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生活
向家這邊眼巴巴的望到了阿茶回門日,一家人自然是一大早就起來忙活,向劉氏不放心讓曾氏去買菜,怕她記不住阿茶喜歡的菜色,帶着趙悅一起早早的就去了菜市場買菜。
只有早上的菜才是最鮮嫩的,雖然比起閉市的時候要貴一點就是了。
向南則是帶着大樹一起收拾院子,阿茶的房間是向劉氏跟趙悅兩人收拾的,其實也沒什麽好收拾的,畢竟向劉氏這兩天惦記阿茶,每天都要進去收拾一番。
兩家離得不遠,再加上狗二又知道阿茶向家,特意早早的就帶着阿茶出了門,路上拐了條街花了點時間又去添了一盒新鮮的糕點作為回門禮,兩人到向家的時候卻是剛好跟向劉氏趙悅兩人在大門口碰上了。
碰了面自然是高高興興拉着手一起進了屋,中途向劉氏去後廚親自做了兩個阿茶喜歡的菜色,其他的就都交給曾氏去料理了。
不是向劉氏不為狗二這個新姑爺親自做菜,主要是狗二也确實沒有特別喜歡吃的菜,或許也可以說他沒有不喜歡吃的。
哪怕是做得多難吃,只要能活命的他都能使勁往肚子裏塞。
不管大家愛吃什麽,趙悅也下廚去做了一道烤全兔,抹了蜂蜜又灑了向南當初游學時跟北方游商買的孜然粉,再用小刀片成一片片的肉片狀,骨關節都都巧妙的拆解過。
端上來的是完整的兔子,可吃起來卻很是方便,便是不大愛吃肉的阿茶都十分喜歡吃表面那層甜滋滋酥脆脆的皮肉。
“這只狗真不是狗大的私生狗?”
向南聽了阿茶他們介紹小狗子大寶之後也跟狗二一樣,第一時間将懷疑的眼神落到了狗大身上。
狗大蹲坐在地上偶爾吃一點向劉氏吩咐曾氏專門給它準備的白水煮肉,對于飯桌上向南他們的話題一點也不感興趣,哪怕向南提到了它的名字它也只是晃了晃耳尖。
相比較而言,小狗子就比較活潑了,除了一開始被阿茶放到地上因為陌生的壞境而夾着尾巴往狗大肚子下面躲。
稍稍熟悉之後就十分活潑,吃個肉塊都蹦跶來蹦跶去的,還時不時的蹿到狗大身邊跳着用嘴去撞狗大的臉,撞完了又甩着尾巴跑回屬于自己的碗邊吞一口肉又接着蹦跶。
阿茶聽見自家哥哥這樣說,噗嗤笑出聲,“狗二也是這樣想的,不過你們可真笨,狗大的毛是泥褐色的,大寶的毛是黑白色的,對不對啊嫂嫂?”
趙悅笑着點頭,“這群男人可沒誰會注意這些。”
Advertisement
向劉氏附議,然後說起別的八卦,“這話倒是真的,以前桃花村一個周老頭,自家娃娃長得不像他,大家都看出來了可就他沒看出來,還成天喜滋滋的扛着老來子出門溜達……結果那小媳婦兒的姘頭找上門砸錢帶走了孩子女人,這老周頭才回過神來。”
雖然趙悅自己不大去了解八卦,但是陪着向劉氏跟阿茶說這些家長裏短的耐心還是有的,三個女人且自湊到一堆說東家道西家的。
向南跟狗二沒什麽共同話題,不過兩人也能斷斷續續說上幾句衙門裏的事,一頓飯吃得也和諧。
自阿茶回門日之後,兩家再來往就再也不受世俗規矩束縛,每日裏狗二去衙門當差,阿茶則收拾好了家裏的活兒就往娘家走,等狗二下午回家的時候就直接過來一道用了飯再接阿茶回家。
管他外人如何議論,總之狗二時不時的弄了好東西也都是往岳母家搬,等到上門吃飯也從不客氣,兩家人過得卻好似一家人。
日子一長沒鬧出什麽外人期盼看見的事兒,漸漸的倒也都說向家的姑爺大方,向家人也心胸開闊性子良善。
向南在阿茶回門後第二天就帶着趙悅一起去了郊外小莊子上看了看,原本莊子裏那幾個下人向南當初就直接一起買下來了,查看了土壤以及土地向陽情況,向南第一年沒做什麽要求,只讓莊頭注意間距。
說是莊頭,管理着的也不過就是五六個下人,莊頭不明白間距是啥,不過既然是新主子發話了,即便是讓他們在地裏種朵絹花他們也是要埋頭幹的。
現實中其實很少有下人動不動就貪污主人家東西的事,除非大家都貪,或者手上有什麽門路權勢啥的,不然主人家即便沒有抓到什麽證據,只是對他們的工作成果不滿意,随時都能念頭一過就将他們發賣出去的。
一個賤籍若是被多次轉賣,那就說明這下人讓很多主人家不滿意。
別人會覺得是這個下人倒黴總沒遇到慈善的主人家?那肯定不可能,只能是認定這下人定然是有某方面讓主人家無法忍受的缺點,于是大家也自然而然在購買下人時盡量避開這個人。
