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第109章

楚孑他們回到宿舍之後很早就入睡了, 想要為明天的出海養足體力。

但天公并不作美,因為暗湧的問題,浙奉662不得不再次回港, 整體行程再度後延了一天。

總領隊水哥雖然不太高興,但也一直在皺着眉頭安慰隊員, 說臺風剛過, 水底能見度肯定不太好, 推遲一天等泥沙沉降一下也不錯。

就算是休息一天, 大家也沒有閑着, 工程組一咬牙一跺腳, 想着趁這個機會,幹脆直接把浙奉662的工作平臺改造了得了。

說是改造,其實除了一些固定的設備維修之外,更重要的是擴容。

工程組當機立斷,從黑河市區調來了大吊臂車, 又放了兩個集裝箱上船,把所有人員的住宿區域也好好規整了一下。

隔天, 晴轉多雲, 雖然天色看上去并不怎麽好, 但浙奉662還是順利出海了。

同時,工程組那邊也來信兒,說工作平臺上整個住宿區現在大變樣,現在的條件組能夠容納所有人住下。

總領隊水哥來征求何領隊的意見,何領隊又問楚孑他們願不願意常駐工作平臺上,老高早已習慣這樣的生活, 自然是沒什麽問題,楚孑和魯小達也直接答應了下來。

畢竟, 總要來回往返岸上和工作平臺,實在是太浪費時間了。

所以,這次出海之前,楚孑他們就要把所有的行李都收拾好。

之後,如果沒有意外情況,他們就不會回到這個度假山莊住了。

他們很快就收拾好了一切,搭乘了老王的漁船,來到了煥然一新的浙奉662號上。

楚孑他們水下考古隊的住宿集裝箱在緊靠船右舷的圍擋之內,旁邊還有放着潛水設備的倉庫、倉庫外還有個焊接上的小框架,上面整整齊齊地擺放着他們每個人習慣用的潛水裝備。

楚孑不懂焊接,但魯小達說自家老爹就是焊工,他看了一眼那焊接口,就說這活兒幹得又利落又到位。

他們和工程組的人不太認識,也沒有什麽接觸,但總能從這些細節中看到大家對這次工作的認真。楚孑心裏有些感動。

再旁邊就是封閉式的廚房和一個露天的小餐桌了,中間的過道還放着定位用的設備,正片小小的區域看上去特別有“生活x學術”的朋克氣息。

這塊區域後來被稱為船上的小CBD,大家一起喝個茶聊個天什麽的就都會過來,看着遠處的海面唠唠家常,也不失為一種忙裏偷閑的惬意。

楚孑走進自己的房間,一個集裝箱裏放了四張上下鋪,空餘的地方,則是利用各種鋼管、鋼板、夾芯板等等随處可見的材料做出了适應尺寸的家具。

一看這些也都是工程組手工制作的,雖然看上去沒有特別美觀,但勝在實用和解釋,還貼心地把家具都固定在了甲板上,以防有風浪的時候它們到處亂蹿。

這股DIY的風潮很快就在浙奉662號上流行了起來。

大家都開始用改裝廢棄的材料做些能用的工具,大到風扇、搖椅,小到癢癢撓和鞋拔子,就連水哥這種平時忙的腳不沾地的老同志也都閑不住,空閑時間就自己撿點貝殼石頭,說要給孩子雕刻個小玩意帶回家去。

楚孑當然也不能落後。

而他要做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水下考古要用到的工具。

考古本就算是冷門專業了,而水下考古更是冷門中的冷門,目前為止全華國還在活躍着的、可以進行水下考古的隊員不過五十來人。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楚孑這種網購達人都發現其實很難買到适合水下考古用的工具。

但他買了一些近似的工具來。

通過上次的試潛,他發現自己需要一個挖泥的小耙子,所以他就先買了一個用來松土的花園小耙子,然後把木柄去掉了,換成了浮力比較低的鋼管。

為此,他還找了工程部的“二哥”,學了下焊接技術。

工程部的小哥們也都很熱情,沒過兩天就給他們焊接了一袋子工具,讓整個水下考古隊員都人手一個了。

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這種鋼制的小耙子就特別容易被海水腐蝕,用不了兩天就鏽跡斑斑了。

後來楚孑他們也試了塗裝防水漆,但效果并不好,再加上船上本來防水漆就不太多,讓岸上運來又有點浪費運力,所以也只能作罷。

無奈之下,他們只能一直不停地DIY了,整個工程組也毫無怨言的陪着他們加班,幾乎占據了他們全部的休息時間。

甚至有些時候,他們還要為了修理遮陽棚、做凳子、做晾衣服的架子等等瑣事通宵達旦。

但工程組的隊員們毫無怨言,楚孑從沒聽過他們抱怨,只是起早貪黑,頂着烈日酷暑,爬上浙奉662最高的地方,下潛到船底,奔走于船上的每個角落……

他們似乎不止不休,連刮臺風,整個浙奉662都要回港的時候還在忙着檢修之類的事,但他們從不會對比潛水隊或者文物組可以休息兩天的隊員,自己則是累的要死。

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們不是在被動的接收工作、完成工作,而是自覺自願地在想如何能讓每一次水下考古工作都更加順利圓滿,怎麽才能讓每一位隊員都過得更加舒服——哪怕他們過得已經比自己舒服了好幾倍。

