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重生第七天
重生第七天
一、謬誤:謬誤是同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相違背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外事反映。
1.真理與謬誤相互對立。在确定的對象和範圍內,真理與謬誤的對立是絕對的。
2.真理與謬誤又是統一的,他們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真理與謬誤在一定範圍內的對立是絕對的,但超出一定範圍它們就會相互轉化。
3.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一定範圍,一定條件下才能夠成立的。真的又是全面的。把全面的真理性認識組成的科學體系中的某個原理獨立的抽取出來,就會使其喪失自己的真理性而變為謬誤。
二、真理的檢驗标準。
1.實踐之所以能夠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第一,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标準,只能是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的橋梁,也就是社會實踐。
第二,實踐的直接現實性,是它能夠成為檢驗真理唯一标準的主要依據。
2.在實踐檢驗真理的過程中,邏輯證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
邏輯證明是探索真理論理的方式,是正确思維和表達的必要條件,也是建立科學理論體系的重要途徑。但是他不能回答結論是不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問題,因而不能取代實踐成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标準。
3.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标準,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與不确定性的統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此外,再無別的标準,凡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一切認識都是客觀真理。實踐能夠檢驗一切認識。
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這個過程永遠不會完結。
三、價值
1.哲學上的價值是指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意義關系,是客體對個人、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活和活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Advertisement
2.價值由兩方面構成,1是主體的需要,2是客體的特性。
3.價值具有主體性,價值直接同主體相聯系,始終以主體為中心。其一,價值關系的形成依賴于主體的存在,同一客體對不同主體的價值是不同的。其二,價值關系的形成依賴于主體的創造,使客體潛在的價值轉化為現實的價值。
4.價值具有客觀性,價值是一種客觀存在,獨立于人們對它的認識和評價。首先,主體的存在和需要是客觀的,其次,客體的存在、屬性及作用是客觀的。
5.價值具有多維性,這是指每個主體的價值關系具有多樣性,同一課題相對于主體的不同需要會産生不同的價值。
6.價值具有社會歷史性。
四、價值評價及其特點
1.價值評價是主體對客體的價值以及價值大小所做的評判或判斷,因而也被稱為價值判斷。
2.評價以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為認識對象,以獲得關于客體對于主體的意義即“善美”的認識為目的。
3.評價結果與評價主體直接相關,受主體意識的影響。
4.評價結果的正确與否依賴于對客體狀況和主觀需要的認識。
5.價值評價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
五、真理與價值在實踐中的辯證統一。
1.實踐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實踐中人們必須遵循正确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真理。實踐的價值尺度是指在實踐中人們都站着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任何成功的實踐都是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
2.一方面,價值尺度必須以真理為前提,另一方面,人類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推動人們不斷發現新的真理。
3.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充分體現了真理尺度與價值尺度的辯證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