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農夫與蛇

第38章 農夫與蛇

在等待丈夫通過識字班考試的這幾個月內,特蕾莎也不能閑着,領主給她在農莊裏安排了一個工作。

識字這件事除了主動學習,更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這些農奴好不容易認識了一些常用字,懂得了簡單的算術,離開班級以後又回到原來的田間去,從此以後再也不提筆寫字,日常生活中也接觸不到一丁點文字,很快就會把學到的那點知識全部忘光。

特蕾莎也是一樣,為了保證讓她和文字有持續的接觸,她被分派去為農莊抄寫報紙,抄寫一次的報酬只有象征性的兩個銅幣。但特蕾莎沒有什麽不願意的,甚至還很高興有事可做。

這報紙由安珀最近組織的一個新聞小組負責,他們寫好稿子,用活字印刷的方式排好版——安珀鑄造了許多一模一樣的金屬活字,因為字母就那麽幾十個,活字用起來相當便捷,排版出來不僅速度快而且頁面整潔美觀。

等排字、校對、裝版這一整套流程完成,就可以進入印刷,雖然還做不到大批量的機械自動印刷,但只需要兩個人配合着使用手搖印刷機,一個人上墨、一個人印刷,一個小時至少能完成二百張報紙的印刷。

這種效率就足夠了,因為安珀的報紙還沒有那麽多的受衆,現在只發向工坊和農莊。

報紙也不是一日一刊,而是五日一刊,每當新版報紙随着載貨的馬車一起送到農莊,特蕾莎就要負責把報紙上的內容抄寫到農莊裏一面漆黑了的牆上。

每到這時,特蕾莎就會懷着激動且期待的心情,先把報紙上的內容通閱一遍。

今天報紙上最大的版面是教農戶如何養牛。

公牛一直是農民們最主要的畜力,雖然也有養挽馬的,但是數量不多。養馬的支出比養牛大,需要訂馬掌,用價格更貴的馬轭,還得時不時喂燕麥這種谷物,否則馬匹的健康就容易受影響。

相比起來,牛要好養活的多,但是牲畜這種東西,就沒有不生病的。小病耽誤幹活,大病一命嗚呼,都會帶來損失。一旦聽說家裏的牲畜突發了疾病,農奴也立刻心慌氣短,好像自己也跟着發病了似的。

這篇報紙上的文章就花很大的篇幅講了幾種牛的疾病防治方法。

一種是骨頭上的毛病,發生于成年牛的叫軟骨病,發生于牛犢的叫佝偻病,一般冬季發病居多。主要是因為在其他季節,牛可以自由地在草場中覓食,很少有飼料單一,營養不全的情況。

冬季牛只能吃農戶儲存的幹草,缺少營養物質,就像人長期不吃鹽就會生病那樣。

遇到這種情況,可以給牛補充牡蛎粉、骨粉、胡蘿蔔,多曬太陽,修理蹄子等。

Advertisement

文章中還教農民自己制作舔磚,牛的天性就愛啃咬東西,沒有舔磚,它們都會啃咬牛舍栅欄,甚至是其他牛的尾巴和耳朵。不僅損壞了牛舍的設施,還會導致其他牛的傷口感染。

舔磚中的鹽和礦物質還能促進牛的食欲和消化,為牛補充營養,可謂是一舉多得。

特蕾莎默默記下寫有舔磚制作方法的位置,準備一會兒工作完成後抄寫到自己的本子上。她雖然已經決定要去做工人,但在田裏耕作了這麽多年,看到這種知識怎麽能不心動。

除了農業知識,報紙上還寫別人的故事。上期是鹽場工人對自己薪水、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的大體介紹,其中滿是對這個高薪職位的滿意和自豪,因為他只花了一個月,就攢到了原本一年也攢不到的錢。

其他人看了都羨慕這樣好的工作,特蕾莎讀過報紙以後,對未知的做工生活的恐懼消散了不少,從那個工人的自述看來,那裏也是很講規矩的,不會有什麽平白欺負人的事情發生,凡事按照鹽廠的規章制度來,就能賺一份相當體面的薪水。

今天這一期是造紙廠的女工。因為造紙廠對工序有保密要求,這篇文章的側重點主要是她的日常生活。在征得本人同意後,本篇文章未使用化名。

這位叫吉莉安的女工經過一晚良好的休息後早早起床,并沒有急着奔向食堂,而是在洗漱過後和同伴們一起繞着他們所居住的屋舍慢跑幾圈,伸展和活動肩頸、腰部。

适當的鍛煉有利于身體健康,尤其是拉伸運動,讓這些分工非常細致,平日在工作中只重複幾個動作的女工感到放松和舒緩。

做完早操以後他們結伴去食堂吃飯,食堂既提供符合他們傳統認識的菜式,比如把豆子、卷心菜、胡蘿蔔都摻在一起的炖菜、撒堅果碎的餡餅、麥粥、幹面包等等,也提供一些新式菜品,比如各種面條、加生菜和肉絲的卷餅,還有一些有着飽滿餡料的精巧點心,叫包子和餃子的。

每個星期中有一天,食堂會提供更優質的食物,犒勞他們這些辛苦了一周的工人們。為此,大家都努力調整工期,不使自己的休假排到那一天。

上周吉莉安吃的是撒醬汁的烤薄五花肉片,還有磨碎的大蒜和洋蔥調味。主食配的是充滿濃濃黃油香味的羊角面包,有工人帶來了自己家的果醬,主動分給大家品嘗。酥松的面包搭配清香的果醬,那味道吉莉安現在還記得。

