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附件:我為什麽要寫作

附件:我為什麽要寫作

我為什麽寫作

-真凡

我小的時候,對自己未來要做怎樣的人和從事怎樣的事業,是一種混沌的狀态。那個時候也沒什麽那麽豐富的娛樂活動,我和那時候的其他同齡小夥伴們,最多幹的是在野外瘋。我最喜歡的事情,曾經是釣魚、捉魚、捉螃蟹、山上采集野果、去小河溝游野泳,然後冬天在外面打雪仗。有了電視後呢,就在電視上下功夫,因為電視比外面有趣多了。那時對自己的未來将要從事的工作或者事業是沒有太多思考的。我估計這是大多數人的狀态,一種懵懂無知的狀态。我當時書讀得還不錯,對學習也比較有興趣,學得可能比其他同齡人輕松一點。而只要你書讀得好,自然會有一個不用當農民的工作。至于是當幹部當工人還是當其他的職員,那就暫時不得而知了。之所以不想當農民,因為那個時候的農民給人感覺又苦又累,還得不到其他人的充分尊重。被困在田間地頭,想的基本就只是老婆孩子熱炕頭,那時候的農民生活真的是讓人感覺很沒有希望。

後來上了初中,我了解到了很多科學家的科學理論和實踐,覺得很有意思,覺得自己的聰明才智應該可以勝任這種探索,于是開始了暢想未來自己成為科學家。這個時候我的兄長們上高中,有希望能考上大學,所以我覺得我要是也上了大學的話,做科學家這條路應該行得通。可是,太多大學生了對農村人家來說就是個財力負擔,所以,我爸媽給我設計的路線又成了先上中專,成為國家糧、城鎮戶口還有未來幹部身份,這樣的未來好像比較保險。我自己覺得這條路也不錯,不用給家裏太多麻煩,前途也挺光明的,所以,我後來沒去高中而去了中專。

三年中專生活裏,我感覺自己學到很多知識,也收獲很多喜愛,也萌發過朦胧的異性情愫。要我總結呢,我覺得那三年雖然不是為了上大學去學習的,但是我自己覺得最終我也沒有太浪費時間,過得充實而愉快。但當時就業問題還是國家包分配,我最終也沒有去成專業對口單位,而是聽從國家安排去了基層鄉鎮政府。

如果不是當時的鄉鎮領導時時提醒我們,現在機構精簡,人浮于事,大家都有分流下崗的危險,我可能也就在那個崗位上先兢兢業業地幹着了。但是,失業下崗的壓力一直萦繞在心裏,我覺得是時候要考慮自己能不能再去尋找最初的夢想,也就是說再搏一把去給自己的科學家夢想努一點力。我考慮過自己可以從事的領域都是當時非常熱點兩個方向:高溫超導技術和生物科學技術。我那時覺得高溫超導看上去對社會的能源和其他方面的科技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而生物科技的發展也會給人類的醫療和日常生活帶來極大改善。

我不得不說,當時單位裏面的《半月談》雜志裏關于彼時新晉中科院院士的王志新院士的報道,還有其他新聞渠道裏關于克隆羊多莉的報道,給了我非常大的激勵。我覺得人生一輩子,幹點這樣的事業才算沒有白活。聰明的頭腦不去幹對人類社會最有裨益的事業,那不是很大的浪費嗎?我那時覺得自己的頭腦還行,可以算是其中一員,所以,我覺得那就這兩個方向選一個吧。舉棋不定的時候,我想起了當時中專學校裏我景仰一位老師寫信,問他的建議。之所以找他,是因為他是我的生活圈子裏能想到的自己夠得着的和科學家最接近的人了。不過可惜他沒回我,我就只好按照我自己的思考來了。

我想起了我初中的生物課經歷,經常拿滿分,我也還很喜歡。我覺得我可能會在這一方面有些天賦,該試試。我覺得好像生物學不少方向沒有那麽多對數學的要求,而我沒上高中的經歷讓我總是對高中數學充滿了好奇和敬畏心,總擔心自己不能拿下。所以我後來選擇了和王志新院士方向最接近的生物化學方向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

