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重生第二十三天
重生第二十三天
一、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的社會。
1.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的時期。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的社會。
2.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成分
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掌握了主要經濟命脈,居于領導地位。
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占絕對優勢。
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是三種主要經濟成分之一。
過渡形式: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渡的形式。
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過渡的形式。
3.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構成與主要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1952)的基本完成,工人階級和資産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國內的主要矛盾。
這一時期的民族資産階級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階級,既有剝削的一面,又有擁護共産黨領導,願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
在這一時期,社會主義的因素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已經居于領導地位。
二、一化三改的背景。
1.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的考驗: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致力解決中國人民同三大敵人的矛盾。動員人民努力醫治戰争創傷,恢複破壞的國民經濟。
2.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
Advertisement
繼續追繳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人民政權。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改中對待富農的政策由解放戰争時期征收富農多餘的土地財産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廢除封建婚姻制度。
3.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
另起爐竈,打掃幹淨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4.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抗美援朝戰争是一場抗擊美國侵略者的正義戰争,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創造了以弱勝強的範例。抗美援朝戰争的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于東方世界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複興的重要裏程碑,經此一戰,中國真正站穩了腳跟,中國人民真正的揚眉吐氣,彰顯了新中國的大國地位,有力地推動了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
5.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為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
國營經濟的建立,對私營經濟的改造以及農村互助合作組織的發展,為後來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基礎。
6.教育,科學,文化,衛生事業除舊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