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葬禮
第6章 葬禮
◎有一人非親非友,亦重禮前來吊喪。◎
梅姨娘自那晚痛斥了一頓盧文松後,随着那口鮮血的噴出,生命也迅速的流逝。一連幾日,醒醒睡睡,喂藥就喝,咽下便吐。
盧文松請了長安城的名醫,求了太醫院的國手,然醫者治病不治命,顯然已經回天乏術。他讓蕭無憂回去休息,自個伴在榻前。
可是只守了一日,晚間時分,梅姨娘回轉了意識,便是一陣激動掙紮,抓到什麽砸什麽,直将盧文松面上撓出三道血痕,把人趕了出去,方喘着氣平息下來。
未幾兩眼一翻,又是一陣兵荒馬亂。
如此,蕭無憂替下盧文松,侍奉榻前。只偶爾看外間人影,來一陣,坐一陣,貼着門侯一陣。
想進來,擡手欲敲門,又拂袖離開。
這盧文松和梅姨娘之間的韻事,蕭無憂早年聽過些,若不是如今換了日月,大抵還是長安城街頭巷尾的談資。
國公風雅多情,秦樓楚館沒少去過。但到底是皇家後裔,去了多來清店包場,擇的是賣藝不賣身的清倌人。
如此,從容色起,到情愛生,盧文松念及早年婚約在身,遂不曾迎娶,只納了這姝色無雙的花魁。
花魁明禮,貴女容人,這輔國公的後院倒也和諧安寧。卻不想,半生歲月過,最後生出怨恨的,不是妻妾纏鬥,争寵捏醋,竟是為兒女事,愛人離心。
蕭無憂看屋外人已經離去,回首給重新合眼的婦人攏了攏被子。
“阿娘去了,也未必都是壞事。屆時你守孝三年,無得婚嫁。這便是最有意義的。”數日來,每每想起梅姨娘這話,蕭無憂總覺震撼。
尤其是醫官說,若她不這般心緒跌宕,只靜心調養着,病情便不至于發作的這樣兇狠,總能保養個三五年。
顯然,是盧七被安排去選秀刺激了她,生生斷了她的活路。
Advertisement
盧二郎離世,要了她半條命。但是她還有一個女兒,為着僅剩的孩子,她總是願意活下去的。
即便半月前盧七的一場落水,散了她三魂,她還是沒有倒下。
然帝王對她女兒的一眼青睐,枕邊人的無情交易,方讓她絕望,起了死志。
蕭無憂緩緩抽回被梅姨娘攏在掌心的手,耳畔又開始萦繞起那晚她的聲聲斥責。
竊國的豺狼。
不忠的臣子。
……
漫漫黑夜,蕭無憂看隐在夜幕中輔國公府的亭臺樓閣,不由低聲嗤笑。
三秋庭綠盡迎霜,惟有荷花守紅死。
“小七……我兒!”梅姨娘夢魇中,摸索着女兒的位置,待觸上衣帛袖角,也不知何處生出的力氣,一把将柔荑重新抓在手中。
半點不肯松開。
平心而論,蕭無憂還未适應這處環境,更對和陌生人的接觸徒生抗拒。多來是在突厥隐忍侍奉同榻之人生出的恐慌遺症。
只是眼下,她沒有掙開的道理。
她死在二十二歲那一年,生命的前七年被養在藥師谷,後七年在邊塞和親,同母親待在一起的時間不多。
如今回來,母親亦去了。
去時,她的女兒,兒子,丈夫都已不在人間。
不知生前最後一瞬,她是為着至親先她而去,覺得這世間荒涼;還是會為了即将與所愛之人團聚,而感到欣慰。
蕭無憂想,當是後頭一種。
她的生母,文昌皇後,從來樂觀明朗,溫厚慈和。便是自己前往突厥的那一年,母親在滿目淚水裏,還是擠出笑容與她。
同她說,“日子難熬,但是活着,總有盼頭。母後……阿娘等你回家。”
“阿娘!”蕭無憂低聲呢喃。
“阿娘、在的……不怕……”梅姨娘愈發握緊她,竟緩緩睜開了眼,重複道,“阿娘在,不怕的!”
她渾濁了多日的雙眼明亮起來,手上多出幾分力道,笑容都舒展開來,話語愈發清晰,“今晚,陪阿娘一起睡吧。”
蕭無憂看着久病的人驟然神色清明,心下騰起一種不好的預感,只點了點頭,撐着理智卧上床榻。
婦人攬着她,給她蓋好被子,掌心貼在她背脊,蹙眉問,“怎生出這般多汗?”
