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第68章

平陽縣縣衙內, 謝亦雲召集人馬商議開學堂的事。

書房裏,她和俞縣丞、和玉圍坐在桌案前。

和玉作為校長,已經逐步從俞縣丞手裏接過開設學堂的各項事務, 這時把所做的工作向謝亦雲一一彙報。

“前些日子縣城裏各處貼出了告示,也派了人到各村裏宣傳,按照少爺吩咐的, 招收二十歲以下的學生, 不限男女。”

“到目前為止, 有九百八十八人報名, 其中男子五百二十一人, 女子四百六十七人。估計到截止報名的日期,會超過一千兩百人。”

謝亦雲很是意外:“有這麽多人?”

而且女子有四百多人, 将近五百人, 和男子比起來, 差的也不是很多。

她雖然說了男女不限, 但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有讀書的機會, 人們肯定先緊着男子。其實她先前已經做好了第一屆女學生只有幾十人的心理準備。

俞縣丞笑道:“聽說是縣太爺開學堂, 還要親自授課, 人人都踴躍報名。”

縣太爺的本事, 只要學到十之一二,這輩子都不用愁了。只要有那條件的, 差不多都來報名了。

和玉卻聽出了她更深一層的疑問,解釋道:“少爺工廠裏招收了許多女子,她們的工資高, 一個女子的工資相當于外面一個半男子做工所得的錢,而且識字的女子更得重用, 可以拿到更多的工資,所以如今平陽縣人都願意送女子來讀書。”

俞縣丞點頭:“是這樣。”

他一直覺得有些奇怪,縣太爺對女子似乎格外優待,工廠招工時,不是重體力勞動的工作,縣太爺都交代優先招取女子,以至于目前平陽縣所建立的廠子中,除了在鋼鐵廠、水泥廠,男員工比女員工多,其他的五個廠子,絕大多數都是女員工,只有極少數的男員工。

這也就造成了平陽縣和其它地方一個很明顯的不同之處,平陽縣的女子在家裏和各個地方的地位都越來越高,人們對女子越來越重視,逐漸把她們和男子同等看待。

不過對于這種現象,俞縣丞是樂見其成的。

Advertisement

平陽縣緊缺人手,能有這麽多女子出來工作,緩解了缺人的壓力,是很好的事。

和玉又告訴謝亦雲,學堂裏的後勤人員,打掃衛生的、守衛學堂大門的、廚師等等都已經配齊,學堂裏的床鋪、課桌椅等等這些設備也已經準備妥當,只要先生和學生到位,随時都可以開學。

“現在準備開設的課程有識字課、算術課、地理課、氣象課、經濟課、農學課、律法課、醫學課,除了識字課,其他課程的先生都已經确定,二月初八開學前能夠到達學堂。”

學堂裏文化課的先生需要得最多,先前俞縣丞給他的一位好友,名叫文子非的寫過信,那位文先生答應帶着他的學生來平陽縣,暫時先在學堂裏教一年的課。

雖然說是暫時,但謝亦雲已經下定決心,要把這位文先生長久地留下來。

她手握系統,有許多先進的知識,不相信這位文先生不動心。

“文先生啓程了嗎?何時能夠到達平陽縣?”謝亦雲問。

“十幾天前我接到他的信,說已經動身往平陽縣而來,算算路程,這兩日就應該到了。”俞縣丞答道。

“那就好。”謝亦雲轉向和玉,“按原計劃,正月二十二截止報名,二月初八開學。”

“好。”和玉應道。

此時,被他們提起的文先生正在平定縣一家客棧裏用飯,他帶了二十幾個學生,分開坐了三桌,店小二給他們介紹菜品,最後熱情地推薦:“我們店裏有從平陽縣運來的青菜,水靈靈的,新鮮得很,客官要來一份嗎?”

“青菜?”文先生疑惑地問,學生們也都好奇地望着他。

“是啊,是平陽縣的農夫種出來的。”看文先生等人很有興趣的樣子,店小二給他們解釋,“平陽縣的縣太爺有神眼,發現了地下的天賜之物,帶着人挖出來,告訴平陽縣的農夫們用這東西搭成棚子,裏面種青菜,冬天裏也長得很好。”

“我們店裏的青菜是今天在平陽縣的地裏現摘下來,再用馬車運過來的,很是鮮嫩。”店小二再次推薦,“客官要不來一份嘗嘗,保證讓您滿意。”

文先生笑着指了指三張桌子:“那就各來一份。”

店小二歡喜地答應着去了。

桌子上的學生都在好笑,悄悄議論:“還什麽神眼,什麽天賜之物,這些百姓真把謝知縣當神仙了。”

這話他們不敢大聲地說出來讓別人聽見,只因剛剛在平定縣,第一次聽見有人叫謝知縣為神仙縣太爺的時候,他們稍稍質疑了一句,結果被周邊的人圍住,足足教訓了兩刻鐘,直到他們承認,謝知縣确實是神仙縣太爺,那些人才放他們離開。

“不過這位謝知縣當真是有本事,做出了好多東西。”有學生感嘆着,掰着指頭一樣樣地數,“曲轅犁、耧車、肥料、糖果、酒……青菜。”

“還有水泥。”一個學生補充,這是他剛剛打聽到的消息,告訴衆人道,“謝知縣聯合平定縣、平容縣、平沙縣,修了一條路,叫做水泥路,從平定縣直通到平陽縣。聽說這條路十分平整,可與青石板路相媲美,所以如今從這裏到平陽縣十分方便。”

文先生皺眉:“修這樣一條路豈不是勞民傷財?”