由于中專的時候得到了我們敬愛的班主任的點撥,我在中專就已經開始了自學考試。等我在鄉鎮待得有危機感的時候我自學考試的大專課程已經基本快結束了,只有最後一兩門,估計也就一個學期的事情。我知道要想從事生物研究的話,得讀研究生,而大專學歷需要兩年的工作經驗才可以報考,所以我得為這兩年的空當找點正好充實知識的地方,最好拿到本科學歷。當時省內能實現我的想法也就只有一些專升本的院校,于是我聯系了當時提供這樣專升本招生的生物系系主任,她是個很熱心腸的人。知道我的想法後,她很熱情地回複我可以報考當年的專升本科,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興沖沖地準備了幾個月,總算幸運的順利入學了。那是一段我很懷念的又充實又短暫的飛速地擴充我的前沿生物學的知識的時間,因為我要為第二年的考研做充分的準備。

考研的目标院校方面,我對自己數學的基礎薄弱一直心懷畏懼,所以不想去找那些需要考數學科目的研究生招生院校,最後選定了後來自己入學的那個學校。自己讀書好像一向還不錯,所以一年多的本科學習,加上歷年考研試卷的加持,讓我比較輕松地在初試中拿到了高分,順利進入了複試。

複試的時候的老師對我還很和氣,但是有個問題我回答得讓他們并不滿意:那就是我的實驗技能經歷。我告訴他們,我只做過一個生物化學相關的實驗,所以他們只好告誡我,入學後要好好強化這方面的能力,實踐才出真知,書本上的知識需要自己在實踐中能有效結合,才是真知。回頭來看,這話說得真是太對了!

我本來志得意滿,覺得做科學研究應該和讀書一樣,不難掌握的。但是入學了才發現,還真不一樣:實踐需要真功夫。其他同學們本科的後兩年就已經開始在實驗室動手了,而我一來要補的課就太多了。一上手就被要求掌握到他們的程度,自然是容易摔跤,所以那時候科研對我來說樂趣少少,折磨多多。更糟糕的是,自己當時還沒有充分地掌控自己情感的能力,被感情問題沖昏了頭腦。準确的來講,愛上了一個不能充分回應我的情感的女性。

感情上愛而不得,科研上不得其門而入,雙層打擊下,我抑郁了,退縮到游戲裏麻醉自己的神經。這個時候我的想法是,自己只要不死,熬過去就好了。但是看起來很難熬,即便周圍有很多很多願意拉我一把的人,即使當時我周圍的人都對我以各種方式表達他們對我的關心和支持。

讀自然學科的研究生有一個好,那就是很容易拿到獎學金自費出國留學。所以在我感覺自己在國內熬不下去的時候,我想,也許出國留學換個環境,自己會好點?那個時候也沒那麽崇高要學到國外先進技術回來報效祖國的想法,就是單純想出國換個環境,給自己希望,能夠讓自己找到人生的意義。所以,通過種種申請相關的手續後,我碩士畢業後來到了美國,繼續我的海外留學的博士生涯。

不過我發現我還是想得太天真了。只換環境不換人的話,還是好不了。因為心裏還有那位讓自己情感煎熬的女性,我在這新環境下并無太多改善,繼續在抑郁和游戲中日複一日,苦熬等待着命運給我的轉機。這樣折騰了又快三年,我終于痛下決心,要振作起來,逐漸人生出現了轉機,科研路上也得到一些鼓勵,也和一位雙向奔赴的女性結成姻緣。最終,我在留學七年後終于拿到了哲學博士的學位。

那個時候我對科研的熱情還有一些,覺得自己還沒有窮盡自己對科研的興趣,所以準備再努力嘗試看能不能在這個路上繼續前進讓自己滿意。所以,我又去了我的博士後學校進行博士後研究。之所以沒有馬上回國,也是考慮到自己博士期間的成就并不大,在國內找到能雙向奔赴的單位比較少吧。

