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007章

翎羽衛确實直屬于皇帝,奈何當今聖上是個才滿七歲的孩子,什麽也不懂,真正給他們發號施令的還是年聽雨。

既然年聽雨都這樣說了,翎羽衛只能将人放開。

而政事堂內的官員和翎羽衛給年聽雨問完安,便自動讓出了一條路。

年聽雨穿過人群,走到藺纖忍面前将人上上下下打量了好幾遍,才問道:“怎麽回事?”

打了就是打了,藺纖忍懶得辯解。

他言簡意赅:“如君上所見,臣打了李大人。”

解釋一下能死嗎?

年聽雨皺了皺眉,正準備追問,李文顯倒是先蹦出來了。

他捂着胸口跪到年聽雨面前,臉上老淚縱橫:“君上,老臣不過是按照祖制辦事,卻遭受這等無妄之災,老臣命苦啊,您要給老臣做主啊!”

李文顯這老狐貍精又開始了。

只要共事之人讓他不痛快,他就要用“按照祖制禮法辦事”這套說辭來告狀,偏偏還說的頭頭的是道,很難讓人不站在他這邊。

但可惜的是,他求錯了人,也告錯了人。

往日年聽雨就不吃他這套,今日更加不可能。

年聽雨坐到政事堂的主坐上,淡淡的看了李文顯一眼,溫聲問:“尚書大人是不是還差一句話沒說?”

李文顯一懵:“老臣都說了啊。”

Advertisement

“是嗎?”年聽雨輕了一下嗓子,學起李文顯的樣子說了句“老臣委屈啊”,而後道:“尚書大人今日怎麽沒把這句話也加上呢?”

年聽雨穿書前一直活在天災時代,在那個地方根本沒有所謂的宗法禮制,求生才是第一要務。

大抵是出生環境的原因,年聽雨穿書後非常讨厭繁文缛節,所以他平日裏和大臣的相處模式一直都很随心所欲。

唯一的例外就是藺文冶跟在他身邊學習的時候。

為了給藺文冶樹立一個好榜樣,年聽雨不得不将自己整個人板起來,表現出一副非常端正的一樣。

除了禮部的人,官員大多都已經接受了這樣了年聽雨,并沒有覺得他剛剛的行徑有何不妥。

甚至還有不少官員都覺得年聽雨學的非常像,忍不住想要大笑出聲,但良好的禮儀教養讓他們壓住了自己嘴角。

無視那一個個因為憋笑而瘋狂抖動的嘴角,年聽雨把話拉回了正軌:“孤辦事素來喜歡追本溯源,從不聽一家之言,也從不看一時之舉。政事堂這麽多大臣,定然有人看清了原委,有沒有人站出來給孤講講。”

李文顯到底是禮部尚書,平日裏擡頭不見低頭見的,還沒誰想主動得罪他。

一時間所有人都縮了頭,不敢發出半點聲音。

這些個老奸巨猾在想些什麽年聽雨一清二楚,無非就是不想傷了同僚之宜,等着他叫人呗。

“既然沒人站出來說,那孤就随便點了。”年聽雨的視線在一大群鹌鹑身上掃了一圈,最終定在了刑部尚書張守正身上:“張大人,你身為刑部尚書,執掌治國安邦之大典,平日辦案也恪守公正,從不偏私于誰,就由你跟孤說說此事的原委吧。”

主動站出來和被點出來,完全是兩回事,張守正心裏那點負擔瞬間消失。

他行了一禮後,便将自己看到的事,一五一十的全都說了出來,沒有絲毫的添油加醋。

最終還做了個簡短的總結。

“君上,事情大概就是這樣,李大人對榮公子的話視而不見,最終兩廂因為“要不要大肆操辦先帝祭禮”一事起了争執,榮公子一時氣急便大打出手。”張守正道。

話音落下,張守正偷瞄了一眼年聽雨的神色,波瀾不驚,看不出絲毫異常。

倒是站在他身邊的李文顯,微不可查的顫抖了一下。

平心而論,張守正也覺得祭禮不該大肆操辦,先不說未來會不會有戰事,光這兩年發生的天災就已經耗費了國庫不少銀兩,哪裏還有那麽多閑錢大辦祭禮。

張守正說完,政事堂就莫名陷入了死寂。

靜了許久,年聽雨調整了一下坐姿,開口問道:“李大人,張大人所說的可否屬實?”

張守正有多麽的剛正不阿,在場的心裏都清楚。

李文顯根本沒有為自己辯解的餘地。

但李文顯不怕,因為他沒有動手打人。

一想這,李文顯挺直了腰杆:“張大人所言,屬實。”

年聽雨饒有意味的問:“既如此,孤可否問李大人一個問題?”

李文顯:“臣惶恐,君上所問,臣怎敢不答。”

“很好,那孤便問了。”年聽雨的眼神倏然轉冷:“不知李大人這般無視孤派來的監事官,意欲何為呢。”

今日之事可大可小。

往小裏說,是李文顯看不起藺阡忍,但往大裏說,那就是蔑視皇權!

