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莫靜好的故事(三)
莫靜好的故事(三)
莫靜好雲淡風輕,在她身上已全然看不到曾經明豔少女的影子。孟如珂從随身的包裏掏出幾顆糖來,遞給莫靜好:“這是我們這邊世界的糖,很甜,吃完再說吧。”
九歲這年,莫靜好讀着那些束縛女子的“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文字心神震蕩,這些歷代被奉為女子言行聖經的“金科玉律”,說的卻是女子只能是男子的附庸,她們是女兒、妻子、母親,而不是她自己。
莫靜好的思想在這年也産生了極大的轉變,她的想法從“成為威風凜凜的大将軍”變成“成為天下女子的表率,為女子掙出一條道路。”
她開始與她最尊敬的父親長達一年的抗争。
她忤逆她的父親,趕走教養嬷嬷,打傷監視她的府兵,去往鬧事街頭、山野鄉村,免費教女孩兒們讀書認字,舞刀弄槍。
當時的她認為,只要女子讀書認字,有了強大的體魄,便能擺脫成為他人附庸的命運。
與父親的鬥争鬧得極大,最終入了魏帝的耳,事情因此出現了轉機。
“阿好啊,朕了解你父親,他疼你愛你,即便身居高位,也未做出違抗軍規法紀為你提供便利之事,可見你父親是個能将能臣。女子不能參軍,是朕定下的規矩,你莫要怨恨你父親。”
“聽聞你武藝超強,又有軍事才華,朕出三關,你若能闖過兩關,便允你參軍,如何?若不能,你便聽從你父親的安排,莫要傷了家庭和氣。”
第一關是軍事策略,她與魏帝沙盤演練,她勝;
第二關比試弓箭,她與素有“百步穿楊”的魏國名将比試,以一環之差丢失一局。
第三關比試槍法,與她對抗的是有十年功底的十八歲青年。
面對她眼神中不公平的控訴,魏帝道:“阿好啊,戰場上刀劍無眼,無人會提前知曉敵人是老是少,是強是弱。這次比試雖有失公允,但考察的是你,也算是模拟戰場。”
她心知這是最後一次機會,只得咬牙應下。槍法是她的強項,對方雖是比她大了八歲,但事情尚未定局,就還會有轉機。
在京郊的訓練場,她與對方各自執槍上馬。她先是試探性地與對方過了幾招,心中已有了數。
那個大她八歲的青年,許是看她是個女子,年紀又小,生出了輕敵之心,過招時每每只想一招致命,并不注重兵法策略。
她多次利用身形嬌小的優勢,敏捷地躲過對方的攻擊,而後趁對方分神之際,一搶抵住對方要害。
這一關,她勝!
這一年,她十歲。
她獲得了一個進京郊大營的機會。
明面上她是魏帝親點的總指揮史副将,實質上她在軍京郊大營毫無話語權,總指揮史走到哪兒便帶她到哪兒,行的是對她監視之舉。
後來她才知道,她練武看兵書的行為在魏帝眼裏不過小孩子吵鬧,但是給女子教學亂了民心,魏帝設套使她入局,只為讓她放棄。
京郊大營紀律嚴明,輕易不得外出,初時她處于極度興奮之中,也如魏帝所想,将教育女子讀書武藝之事抛在腦後。
她十歲進的京郊大營,一直到十三歲,這三年的她不僅身高竄了個頭,思想行為也成長許多。
在京郊大營,她是總指揮史副将,是車騎大将軍家的千金,若非做出什麽過分的舉動,無人敢抗衡于她。加之女子的身份,他人對她有一種輕視感,認為她翻不出什麽大浪來感。經過之前第三關的比試,她深知,別人對她的輕視,也是她的機會。
在總指揮使身邊,她具象化地看到了如何操練士兵,如何籠絡人心,這是兵書無法教她的東西。
京郊大營還有一個優點,便是可以随時找到與她比武之人,這些人不是京都耍花槍的公子哥,有着真刀真槍的實力,與他們比試,使她武藝進步神速,她也收獲了一波至交好友。
魏國十三年,魏國內外動蕩四起,南有洪澇,北有旱災,內有前朝遺民起兵造反,外有異族大肆入侵,魏國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魏國才建立十三年,實力遠遠不足,邊境戰事告急,已然到了需要京都衛兵支援的地步。
京郊大營兵力總共三萬,魏帝下令急遣一萬人前往北疆。
莫靜好趁機混在那一萬人之中,待魏帝和她父親知悉,業已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