拜,得以執掌天下。】
胤禛愣住,這段過往他是知道的,只是沒有這般詳細,畢竟發生在他未出生前,老一輩人也不敢提這段天子憋屈地過往。
三哥應該清楚,他在修史書。
暢春園裏,已經頭發花白的康熙戴着眼鏡盯着光幕,神情一片陷入恍惚。
都過去這麽久了,這些記憶早就淡去了,經過光幕的提醒,他仿佛回到年少時那段苦悶的過往。
額娘、皇後、表妹還有……剛出生的太子。
到底為什麽父子會走到如今這局面?
康熙雖然悲痛太子走錯了路,卻沒有将他放出來的意思,多年帝王生涯已經造就他心硬如鐵。
國本已定,容不得他後悔。
遙遠的東海海面上,偷空跑上船的九阿哥吐得暈頭轉向。
“嘔……”
這是一艘官船,通往倭國的官船,自從天音爆出倭國有金山後,民間偷跑向倭國的船只不斷。
以往騷擾沿海的倭寇也出現了逆向增長,經過調查後,九阿哥得出一個糟糕的結論,這些海盜走私船提前跑到倭國去了。
我的金銀山!
九阿哥氣得咬牙切齒,消息上報上去卻一直沒得到汗阿瑪的允許,焦急之下,他帶着官船跑了。
他就不相信沿海的水軍敢忽視他的安全,無論如何都得讓大清水軍開到倭國去,可不能讓海盜和洋人捷足先登了!
九阿哥偷跑一事只瞞了十多天就瞞不住了,曠工這麽多天,海關衙署堆積了一堆政務需要他處理。
海關總署的官員跑去皇子府求見,九阿哥下落不明一事才得以曝光。
一番偷偷排查後,确定丢失了五艘官船和一百多個水軍,好家夥九阿哥帶着人出海的消息一下子吓暈了海關總署的一把手和二把手。
九阿哥吐完後,躺在甲板上有氣無力,休息了一會兒恢複了一些力氣,看了一眼身前陰魂不散的光幕,詢問船長。
“還要多久抵達倭國?”
“回貝子爺的話,船已經抵達琉球,再開個半個月就能抵達見到倭國南邊海島。”
九阿哥一聽立馬後悔了,“早知道就借道走朝鮮了。”
朝鮮離倭國多近吶,還不用擔心船只海上出事。
只可惜老四防着他,只讓他争取到閩海關,靠北一點的江海關和浙海關根本不允許他插手。
“行吧,我去休息了。”
就着奴才送來的清水,九阿哥漱了口,然後在貼身奴才的攙扶下,跌跌撞撞往船艙走去。
九阿哥雖然是船上身份最高的,分到的住處也是最大的,可就船上這條件,也沒法給他整個金樓玉瓦來,勉強占據了最大的住所。
也為了防止海上的颠簸,一應器具都是最簡樸的,比他當年跟随汗阿瑪巡視河堤條件還要艱苦。
揮手讓奴才們下去休息,等房門被人帶上,他打開光幕躺在床上昏昏欲睡。
【親政後,楊光先等人多次預測天象失誤,康熙再次召集人辯論湯若望修訂的歷法準确與否,還大臣去天文臺觀測日影,然後發現一個尴尬的問題,大臣們不懂天文歷法,他也看不懂,湯若望死得太早,這些都沒教,不懂這些又如何計算日影,又如何辯論歷法?】
【這位卷王不允許自己有不懂的知識,不懂就學,一腳從文學男轉變成了理工男。】
光幕再次出現了康熙年間的青花瓷器。
【理工男的審美大家應該很清楚,将就對稱美,康熙理工男的審美從這個青花瓷器就能看出,大家看瓶身兩側線條是不是非常對稱,像是用尺子量過一般。】
【康熙學習西方的數學幾何,研究過天文地理,機械制造,這樣說吧,他的知識之豐富跟諸位不遑多讓,你們學習到的那些知識,他在三百年前就已經熟練掌握。】
【可就是這樣一位掌握科技的皇帝,并沒有将西方知識傳開的打算,頂多也只是叫自己的皇子跟着學,甚至有意封。鎖西方知識的傳播。】
【康熙除了自己和自己兒子們學習西方科學以外,還招攬了一群法國的科學家在皇宮協助他研究科學,或許是曾經靠着西方藥物救回一條命的他,對西方醫學也很感興趣。】
紙籌計算機、銀質制藥器、繪圖儀器和幾何體模型一一出現在光幕上。
下面有文字标明,均是康熙教學用具體。
【他不僅學習西方科學還會八國語言,還寫了一篇數學論文《三角形推算法論》,次、方、根這些專業術語就是他翻譯定下的,就問牛不牛逼?】
【那個時候的傳教士對于這位對西方科學感興趣的君主那是盡心盡力教導,還呈上了當時最詳細的地球儀。】
【再告訴大家一個冷知識,康熙少年時的傳奇經歷傳到法國,路易十四便成為了他的粉絲,為了跟這位偶像結識,他寫了一封信想要傳遞到康熙手中。】
光幕上出現一張牛皮紙信,帶着歲月痕跡出現在衆人眼中。
康熙毫無障礙地閱讀上面的內容,表情有些動容。
若是早些年得知,他肯定會回信一封。
【很可惜這封信并未到達康熙手中,被阻攔在了俄羅斯,如今這封信在法國外交部檔案館內。】
【康熙自己學習西方科學,當然知道這些知識的威力,他有意封。鎖這方面知識的傳播,本意是為了大清江山的穩定。】
【從他的角度來看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他的子孫也被忽悠瘸了,視西方科學為奇淫巧技,到了乾隆年間,洋人滿世界跑,清朝還搞閉關鎖國,對外面世界巨變視而不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西方國家在進步,大清卻止步不前,最後被西方靠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
九阿哥突然驚醒,“完了,事情大了!”
