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訟冤

訟冤

劉據奔亡出城後,皇帝以雷霆手段處置了跟随太子叛亂的人,同時也對平叛中的有功之人進行封賞。

莽通捕獲反将如侯,景通抓獲太子少傅石德,二人功勞最大,分別被封為重合侯與德侯,商丘成力戰張光被封為秺侯。

太子的衆門客,曾經出入宮門的一律處死;凡是跟随太子發兵的,一律按謀反罪滅族;官吏和士兵有乘亂搶劫的,全部都被流放到了敦煌郡。

此外,被皇帝認為心懷二心的任安和放走太子的田仁同處腰斬之刑。

就連依法阻止丞相斬殺田仁的禦史大夫暴勝之也受到了問責,惶恐自殺。

因為太子出逃在外,長安城各城門都設置了屯守軍隊。

這一系列的變故讓舉國人民都感到驚詫。可面對皇帝的憤怒,滿朝文武都只是緘默不言,都是人,誰還不能懼怕嗎。

可大漢從來都是不缺剛正敢谏之士的。

一個普通人想青史留名該怎麽做呢,有人說同那些當世人傑有交情就夠了,可也有人認為,只要足夠勇敢就夠了

令狐茂就是那個勇敢的人,他其實要比今上年輕,可也是一個老人了,

當這件事傳到令狐茂的耳中之時,他激憤痛心之下,為素昧平生的劉據寫了一封訟冤書,跋山涉水想到建章宮去送給他們大漢的陛下。

他并不害怕開罪皇帝以致禍殃己身,事實上,他早就不顧惜自己那微不足道的餘壽,情願戴罪于建章外,只盼能喚回皇上的清醒。

過程幾多艱辛,後來人都不知道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份訟冤書到底是到了皇帝的手上。

皇帝只看開始,說父慈母愛,兒子才能孝順還好,劉徹自認自己從前就是這麽做的,可惜太子太不思順受了。

之後對于江充的批判之詞,劉徹也不置可否,鬧成如今這個樣子,皇帝還沒徹底糊塗呢,他也懷疑在自己看不見地方是不是發生了什麽。

Advertisement

可是令狐茂的言語太剛正了,何曾給過皇帝一個臺階呢。

他說“子無不孝,父有不察。”

什麽意思?皇帝想,這都怪朕麽?

可是哪朝哪代的太子糾集起兵發動叛亂,敢說自己只是無辜自衛的,就只大漢的太子,自己的太子!好一個被逼無奈的孝順兒子啊。

皇帝憤憤地把竹簡棄擲出去,太可恨了,這樣忤逆不孝的東西,竟然也敢有人替他喊冤嗎。

衆人一看,也都戰戰兢兢地跪倒,這些日子,他們憂心害怕自己的腦袋随時都會和身體分家。

也不知過了多久,心緒平複的皇帝才吩咐,“把東西給朕撿回來。”

“是。”

宮人馬上就動作了,害怕慢了一刻都會招致皇帝的不滿。

皇帝重新看了一遍,終究是看完了,沒有辜負令狐的一片忠心。

當看到‘營營青蠅,止于藩;恺悌君子,無信讒言;讒言罔極,交亂四國。”時,他有些恍惚。

是不是在哪裏聽過這句詩,皇帝苦思冥想了好久,終于确定了,是聽過,早已死去的東方朔就說過。

突然,有種時光錯位的感覺,當時的皇帝并沒有把東方朔的臨終善言放在心上,也就忽略了此語之意味深長。

而今又見,卻是千般滋味上心頭。

接二連三的事情,其實叫皇帝也有些混亂,令狐茂的上書到底給了他一絲清明,可惜轉瞬即逝,他并沒有抓住。

令狐茂言辭懇切,希望皇帝可以寬恕太子,停止對他的追捕,甚至不惜生命,都叫皇帝有些動容了。

可父親懲罰犯錯的兒子,是綱常倫理;朝廷追捕反動的逃犯,是替天行道。皇帝依然不想改變他的意志和決定。

一時間,有人扼腕有人暗喜,可究竟沒人再對皇帝說些什麽了。

只是近侍揣測皇帝心意時,問他令狐茂究竟該如何處置。

皇帝答:“算了吧,朕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同朕不一樣的聲音了,也是稀奇。”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