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鬼市003
我不由感慨,我這絕逼是在過11區人民的作息,白天睡覺晚上精神了。這裏的鬼市沒有教授口中北京城的大柳樹熱鬧,看樣子這出攤時間和游客高峰期也得稍稍有些接近四五點鐘了。
順着過道往前走,路兩邊稀稀落落地撂開十幾個地攤,各個攤上黑黢黢地擺些大大小小的物件,千奇百怪的東西什麽都有,和白天古玩市場不同的是,這些物品舊貨居多,什麽舊手機、照相機、瓷碗、瓷瓶、還有早就淘汰掉的卡帶。流連期間,會發現各攤前轉着些游魂似的黑影,時聚時散,他們一會兒蹲下去在地上摸一陣,一會兒站起來交頭接耳一番。難免讓不了解內情的人心裏打鼓。不少黑影手裏攥個聚光小電筒,卻并不用來找路,看中了哪個物件就把手電光往那兒一聚,仿佛手電就是X光射線,能夠幫助他們辨別真僞一樣。我畢竟剛來,還是先看看門道的好。
我和李錦程來到入口處的一家古玩攤,攤位前蹲着一個男人,估摸着年紀也就40來歲,操着濃濃地東北口音正在小聲和老板嘀咕着他手中的花瓷碗。只見在手電光的照射下,他手中的瓷碗繪以雲朵和規則的藍色花紋,藍白相映,對比強烈。美中不足的是,這個藍白花瓷碗豁了小小的一角,順着豁口,裂痕蔓延開去,明顯已經不能算的上收藏上品了。我假意翻找隔壁毯子的卡帶,一邊聽他倆的對話。
“我給您講啊,藍白花瓷碗是清代道光年間的民窯出品,軸面光滑潔淨無疵,屬于瓷碗中的上成品,他指了指碗底的印鑒,“您瞧着,這幾個字兒是民窯的名字,年界上寫的是道光。”
“您這碗什麽來路啊?”中年男人謹慎地問道,估計他也八成在考慮這商品的真假和是否事不正當的交易。
“這個碗是從我家親戚那讨過來的,他兒子結婚的時候他家蹭喜酒,看到窩裏面有這個碗就給讨了來。”見中年男人有意購買,就是因為缺了一角而猶豫不定,攤主呵呵一笑:“不瞞你說,這個碗我見到它的時候就缺了一角,你說要是真的完好無缺,我就送到正經的古玩店或者古玩市場了,也不會放到這種賣不上價的地方出手。”
中年男人把藍白瓷碗放在了攤子前,問道:“我看花瓷碗挺有眼緣的,店家打算多少錢出手?”
店家用眼角的餘光看看四周,我趕緊裝作正在挑選磁帶,他比了個二,小聲說:“2000塊。”我暗道太坑,花瓷碗造型美觀,年代也屬于清代道光年間的産物,然而它畢竟缺了一個角,在收藏價值上已經大打折扣了。
“太貴了!”中年男人說道,“就這破了一角瓷碗還兩千塊,你是等着在家拿它喂雞呢…我有誠意買,您看看能不能給個公道價?”
攤主和旁邊看似像他老婆的婦女嘀咕了幾句,對着中年男人說道:“800”
“500”中年男人瞧了瞧攤主,試探着還價。
“最低800。你看着行就要,不行呢就去撿漏其他家的吧。”說罷,攤主兀自忙着去整理其他的藏品了。撿漏,是一句古玩界的行話,形象的體現在‘撿’上,因為古玩界普遍認為撿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故而,北方的方言,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和價值的不确定性,是極诙諧的表達,也是漢文化中“調侃文化”的形象體現。來這裏逛鬼市的人,大部分也是看中商品便宜,撿個漏冒。
中年男人看攤主的樣子,曉得這碗價錢不能再低,拿起來用手電筒再次端詳了一陣子,“行,800就800,給我包一下吧。”他從衣兜裏拿出來一疊錢,從裏面數了8張毛爺爺,交給了攤主。攤主拿着錢點了點,塞進口袋。中年男人則是将碗仔細地包好後,放進了身前的包裏,又打着手電溜其他物品去了。
“那只碗還算有點年數,可惜被當做牲口的食飼,上面的靈氣也被消磨了大半部分,賣不上好價錢了。”站在身後的李錦程沒有說話,聲音卻清晰的傳到我的腦海裏。
“所以說800還是比較中肯的價錢,那個撿漏的門外漢大叔呢自以為是便宜價淘換了個寶貝,其實也就是值個千兒八百的,他也不算虧了。這就是‘鬼市’,撿漏居多,攤主又收又賣,至于買的是不是真貨還真的靠自己辨別。”我低聲嘀咕道。
“小桃,考驗你本事的時刻到了,這個貨攤上你看中哪個了?”李錦程看向我。
我舉着手電棒子,在光線的照射下,貨攤上的藏品一一映入眼簾,各種年代的通寶、袁大頭、毛主席像章,銀子做的手镯,簪子,墨盒、筆洗、三足爐等這些小件兒被攤主整整齊齊放在攤位中間的木箱子中,而瓷瓶、宣德爐、洋表、銅尊等大件則是被擺放在攤子的後面,剛才中年男人買下的那只花瓷碗則是在攤子的最前部分拿到的,看起來屬于并不怎麽值錢的小件兒。這個攤位東西雖然以古董居多,可是大部分更像是從鄉下人那裏收來的物品,并沒有多麽值錢的東西,年代也相對來說都比較近。
我從這家攤子上撤出來,四下溜着看,比較再三,我擡腳朝着另外一家比較大的古玩攤位走了過去。他們家的貨物以瓷器居多,這會兒攤位邊上正有幾個人在看東西,兩個妹子正在攤位旁讨論着一件精美的藍色碎紋瓷瓶。她們中間一位穿着比較時髦,拿着LV的手包,一身牌子衣服,和她相比另一位姑娘則是一身運動裝,戴着眼鏡,看起來像是學生。剛才看那個豁邊瓷碗的時候,我有見過她倆進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