天音鼓吹洋人學問,汗阿瑪會不會心動?
又想要倒黴的老四,他又心寬起來,還忍不住幸災樂禍。
天地大着呢,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等找到倭國金銀礦,他就拿着財富和八哥、十弟去海外建國,到時候只傳授洋人學問,回過頭來拿下中原!
九阿哥暢想一番,想到老四那張鐵青的臉就樂不可支。
全然不知他偷跑的消息已經迅速傳入京城。
這也對虧了光幕出現,借由私信能快速傳達消息。
這邊閩海關官吏發現九皇子失蹤,那邊消息就傳達到康熙手中。
還有人賣人情,同樣的消息也傳遞給了四皇子。
胤禛收到私信時,神色冷了下來。
“老九還真是為他的八哥着想。”
康熙在見識到八兒子身邊彙聚了大量大臣後,本打算再将太子放出來打擊八皇子勢力,天音出現讓他不得不放棄這個打算,将四兒子提拔起來對抗八兒子勢力。
不然這最後的繼承人就被老八小團體給先弄死了。
他也不怕老八這把刀将老四給磨斷了,老四想要繼承皇位,老八就是對他的考驗。
雖然這個兒子夠勤奮,可某些方面還是讓康熙有些不滿意。
老四秉性太較真,這就出現一個後果,朝中擁護他的臣子不多。
跟老八勢力對戰時很容易落入下風。
康熙嘆口氣,“老四還得學着點。”
摘下眼鏡,康熙神色有幾分疲憊,再看到私信內容,他臉上的肌肉顫抖,斥責道:“胡鬧!”
不過康熙還是第一時間命人封。鎖消息,特別是通往後宮,宜妃年紀不小了,可不能再為這個混賬兒子擔憂。
這個年紀生個重病可不得了。
“來人!将老四老五老八老十還有十二、十三、十四幾位皇子都喊過來!”
皇帝住在京郊的園子裏,皇子大臣們自然也不住在京城,而是一同搬過來。
幾位皇子住得都不算遠,很快彙聚到暢春園。
當然離暢春園最近的還是三皇子,不過誰讓三皇子這次沒被喊過來。
一群皇子抵達暢春園,均一臉嚴肅,心中揣測皇帝喊他們過來的緣由。
只有四皇子胤禛心裏有所猜測,應該是為了老九失蹤一事。
等看到皇帝被魏珠攙扶着出來,皇子們齊齊叩拜。
康熙也沒有隐瞞,将九阿哥帶着幾艘官船偷跑一事說了,還意有所指問八皇子,“老八,你來說說,老九這一跑會去哪裏?”
會去哪裏?這還用說嗎?
老九心心念念想要去海關總署不就是奔着倭國金山銀山去的嗎?
八皇子直接跪下,“請汗阿瑪允許兒子詢問九弟下落。”
康熙颔首,指着地面道:“你就在這裏問,我倒要看看這孽子跑去哪裏了!”
九皇子準備暫停光幕睡覺了,這海船颠簸讓他身體有點扛不住。
手剛放在光幕上就看到右下角在瘋狂閃爍,一點開……竟然是八哥?
他猛地從坐起身,第一反應是自己偷跑被人發現了。
“還好,還好,第一個發現的是八哥。”
随後又苦着臉,八哥知道了,距離老爺子知道還有多遠?