年聽雨雖不是皇帝,可手裏掌的卻是實權。

李文顯忍着胸口的疼痛,噗通一聲跪了下去:“君上明察,老臣絕無二心,之所以未采納榮公子的建議,全然是因為,是因為......”

“因為什麽?”年聽雨問。

李文顯快六十歲的腦子飛速旋轉。

他急道:“老臣這樣做,全然是因為老臣忠心于我大乾啊!先帝在位時間雖短,卻建功無數,理應辦一場盛大的祭禮。而榮公子才及弱冠,又是第一次接觸祭禮,老臣見榮公子所提之策無一處符合禮數,适才沒有采納榮公子的建議。除此以外,老臣真的沒有其他想法,請君上明鑒!”

年聽雨點了點頭:“李大人畢竟是三朝元老,那孤就信你這一回。”

李文顯瞬間松了一口氣,覺得自己活了下來,他探頭探腦:“那君上覺得這場祭禮該如何操辦呢?”

說到祭禮,藺阡忍的思緒不受控的活躍起來。

他很想知道年聽雨會做什麽樣的抉擇——是和李文顯沆瀣一氣亂花錢,還是和他想的一樣把這些錢花在更有用的地方。

可一想到年聽雨不願意為他的“死”做紀念,藺阡忍又莫名有些不開心,有一種當初的偏寵全都喂了狗的錯覺。

人心可真是複雜,慣會胡思亂想。

藺阡忍把這不合事宜的想法壓了下去,卻沒忍住擡起了頭,望向坐在主位上的青年。

措不及防,青年竟然也在看他,眼底似乎還帶着若隐若現的笑意。

藺阡忍有那麽一瞬間的晃神兒,可等他再度回神兒,年聽雨已經移開了視線。

年聽雨思索片刻,道:“這場祭禮真的很難操辦啊。先帝功績卓越,理應按照李大人的想法大肆操辦。可孤作為先帝的枕邊人,自是了解先帝的秉性。先帝素來以萬千黎民為重,以山河無恙為責,從不願因為這種事去勞民傷財。所以——”

年聽雨頓了一下,肅正着神色說:“孤決定秉承先帝之志,将財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從簡操辦祭禮。”

秉承先帝之志。

聽到這句話,藺阡忍心裏那點不好受頓時煙消雲消。

原來年聽雨不花錢大肆操辦他的祭禮并非不重視他,而是處處從他的角度出發去做事。

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他在年聽雨的心裏也占據了一席之地呢。

但那又如何,年聽雨不還是把“榮肆”放在身邊,給了許多格外的偏寵。

想他身為帝王都沒有三宮六院,自即位以來也只娶了年聽雨這麽一個人。

可年聽雨他怎麽敢!

宮裏哄着他,宮外竟還惦念着一個。

等他恢複身份,定然要好好懲罰年聽雨一番!

藺阡忍惡狠狠的心想。

由于藺阡忍回神兒後便低下了頭,年聽雨并沒有注意到他豐富多彩的神色。

但李文顯震驚的神色卻藏無可藏。

李文顯怎麽也沒料到,年聽雨和藺阡忍竟然是一個路數人。

也全然不顧及祖宗之法,輕描淡寫祭禮這種大事!

“君上!”李文顯不肯放棄的勸說:“先帝祭禮怎能一切從簡,大乾已經整整六年未曾舉辦過任何大型的祭祀活動了,這次的祭禮既是對先帝的尊崇,也是對神靈的敬意,馬虎不得啊!”

大乾自建朝以來便立下了規定,每逢帝王崩逝,即位的新帝需守孝三年。

這三年舉國上下都不得舉辦任何大型祭祀活動,只能祭祀祖先,以表對先人的哀悼。

所以三周年這個時間很是巧妙,既表守孝結束,也表禮樂複興。

如何能一切從簡。

至于為何說六年都未曾舉辦過大型祭祀活動,全然是因為藺阡忍在位的時間太短。

藺阡忍駕崩那一年正好是再上一任皇帝去世的第三年,他但凡熬過冬天,都能迎來一場盛大的祭禮。

偏偏藺阡忍是個短命的,“死”在了那個冬天,讓大乾這個“孝”守了三年又三年。

李文顯更是一度覺得自己掌管的禮部沒什麽用了,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他帶着禮部發揮的時機,他又如何能輕易退讓!

李文顯不肯退讓,年聽雨同樣不肯退讓。

前兩年給藺阡忍辦的祭禮都是小祭,所用銀兩不多,年聽雨也就由着李文顯去了。

可這次不同,是大祭。

雖說年聽雨不是這裏的人,可他這三年沒少翻閱史料典籍。

據史書所述,前朝最後一位皇帝極度迷信天降福澤之說,一年要舉辦好幾次大型的祭祀活動。

其中最誇張的一次,竟然消耗了當時收繳賦稅的五分之一。

由此就能看出大型祭祀活動究竟有多麽的燒錢。

大乾建朝短,根基尚未穩固,随時都有可能與夷狄交戰。

年聽雨絕不能放任李文顯如此不管不顧的行事。

孝悌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