吃過早飯以後就可以去上工了,吉莉安除了要做自己的工作,還負責帶兩個學徒工。

她的這份工作比較精細,對手法要求高,因而一共教過四個學徒,只有一個成功轉正,另外一個發現自己并不适合,轉去學了別的工序,還有兩個依然在學習中。

忙過一天,下班的時候天還沒黑,吉莉安趕緊和同伴往工坊外的流動市場跑。

流動市場不允許離工坊太近,但也沒有太遠,市場最熱火朝天的時候,工坊的守衛也會撥人在這裏巡邏,女工們一般結伴去逛市場,吉莉安和她的同伴很有目的性的直奔一個裁縫攤子,她和同伴都在這裏訂了衣服。

吉莉安定做的是一身亞麻衣褲,袖口是收緊的,方便做工。她工作的房間溫度偏高,最喜歡在工服裏穿這種輕薄的亞麻制衣物。

吉莉安在此解釋,自己為什麽選擇購買衣服而不是請家人制作。因為她家中只有一個母親和年幼的妹妹,如果想制作一件亞麻制衣服,母親需要從收割亞麻做起、漚麻、紡線、織布、裁剪,不知道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

像這樣按照她的身形定制一套,也不過才花掉幾天的薪水而已。

從市場回來的時候,兩個小姑娘沒能抵抗住肚子裏的饞蟲,還買了些肉脯和果幹。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一天的工作所得,就能夠買上許許多多的商品,你是沒辦法要求他從琳琅滿目的攤子前路過而不停留的!

在文章的最後,吉莉安還提到,工坊區已經在建造更多的宿舍,部分屋舍被允許出租給想要同家人一起居住的工人們。她已經有把母親和妹妹一起接來的打算。

除了以上的這些內容,在報紙邊角的幾個欄目裏,通常還寫着幾則寓言故事,以動物為主角,做的卻是人才有的行為和舉止,揭示着一些淺顯易懂的道理。也會用很短的篇幅寫一些生活常識,比如某種和某種食物混合在一起吃會引起身體不适,怎樣儲存食物更不容易變質等等。

每次閱讀着報紙,特蕾莎心中都會油然而生一種滿足感,就像幹涸的河道終于等來一場淋漓的降雨,自己對文字那種貪婪的渴求被大大滿足了,在瘋狂汲取着報紙上內容的同時,特蕾莎無比慶幸自己現在是識字的。

農莊外面的那些精彩世界,她不僅可以在紙上讀過,不久以後,還能真正的經歷到,說不定有一天,她也會成為這報紙上講故事的人!

整個版面看過一遍後,特蕾莎把報紙上的內容抄錄到農莊的告示牆上。還沒有抄完,旁邊就圍上了大批的觀衆。

這些人有的嘴裏念念有詞,磕磕絆絆的閱讀着牆上的內容。有的和旁邊的人交流讨論着那幾個他們不認識的詞彙,也有不識字的農奴着急的讓別人大點聲念,他太想知道牆上的東西寫的是什麽了!

如今沒有什麽娛樂項目,大家實在是很無聊,更何況報紙上的內容還如此的有趣和實用。

看到防治牛病這篇文章中有用的東西,他們都反複在嘴裏念叨着,要把這些詞句牢牢的刻在腦袋裏。

等看到了工坊女工的故事,農奴們眼前好像也出現了邊緣微焦的五花肉片,散發着奶香味的面包和熱烘烘的炖菜。

真想嘗一嘗啊!

沒有一個人看了這樣的文字,不對工坊心生向往。那些成年農奴們都指着牆報,告誡自己的孩子們:“等下次送你們去上識字班,考到前五名就能去工坊做工了,那裏天天都有肉吃!”

那些被采訪者随口說出的只言片語,都被仰着頭駐足觀看牆報的農奴們仔細品味,瘋狂的汲取着每一個他們不曾接觸到的信息。

報紙可真是個好東西,讓他們在農莊裏也能看見別人的人生。

孩子們則更喜歡角落裏的那些寓言故事,很多人甚至想要背下來,好講給那些沒上過識字班的同伴們聽。那樣,自己就會像一個博學的學者那樣,收獲同伴們崇拜的目光。

但家長們往往要求他們先把其他欄目的故事複述下來給他們聽,因為這些家長或是還沒去上過識字班,或是忙活着手裏的活,沒有時間去看牆報。

孩子們不情不願的按照他們的要求做了,後來家長們發現,自己聽到的版本怎麽跟別人說的版本不一樣?

難道不是農夫把冬天只吃幹草導致得了軟骨病的牛趕去曬太陽,然後撿到了一條凍僵了的蛇,把蛇放在懷裏溫暖着它,最後被複蘇的蛇咬死的故事嗎?

鄰居哈哈大笑道:“這是把好幾個故事揉的一起去了!”

他忍着笑建議道:“下次的牆報,你還是親自去看吧。”

“哦,你不識字。那可以去上領主冬天開的識字班,反正冬天的活少,教室燒的暖烘烘的,去上課還給家裏省了木柴。也可以讓你家那小子早點去看牆報,去的最早的幾個人,可以把那個叫報紙的東西帶回家,照着念總不會出錯了。現在誰家搶到了這一張報紙,都傳着看,上面的東西還真的有用,尼爾森家裏就有這麽一只站不起來的牛,照着報紙上說的喂了幾天,竟然就好轉了!

咱們的領主大人不僅會種田,還會造紙、曬鹽、養牛,就沒有她不會的,難怪都說她是傳說中的先知!”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