蕭無憂笑了笑,“和阿娘睡,暖和。”
梅姨娘便給她将被子往下掖了點,“明個瀾姐兒想吃些什麽,阿娘給你做。”
蕭無憂低聲道,“都成,阿娘做的我都喜歡。”
梅姨娘道了聲“好”,便不再說話,只一下接一下拍着她背脊,哄她入睡。
蕭無憂合着眼,不敢睡過去。
月上中天的時候,待梅姨娘睡實,蕭無憂起身,吩咐人将盧文松請來。
聞言“回光返照”,自是來得及快。
梅姨娘安靜地睡了一個多時辰,寅時初醒過來,道是想和盧文松單獨待一會。蕭無憂遂帶着丫鬟們守在外堂。
琳琅給她送了盞紅棗梨羹養胃,蕭無憂慢慢用着。
不由低眉看盧七姑娘這具弱不禁風的軀體,可惜梅姨娘沒有時間了,自己又歸來不久,元氣匮乏。不然,可以試一試藥師谷“采血引魂”的秘術,雖然只剩了殘缺本,難以讓人起死回生,但召一召魂魄大抵還是有希望的……
滴漏滴答,兩炷香的時辰過去,屋內突然傳來碗盞碎裂的聲響,夾雜着婦人一聲含悲帶泣的“滾——”。
盧文松沉着臉出來,丢了句,“你進去。”
蕭無憂眉心陡跳,難言的怒意激湧上來。
面對着一個将死之人,有何不能哄騙安撫的,如何要這般刺激她!
屋中,梅姨娘坐在妝臺前上妝,只貼身的宋嬷嬷侍奉身側。
看着精神尚好,甚至兩頰還染上了一層紅暈。她招手讓蕭無憂上前,将人拉至自己膝前,說了不少話。
先是感慨,同裴家狀元郎的婚事不成了。
她握着蕭無憂的手,說一句喘一回,“你打小便性柔膽怯,多來聽話,從前阿娘也這般認為。但想想,你到底還有膽子大的時候,譬如喜歡極了那狀元郎,縱是給他沖喜,也願去。可惜難得他大安了,卻又不曾相中你。本想由他長輩作主,讓你過門,卻偏又……被那處看上了……
梅姨娘緩了緩,持着她的手道,“與裴家兒郎無緣且不談。只一句話你記着了,這院裏諸人都沒你自個重要,為你自己活!”
“再一重……”梅姨娘喘得更厲害,好半晌方緩過勁偏頭看了眼宋嬷嬷,“再一重,阿娘不在了,你且聽嬷嬷的話,萬事有她!”
“可記下了?”婦人緊攥她的手背。
“孩兒記下了。”蕭無憂鄭重點頭,“聽嬷嬷的話,為自己活。”
梅姨娘神色松下,俯身貼近孩子臉龐,細細看,輕輕揉,枯瘦的指尖摩挲女兒面容。
蕭無憂乖順颔首,芙蓉面貼緊婦人手掌。
卻也不知為何,梅姨娘看着看着竟指尖打顫,瞳孔皺縮,雙手捧着她面頰用力瞧,素指攀上她眉間,拼命擦拭,整個人抖如篩糠……
“你……你?”
“我兒、原來我兒……瀾姐兒……”她松開了雙手,兩眼望向虛空,似是看到了什麽,面上又是淚又是笑。
胸口劇烈起伏着,好大一會方平息下來,垂眸看膝下的姑娘。
眸光一點點散去,徒留給她一個歉疚的眼神,和一聲“對不起”。
梅姨娘殁于早春二月,黎明未至時,最後沒來得及看一眼自己的兒媳和孫子。
作為斯人辭世前,唯一伴在她身邊的人,蕭無憂看不懂她的神色,亦不明白她最後為何要同自己說對不起。
明明那般情狀,她分明已經發現,自己不是她的女兒。
自然,此間尚不容她為這等事費時推敲,原還有更多荒唐事等着她。
梅姨娘這般離去,許是生前最後一點時間還同盧文松争執,言語激烈間惹惱了他,耗盡最後一點夫妻情分。
這喪儀格外寒酸,盧文松不過踩着時辰應卯。
因他不上心,府中人見風使舵,辦事便也不甚周全。竟連一副棺木都缺孝少字,擇的是最末的木頭所制。
三朝守喪期間,香油不足,紙錢不續。更遑論壽衣的規制,糕馍糖餅的樣數。
待管事将這些事宜一件件、一趟趟跑來告訴蕭無憂時,蕭無憂尚且覺得莫名,國公夫人身為當家主母,合該管事,如何問到一個未出閣的姑娘身上。
這國公府的規矩體統去哪了?