這裏我又不得不說一句,從我的漫長的求學經歷來看,我的科研天賦實在有限。在我讀碩士的時候,我還可以認為是我的經驗不夠,入門困難;在博士的時候還可以說我們系畢業要求不高,壓力不大,但是在博士後階段将要轉換到未來長期工作的壓力下,我依然沒有做出自己很滿意的成果,所以自己并不是很有成就感。和其他頂尖或者優秀的科學家相比,我好像也沒有天賦提出非常前沿的問題,自然也沒法找到這類問題的可能答案。還有一個我覺得我和其他更有成就的科學家相比,我對科研的高失敗率那個時候接受度不夠,所以每次實驗失敗的時候挫折感很強。

博士後階段在美國和中國都是臨時的,到了期限就得換頭銜或者找下一個職位,所以我決定利用利用我的有限的科研成果去找找教職。這裏又得說,還是運氣不錯,也找到了一個和我雙向奔赴的學校順利入職。這個新崗位既有教學任務又有科研任務。對科研我依然不甚得法,但是對教學我覺得自己好像不太讨厭,雖然自己也手生。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很用功備課,也很用功地給他們答疑,但是自己好像教學也和其他同事們相比比較糟糕,學生反饋并不是都很喜歡我的課。這個教學給我帶來的成就感好像也不是那麽的讓我滿意。

我後來覺得,我教他們的,還是一些知識,但是并沒有教他們為什麽要去尋求知識。漸漸地,我自己開始認識到:學生來上我的課,不能是因為他們需要一個好的分數,而必須是因為他們對他們自己不懂的東西有去探索的渴望。要是一個人不知道為什麽去求知的話,他自然要多走好多彎路,就像我自己。如果我不知道為什麽自己要努力的話,我也會只能靠自發而不是自覺去前進,自然免不了一路的跌跌撞撞。

我們學校如同其他美國大學一樣,有一個文理學院,我所在的院系就屬于學校的文理學院。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太明白,為什麽文科和理科都在一個學院,明明都是學的不同的東西嘛!說歸說,到我自己這裏,其實我也不是一直都是只專注在理科知識的學習。我其實對很多東西都感興趣,不獨自己上學的時候的書本知識。什麽天文地理、人文社科、科學技術、游戲娛樂、宗教哲學,什麽書在手邊的話,閑了都愛看看,可以算是涉獵很雜的讀法吧。

現在,可以談談我和文學的緣分了。我得說,我喜歡世界上所有美好的東西,而藝術就是那個能把美好的東西展現出來的手段。這些藝術裏有很多我并不擅長的,比如唱歌跳舞。和我最投脾氣的藝術,大概就是語言文學藝術了。

我最早和文學的緣分,大概就是寫自己的名字,那大概是我爸在我五歲時教我的。當然,這麽多年過去,我的手寫字還是很難看。我想,我爸大概年輕的時候也過有一個文學夢,或許那個年代的知識青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吧,因為那時候的其他娛樂藝術活動實在不多。我爸年輕的時候他也看過不少雜志,什麽《中國青年》啦,《遼寧青年》啦,還有其他的純文學雜志,我也不知道他初中只上半年,為什麽對這些文字的東西這麽感興趣。他甚至一度還研究了很多對聯相關的文字游戲,總之,他是個有趣的人。

我小的時候,雖然也像其他農村少年一樣愛在外面瘋,但是不瘋的時候,我愛在閣樓上翻看我爸留下的那些雜志和其他文學讀物,算是文學的初步啓蒙吧。小學二年級時,我還一度萌生過去參加全國小學生作文競賽的想法,找我姨媽資助了我兩毛錢。但是因為找不到地方買郵票,就把錢貼在信封上,寄出去了,自然後來沒有了下文。

除此以外的課外書可就太少了,直到初中畢業前,我總算利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了第一本嚴肅小說,美國作家霍華德法斯特的小說《斯巴達克思》,是老一派翻譯家葉維之和施鹹榮的譯作。我不得不說,這是我第一部認真閱讀的嚴肅小說。雖然大多數情節不記得了,斯巴達克思作為礦場童工的堅韌不拔的經歷給了我人生極大的營養。這個深刻的印象讓我在抑郁得最嚴重的時候也決不放棄生命。畢竟,人一死,什麽希望都沒了。