楚孑覺得,工作之所以能順利進行下去,就是因為有這些“戰友”的存在,讓他們都可以很放心的把潛繩交到別人手裏。

就算是親兄弟之間也少不了争執,在大家都缺乏睡眠和必要休息的情況之下,戰友之間摩擦不斷,楚孑就經常因為水下考古用具的造型而和工程組的成員争的面紅耳赤。

但這種矛盾和沖突,都會在一次次水下工作時的相互托付中消弭,會在他們每次上到水面之後遞上來的毛巾之中化解,會在工程組熬夜趕制發光耳道鏡,只為了能給楚孑因失壓而受傷的左耳滴藥的燈光之中被抛之腦後。

楚孑來到浙奉662與大家同吃同寝的前幾天,總從老隊員的口中聽到說華國的水下考古隊有一種獨特的人文傳統,楚孑現在才明白,這種所謂的“人文傳統”,就是在大家一分一秒的磨合中應運而生的。

包容、信任、奮鬥、創新。

這并不是四個空洞的詞語,而是整個水下考古隊員都在踐行的準則。

在這裏,楚孑每當覺得累了,都可以毫無負擔的告訴領隊,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對他說閑話,甚至廚房還會為他做專門的“病號面”。

但每當他休息好了,楚孑就會全力以赴,也沒人笑着諷刺他是“卷王”。

……

之後的日子裏,楚孑他們又進行了幾次試潛,基本把“鐵甲堡”附近的情況都摸透了。

而總領隊水哥也把他們召集了起來,開始在甲板上開現場會了,先是對之前工作平臺做四錨定位的情況做了一下說明,以便讓大家了解之後進行水下考古工作出入水點的位置,還順帶介紹了一下水底的總體情況,比如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最大深度等等。

緊接着,水哥就開始布置起了第二天的任務。

楚孑也迅速進入狀态,畢竟這是這次水下考古的第一個正式任務,還是有些緊張的。

任務其實并不複雜,整體分為兩步:一是要在“鐵甲堡”的東北端點向南測量出20米和25米的兩個坐标點;二是要以這兩個坐标點為基礎,向沉艦的東側,也就是船側耳炮的位置,拉出一個5米x5米的框架。

這個框架就是所謂的“軟探方”了。

打撈局之後會在這個軟探方裏用抽泥管抽泥抽沙、過濾文物。

如果是在陸地上,布置個探方其實費不了多大的事,只要測量好距離再找幾個工人開挖就行了。

但在海底卻不是這麽回事,在緊貼海床的位置是沒有光的,而且伴随着大量漂浮物,能見度幾乎為零,就算打着水下手電也很難看清30厘米以外的距離,可以說是要“半盲作業”了。

而水下考古作業的方式也十分有趣,因為每位人員下潛的時間有限,所以只能像是接力賽一樣,按照領隊分好的小組逐次下水接力工作。

大會很快就散了,之後的時間交給各個小組,自行讨論他們的潛水工作方式,以及需要攜帶什麽工具。

大家借助昏暗的燈光讨論,整塊白板上很快被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內容,老隊員們都笑稱這是“作戰計劃”,大家豐富着各種細節,直到半夜才散會。

第二天大家都早早醒來,簡單吃了些早飯便開始了工作的籌備。

第一組已經在準備下水了,第二組也沒閑着,開始幫助他們做下水前的準備和安全檢查;第三組在調試設備,待會他們将成為“移動圖形工作站”,用Trimble SPS361 GPS定位和hypack軟件調整工作平臺的出入水口位置;還有的隊員在利用潛水梯進行觀察、設置水下喇叭以提醒大家時間和位置……

與他們相比,楚孑的任務相對獨立,他依舊負責水下攝影和補位。

不過他的心還是跟着諸位隊員一起緊張了起來。

很快,第一組便下水了,他們需要盡可能做到摸清水下情況、确定艦體位置,并将20米和25米的兩個點通過徒手測量的方式定位出來。

今天的天氣不算晴朗,誰也無法預估水下的情況,所以第一組的工作是重中之重。其他隊員忙完了手裏的事,都湊在了他們的出水點附近等待着。

時間一分一秒流去,水下喇叭喊了三次倒計時,但大家還沒看到三位隊員上潛的影子。

楚孑心中有些憂慮,在場的隊員們的臉上也都不太明朗。

大家都在心裏祈禱着、祈禱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