再一看,八哥問他在哪裏,趕快回來!
回去?
他才不回去,好不容易偷跑出來他怎麽可能再回去,就算回去也不是現在,最起碼也是找到金礦銀礦後。
“八哥,你盡量幫弟弟瞞着,等弟弟找到金礦銀礦,就是你我兄弟立功之時!”
巨大光幕出現了九阿哥的回複。
康熙冷哼一聲。
八皇子頭皮發麻,在諸人注視下,再次勸告九皇子快點調轉船頭回來。
九皇子察覺到不對,八哥不是這麽唠叨的人。
難道汗阿瑪已經知道了?
九皇子試探性問,“八哥,汗阿瑪是不是在你身邊?”
另一邊八皇子硬着頭皮發了一個字“是”。
康熙沒有阻攔,當前最緊要的是将臭小子哄回來。
九皇子二話不說回了一句,“八哥,弟弟馬上就到倭國了,剩下的話等我回去再說!”
八皇子心裏有了不好的預感,果然再發消息過去九阿哥裝死不回複了。
十皇子見狀也跟着發消息。
康熙黑着臉訓斥其他皇子,“都幹看着幹嘛,趕快勸老九回來!”
然而九皇子是打定了裝死,誰的消息都不回。
康熙又是惱怒又是擔憂,最後目光放在了幾個年長的兒子身上。
“你們說該什麽辦?”
老九孤身闖倭國就是找死,倭國早跟大清斷交,此刻跟洋人勾勾纏纏,萬一讓倭國知道了老九的身份,勢必拿他來威脅大清。
康熙一邊擔憂老九的安全,一邊恨不得人在眼前将他狠狠抽一頓。
八阿哥當即道:“兒臣請汗阿瑪允許十四弟帶領水師前往倭國救回九弟。”
大清是有水師的,二十多年前水師還收複臺。灣立下了汗馬功勞,只是二十多年過去,水師早已閑置,也不知如今還有多少戰鬥力。
康熙沉默片刻,沒同意十四去,而是讓皇子們退下,只留下了四皇子。
其皇子人向胤禛投去嫉妒和擔憂眼神,毫無疑問露出擔憂之色的是十三。
等室內只剩下父子二人,康熙幽幽開口,“老四,我打算将你大哥放出來,你看如何?”
胤禛心裏一咯噔,說實話他肯定不想。
他前面幾個哥哥就沒一個是好對付的,雖然說二哥太子之位被廢,他因天音成了隐形太子,倘若大哥被放出來,他就沒了優勢。
大哥可是占着長子之位。
嫡長,嫡長,立嫡立長才是正統。
可汗阿瑪都已經提了,就沒有他拒絕的空間。
“老大領兵攻打倭國,能占領多少土地都歸他。”康熙給兒子一顆定心丸。
要是老四還不答應,他就得合計一下這繼承人是不是要換人了。
他可以圈禁兒子,卻不允許自己的兒子殘殺手足!
胤禛松了一口氣,迫不及待道:“大哥擁有領軍之能,倭國一區區小國肯定不是大哥的對手。”
一想到一區區小國一直窺視中原國土,胤禛就恨得咬牙。
也怪自己的子孫無能,沒能守住大清江山!
【西方科學對于康熙而言只是個人興趣,他沒興趣在大清傳播,也禁止傳教士在大清傳播。】
【其實西方除了知識傳播到了大清,還有許多糧種也跟着傳播過來,從明朝中葉就有很多物種傳入進來。史學家也将康乾盛世稱為番薯盛世。】
光幕出現大大的紅薯,下方一個表格記錄了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的人口增長。
【一個朝代人口很少突破過億,明朝經營兩百多年到明末人口才一億兩千萬,但只過去不到百年,清乾隆時期人口已經翻了一倍多,到達三億人口,清朝末年人口更是達到了四億,那麽問題來了,在中原土地未增長,糧種未改進,萌芽的資本被扼殺的情況下究竟是怎麽養活這多出來的三億多人口?】
四億!
朱元璋倒抽一口氣,清朝末期竟然有這麽多人口,這到底是怎麽養活的?
中原土地就那麽多,就算開辟了東北的土地也只能種一季!
他也看過後世女真王朝版圖,也就比大明多了個蒙古草原,可草原它也不能種地啊!
能種植的田就那麽多,清康熙皇帝還定下了永不加賦,就算他兒子能幹,搞變法成功了,可攤丁入畝也解決不了那麽多糧食空缺呀!