要修好一條青石板路需要花費許多人力物力財力,而這條所謂的水泥路貫通四個縣城,可想而知是一個多麽巨大的工程,老百姓豈有不受累的?

這一路行來,他見到開墾出的荒田,長勢喜人的莊稼,見到來往的商旅臉上挂着的笑容,見到因人員流通比別處繁盛許多的城鎮,而這些,都是因一人之功。

因為這些,他對謝知縣的好感節節攀升。

可是現在陡然間聽到謝知縣勞民傷財修一條路,他覺得痛心又失望。

學生們還沒有反應,旁邊的人先不幹了。

“你這人怎麽說話的?看着也是個讀書人,怎的不講道理?”

“謝知縣哪裏勞民傷財了?修路都給了工錢,哪個不是搶着去的?孫二去年就是用修路的工錢給兒子娶了媳婦,張石頭也用修路的工錢起了新房。”

“勞民更談不上,修路的活一點也不重,只要把水泥運到施工點鋪上就行。你這人什麽都不知道,幹嘛胡亂說話?”

眼見着這些人滿面怒色,俨然先前的一幕要重演,文先生果斷道歉:“是我沒弄清楚說錯了,各位息怒,息怒。”

學生們也紛紛給先生解圍:“我們是剛剛從外地來的,不了解這裏的情況,各位莫怪。”

看他們态度良好,這些人又說了幾句就放過他們,接着說起水泥路的話題。

說那水泥路多麽平整,下雨天走在上面沒有一點泥巴,說有了水泥路多麽方便,又有多少人靠那條水泥路發了家,說修水泥路多麽神奇,泥沙鋪上去幾天就幹了硬了,那麽長的一條水泥路,兩個月就修好了……

文先生津津有味地聽着。

說着說着,話題竟然轉到了平陽縣即将建立的學堂上面。

“修路賺錢,可是最賺錢的還是在平陽縣的工廠裏做工,一個人的工錢當得上修路的一個半人。”

“可是工廠難進啊,多少人搶着,謝知縣還規定優先招錄女子。”

“識字的要進去容易點。”

“但我們小老百姓,有幾個家裏供得起讀書人的?”

“唉,要是早知道讀書有這樣的好處,當年我就是咬緊牙關也要送我家那小子去讀書。”

“現在也可以去呀,送到平陽縣二月要開的新學堂裏。”

“我那小子超過年齡了,他今年二十一歲。”

“嘿嘿,我準備送我家的丫頭去。”

有人問:“你兒子不送去?”

那人一擺手:“我兒子就不是個讀書的料,看着書就頭痛,今天記的字第二天就全忘光了,連我小時候都比不了,送他去就是浪費時間。”

說着面上帶了一點得意,“我家丫頭就不同了,聰明伶俐着呢,她讀了書,說不定将來也能像秦廠長一樣有出息。”

吃完飯,文先生和學生們出了客棧,經過人們的指點來到平定縣外的那條水泥路,交上費用後領了木牌子,順着水泥路徑直往平陽縣而去。

而此時,謝家的車隊已經到達平陽縣城門口。

“好高啊。”

謝亦風仰望着城牆,張大了嘴。

他從未見過這樣高的城牆,據他目測,澧州府城的城牆只有這個的一半多一點。

他沒去過京城,但也知道京城的城牆是十米高,可是眼前他小堂弟修的城牆,絕對不止十米。

修城牆、建軍隊,他小堂弟這到底是什麽愛好?

“大哥,我覺得不妙。”謝亦風憂心忡忡,“七弟這樣下去會招禍的。”

小堂弟手上有錢,軍隊說建就建,城牆說修就修,日後還不知會幹出什麽呢。

謝亦松垂下眼,沒應聲。

在他的印象裏,七弟做事一向有計劃,并不是一個會因為一時興起而胡亂行事的人。

二弟年前到平陽縣後回去告訴他們說,七弟手上有了錢,建了軍隊玩耍。

這話他并不相信。

這次來,他要好好地看看,七弟葫蘆裏到底在賣什麽藥。

=

這天,謝亦雲接到了兩撥人。

一撥是從澧州來的二哥和四哥,她二伯的兩個兒子;另一撥是文先生和他的學生們。

兩天後,謝亦雲帶着兩個堂兄到了練兵處。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