中人可不是搞慈善的,賣不出去的下人還要白白給你提供衣食住行,那只會像畜生一樣關在圈裏不斷貶價,到最後實在賣不出去的話甚至會将這人賣到邊關或者頂替某些牢獄中人或砍頭或蹲大獄。
鑒于這樣的結局,小莊子上的下人聽聞自己被莊子的新主人一并買了下來,狠狠松了口氣之後就是感激。
便是莊頭也是如此,向南一吩咐,那邊自然是乖乖照做,有拿不定注意的事也乖乖進城找向南詢問清楚了這才又回去繼續幹。
因着間距拉開,莊稼根系枝幹都有了明顯的變化,第一年因着風調雨順,又是一年大業朝豐收之年。
向南便是在澤陂縣都聽說江南那邊有人聯名歌頌當今聖上德行,反正就是什麽都誇,地裏莊稼長得好都是聖上被上天承認的意思。
向南卻樂觀不起來,無論是古今中外,天氣這個事兒吧真有個古怪的規律,哪怕是現代的時候,那幹旱洪澇也是幾年就會來一回。
向南聽着向劉氏說這都風調雨順連續五年左右,那恐怕頂多一兩年之後大業朝怕是就會有天災了。
古代跟現代有一點不同的便是,古代由于經濟結構問題,對于天災的抵抗力完全比不上現代,小農經濟可以自給自足,但是一旦出現問題,那就是能夠動搖整個社會經濟甚至社會政治。
冬天的時候向南在小莊子裏實驗了大棚蔬菜,不因為別的,就因為阿茶懷上了,阿茶一向不太喜歡吃肉,到了這會兒更是想吃新鮮蔬菜想得晚上做夢都流口水。
向南這邊想起了反季節蔬菜。
這會兒肯定是沒有薄膜的,所以向南用的大棚是北方甘肅新疆那邊常用的模式,用泥土修築一個拱形長壟,約莫一米高,人進去都要弓着腰那種。
高度壓縮下來,有利于內部溫度的保存。
泥壟留一條半臂寬的長條形通風口,這道通風口是向南觀察了吳越郡日照最長溫度最高的角度來開的。
不照太陽的時候這裏就用厚厚的稻草墊子遮住,每日裏就太陽出來那一段時間裏揭開,讓裏面的蔬菜得到短暫的陽光照射。
泥壟裏面修了北方地區炕式地壟燒了炭保持室內溫度。
當然,因着日照的不充足,向南挑選的也是那種比較喜陰即便日照不夠也能正常生長的蔬菜。
另外向南還建了個專門種蘑菇的暗房,他自己挺喜歡吃菌類的。
這投入量挺大的,甚至第一批菌類還是他跟趙悅一起大冬天的跑去山上收集的孢子土壤。
不過有投入也有收獲,澤陂縣雖然是個小縣城,可有錢的人卻不算少,聽說縣城裏向秀才家小莊子裏有冬天都能吃到的新鮮蔬菜,頓時有不少員外財主都來求購。
向南當初本來就是為了滿足自家人的需求,且還是實驗性質,所以大棚面積并不大,只一畝不到,這樣一來剩餘的能拿來賣的卻沒多少。
不過這樣一來倒是無意中成了物以稀為貴中的稀,蔬菜都賣出了肉價的好幾倍,這事兒叫向劉氏很是吃驚,然後就再也不樂意自己吃了,每日裏除了阿茶那邊以及自家兒媳要吃的那點份額,其他的向劉氏讓向南全都給賣了。
向南倒是無所謂,反正他也不是很喜歡吃蔬菜,叫莊頭留下一點其他的都賣了,倒是沒想到沒用兩個月,當初折騰大棚投入進去的資金就都回攏了過來。
向南算了賬之後還挺得瑟的,覺得自己哪怕是不經商也能掙錢養家,在給師傅的回信中将這事兒詳細的寫了,然後又給了前前後後做這個的詳細步驟以及注意事項。
“師傅,你在京城裏也弄一個吧,那邊有錢的富貴人家更多,保管咱們做了這個生意以後都能躺在家裏數錢過日子了……以後即便是您被聖上徹底抛棄了也不怕沒錢過日子了。”
向南寫完了這一段,最後再寫下敬語收尾,封好信件放置在一旁,準備一會兒出門去驿站投出這封信。
陳大人回京城以後跟向南一直都通着信,然後每回惹惱了聖上陳大人都會在信裏提一筆,偶爾遇見能說的還會在信裏吧啦吧啦的将全程詳細的寫出來,要讓自家徒弟幫他看看到底是誰不對。
向南也是個缺心眼的,就事論事,有時覺得自己師傅胡攪蠻纏,有時也贊同師傅更有道理,向南自然是不曉得陳大人那邊轉身就把他給賣了。
有那讓向南都覺得他更有道理的事兒就直接拿了信去宮裏找聖上得瑟,總之是一對不怕死的師徒。
然而聖上看了向南書信裏寫的理由分析,偶爾也不得不承認确實是自己想得太不全面或是太複雜了,心裏倒是又記住了這個小小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