他可不相信清朝的官員是廉潔的,能不給百姓多添加一些莫須有稅收名目。
地還是那些地,種子還是那些種子,耕種方式也沒多大改變。
這憑空而來的人口靠什麽養活?
朱元璋目光緊盯着光幕上的番薯,心裏有了答案。
各朝各代統治者也不傻。
李世民盯着光幕眼睛放光,“神糧吶!竟然可以養活幾倍人口!”
這糧種在何處?他立馬造船去取!
【沒錯,這些多餘的人口都是靠番薯養活。】
秦王政目光火熱盯着番薯,只要這番薯存在這世間,哪怕是神山仙島他也要派人去取來!
劉徹則惋惜不已,天音有一點不好,只能傳遞知識無法傳遞實物,若是能傳遞實物該有多好,他相信天音所在的後世一定有更好的良種!
【番薯這東西最早是明朝萬歷年間傳入中原,可惜一直未受到重視,只在民間個別地區有種植。】
【番薯産量高,一畝數十石,是谷物收獲的二十倍,可惜一直未能進入明朝高層人眼中,沒有官府的推廣,只能靠着民間自發推廣。】
【大家應該知道我國那是十裏不同音,所以這種推廣速度是極為緩慢的,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紅薯才傳到華北地區,一直乾隆時期,才有官方引導種植番薯。因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才在全國種植。】
康熙戴上了眼鏡,他在地方大臣的折子裏看到過番薯,只知道這是一種抗旱農作物,民間私自在旱地裏種植,卻不知道産量有這麽高!
“傳朕口谕,召戶部尚書觐見!”
【當時番薯是除了稻米、麥子、玉米外的第四大農作物,跟現在已經沒什麽區別。】
“番薯,番薯!”崇祯皇帝着了魔一樣叫這個名字,他竟然不知道大明有這樣一個神種,還有那玉米,這兩樣一定已經傳入大明了吧?
有了神種,流民就不用再餓肚子,大明也能得到喘口氣了吧?
【紅薯、玉米這兩個耐旱不需要多少水就能種活的高産糧食才是養活這麽多人口的根本。】
光幕出現一個表格,上面列舉了唐宋元明清人口數對比。
【紅薯這東西雖然能填飽肚子,但也只限于填飽肚子,西方游者曾經在乾隆時期慕名來到大清,本來是奔着盛世來的卻大失所望。】
【這裏的百姓都瘦骨伶仃,房子是土磚低矮的茅草屋,老百姓過不下去依然要賣兒賣女,跟傳言中的盛世截然不同。】
光幕再次出現一頁文字,上面記錄了洋人的經歷,康熙看了面色鐵青。
朱棣大聲讀出來:“洋人來訪,地方拉來大量畜生,吃剩的食物送給百姓,這些人竟然磕頭拜謝,洋人很驚訝,這不是他想象中的盛世!”
“嘿嘿,這女真人說得倒好聽,盛世可不是比人口,起碼做到盛唐那個地步才能稱道一句盛世。”
話雖這麽說,朱棣也知道讓所有百姓填飽肚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招人傳訊給鄭和,下次去西洋尋一尋玉米、番薯這兩樣農作物。
就差個一百多年,沒道理西洋沒有。
【當然康熙真正的功績在将西藏、新疆、蒙古納入了實際管轄範圍內,在此之前的朝代這三個地區都是游離在中原之外。】
【歷史教科書将康熙列為千古一帝,就是因為他奠定了我國現代版圖,也延續他的政策,多民族統一,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将蒙古打打服了,解決了民族問題,清朝近三百年歷史都沒讓蒙古脫離掌控,也因為這一點哪怕民國時期外蒙在西方國家支持下脫離,內蒙也依然屬于我們的領土。】
李世民眼睛噌一下亮了,草原治理一直是個難題,沒想到會被後世一個異族皇帝解決。
劉徹躍躍欲試,準備抄答案了!
千古一帝!
康熙深吸一口氣,他被天音埋汰這麽久,已經對這個稱號失去了信心。
特別是他近年對朝臣多有優待,導致朝廷有些腐敗,已經不寄希望自己能得到千古一帝稱號。
沒想到後世人真将他歸為千古一帝!
康熙精神亢奮。
歷代皇帝也只有唐太宗得到這一稱號了吧?
還有天音提到過的始皇帝,哦,漢武帝也算,他沒想到自己的功績竟足以評為千古一帝!
有了後世認可,他還需要優待臣子,争一個虛名嗎?
沒必要!
什麽攤丁入畝、什麽推廣番薯、什麽傳播西洋科學,他可以自己來!
他要将千古一帝這個稱號敲瓷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