于是,蕭無憂頂着一身孝,入了趟王蘊的院子。
當真人走茶涼。
蕭無憂覺得這一朝醒來,看見的盧氏輔國公府,同自己幼時接觸的,實在相距甚遠。
盧文松沒多愛梅姨娘。
出身大族的國公夫人王蘊,也沒有多少容人的肚量,非傳聞中與梅氏親如姐妹。
便是那盧家長子,身居高位的盧大郎,亦是一句“公務纏身”敷衍她。
蕭無憂在王蘊的院子裏,吹了一刻鐘的冷風,壓下幾欲脫口的“放肆”,福身道,“天家選秀在即,阿娘身後事如此不體面,小七怕是不好去參選,恐丢了母家顏面。退一步,小七此去參選,若是一朝選中,回想今日事,少不得學了夫人的肚量,日日記于心。帝王榻,最是枕頭風流轉處。”
廳內高坐的國公夫人,持茶盞的手一頓。縱是隔着一重殿門,尚能清晰看見她眼皮掀起時眸光的顫動。
王蘊将梗在喉間的一口茶咽下,撐起笑意溫聲道,“七姑娘倒是一夜長大了,這般伶俐。”
蕭無憂便柔順了些,但那伴着嗤笑的冷哼還是随風吹入王氏耳中。
王蘊擱下茶盞,“按理,七姑娘披麻戴孝,這番話說來不合時宜。然眼下,我自會帶給公爺。你且安心守靈去。”
“但願夫人只字不漏。”蕭無憂福身又作一禮。
這日下午,盧文松便入了梅姨娘的靈堂,端正上了一炷香。
眼看着棺椁換了黃花梨木,壽衣七重,四十九僧人超度,長明燈亮起,跪在靈前的蕭無憂不由冷笑。
可嘆梅姨娘妄想用一死讓女兒守孝,拖個三年時光,得短暫安穩。誰曾想,盧文松心比鐵硬,竟在這身後事上鉗制女兒,反将一軍。
“你是個懂事的孩子。”盧文松行至蕭無憂身前,蹲下燒紙錢,“如今發喪的日子亦擇了極好的時辰,乃四日後。至于你來日得恩寵榮華,自也算是你阿娘的榮光。只是你如今十七了,若過三年……”
盧文松話語落下,手中的一張紙錢還未投入炭盆。
“以日代月。”蕭無憂從他手中抽來紙錢,點火落入盆中,平靜道,“君王選秀綿延子嗣,事關宗廟社稷,自然是第一重要事。”
“你既有這般覺悟,阿耶便放心了。”
二月二十四,梅姨娘發喪。
盧文松得了蕭無憂的話,遂給足了梅氏體面。盧氏輔國公府的子嗣,無論嫡庶,都來祭拜上香。甚至連久居別苑的老國公盧煥,都親來觀禮送行。
然更有一人,乃非親非友,亦重禮前來吊喪。
蕭無憂一身素服,跪在靈前還禮,擡眸的一瞬同他目光撞上,辨出那清亮星眸中隐含的三分歉意。
“竟是裴大人。”琳琅低語中帶着驚喜。
“哎,這才是同匹配姑娘的郎君。”宋嬷嬷看一眼蕭無憂,又看一眼棺椁中的人,垂淚不止。
裴大人,裴湛。
那個同盧七姑娘有婚約,盧七鼓足畢生勇氣為他沖喜卻被他拒婚的新科狀元。
青靛瀾袍,腰間素革,玉竹骨指從懷袖間掏出一卷佛經,恭謹奉于盧文松。
兩手交疊致禮,垂首而拜。
觀儀态姿容,尚有兩分君子端方的模樣。
蕭無憂聚攏餘光,看盧文松讓人遞來的佛經,看上頭遒勁筆跡,娟秀小字,乃是二人合書,确乃用心之物。
“祖母一點心意,願令堂往生極樂,七姑娘節哀。”裴湛又施一禮。
蕭無憂合上佛經,眉眼低壓,是一副溫謙之态。然話語出口,卻有些刺耳。
“大人之禮甚重,妾心領了。然,妾與家母不信神佛,不敢受之。”蕭無憂二次還禮,只将佛經雙手奉上,捧向裴湛面前。
梅姨娘不久前才從大慈恩慈還願回來,這靈堂之中亦有高僧誦經作法。蕭無憂郎朗聲色下“不信神佛”四字,一瞬間讓所有人都蹙起眉頭。
更甚者,拒的還是裴湛之禮,這位當朝天子新貴。
前邺嘉和年間,最後一位文武雙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