初中畢業上了中專,總算不擔心升學壓力了,所以我開始了漫長的閱讀興趣的探索,涉獵頗廣。這過去的三十年裏,我讀的既有各種嚴肅的通俗的小說類,也有其他歷史傳記等等龐雜的非小說類,網絡的發展還有很多維基之類的知識性頁面也不少。這些閱讀體驗給我帶來極大的愉悅感,而其中愉悅感最強的,還是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各種經典嚴肅文學作品。總的來說,對文學的欣賞給我很多美的享受。

我想說的是,我的成長過程中,文學給過我很多很多美好,也給我的成長提供了很多的精神食糧,但是長期以來,我從來沒想過自己要去為文學做點什麽。這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該如何回報我的來自文學的饋贈。我想,我的少年時期,文學給了我關于人生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指導,給了我堅韌不拔的人生信條,這些東西,都是很好很好的。也許,是時候自己來回報文學給我的厚重的支持了。我決定,只要我還能行,我将盡我最大的努力來讓更多的人來一起和我分享我所得到過的豐厚饋贈。即使文筆暫時不到家,即使自己的思想還不夠成熟,寫出來的東西不足以打動足夠多的人,只要我寫了,那至少也算通過這種方式來回饋了文學的厚愛。

我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寫什麽呢?我覺得,最好先回顧一下自己的成長,哪些事情我可以和大家分享,能夠讓大家得到一些共通的感受。于是,我回顧了我的這半生的經歷,發現,我少年時期的中專生活,是我感觸最深的時期,那是我感覺到自己最沒有憂慮、收獲最多愛的時期。即使有小挫折和小麻煩,那些都通過了一種不同的方式讓我得到了成長。我想,我也許可以先和現在的少年們來分享我的這一部分經歷,讓他們也能在迷茫的時候看看曾經和他們同齡的過來人如何應對迷茫,有愛情的情愫時,如何更好得處理這些情愫。

我覺得,人生是一場長跑,只要還沒死掉,你就沒有出局。雖然很多人認為需要搶跑,但是,我的看法是,如果你一直勤勉努力,知道自己為什麽而活,那麽,是否提前搶跑對你未來能不能幸福就無關緊要。所以,我想和現在的年輕人分享我的這些故事,也是同時和現在的年輕人來分享我對少年時期我們的人生該怎麽度過的一些思考吧。這些思考,如果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體現的話,也許更能夠讓少年們覺得可以接受和理解。所以,我開始動筆,逐漸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系列作品的第一個,《青桃時代》。那是關于自己少年時期的經歷的一些大大小小的故事。雖然主要是面向現在的少年們,但是曾經的少年們也許也能在裏面尋找到舊日青春的痕跡。

這個故事寫到這個程度,也許內容和形式都不是絕對完美,但也大差不差了,基本上能想到的要說的話都在裏面了。我告訴自己,也同時想告訴大家,如果條件允許,我會給和我有緣的人來通過故事的方式來繼續分享我的寫作和我對人生中不同階段的其他一些問題的看法。我希望,我的讀者們也能喜歡這些故事和這裏面的我的思考。也許你不會同意我的所有看法,那也沒關系,畢竟我們都會彼此互相尊重和友好。我想說的是:我其實非常喜歡你們,愛你們,我也希望你們能夠通過閱讀我的作品能喜歡上我的那些思考。畢竟,雙向奔赴的愛是那麽那麽地美好!當然,對其他的不同意我的看法的人們,我也願意分享我的寫作,因為你能看到我的作品,那就是我們有緣。一切随緣吧。緣分真是個奇妙的東西!

一句話概括呢,我對創作我的作品和分享我的作品都很有熱情,我也希望你們在閱讀的時候也能感覺到我的那些熱情。我佩服很多文學家,他們在文學上的高度我只能仰望,我也知道這個領域和科研界一樣,依然很看天賦,所以我不奢望未來能達到和他們等同的高度。但是,只要我對文學的熱情還在,對大家的愛還在,我就會享受這個過程帶來的快樂,同時,也能夠心平氣和地享受寫作帶來的可能的痛苦。生而為人,我很滿足。

真凡

2024年2月于美國得州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