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弱志傷神乃為財

弱志傷神乃為財

二十三

1

晚上,躺在床上的汪小超翻來覆去怎麽也睡不着,不知是因為熱,還是因為煩。

他腦子裏浮現出上一刻堂屋裏,父母為買房而争論的畫面,汪小超明白:母親堅持要在城裏買房,并不是為了圖自己享受,她是為兒子的婚事,娶不到媳婦而着急。

不知何時城裏有房,成了年輕人結婚的标配,可城裏一套房子,往往就要掏空一個普通家庭,甚至還要背上沉重的債務,這也是父親汪耀祖眉頭皺的和山高一樣的原因。

父母是地地道道老實的農民,勤勞、辛苦了大半輩子,過慣了清貧的日子,他們肯定不會因貪圖城裏繁華、熱鬧、虛榮的生活,而不自量力的去在城裏買房,他們情願生活在農村,可兒子卻成了他們的軟肋,城裏要沒房子,兒子是娶不到媳婦的,這才是母親堅持要在城裏買房的目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只有父母情最真,此話不假。

懂事的汪小超了解家裏的情況,他明白母親的用心良苦,也理解父親的壓力山大。

汪小超心裏暗暗的想:“我愛你們,就像你們愛我一樣,雖然我能力還不夠給你們帶來豐富、優渥的物質生活,可我更不原因看着你們,因為我而活的辛苦、勞累,那樣就算我住進城裏的房子,心裏也不會安生。”

一陣清涼的晚風從窗戶吹進來,像棉花落在身上,使既熱又煩悶的汪小超,在生理上頓感一絲惬意、舒暢。

他腦子裏又想起白天約見的對象:張豔麗,她那曼妙潔白的身姿的确頗有幾分姿色,一身潔白的碎花長裙,以及那身上那種不知何味的誘人清香,至今還萦繞在自己心尖,激發出男性那種本能的欲望,使自己心情久久不能平複。

不過,她問自己的話,以及最後發的消息,就像一桶冷水,把汪小超澆了一個透心涼,滅了他心頭的那股欲望之火,使自己望而卻步,不再又什麽幻想。

2

汪小超在腦子裏想着張豔麗最後說的話:“抱歉,不好意思,我想找一個有上進心,可以給我安全感的男生,你不是我中意的對象,一個笑臉表情。”

想到這,汪小超心裏冷哼一聲,随即又想笑。

他納悶,為什麽現在很多女生擇偶都說,要什麽男方有上進心,她們口中的上進心到底是什麽意思。

其實汪小超明白她們口中的上進心是什麽意思,總得概括也就一個字:“錢。”男方有錢,或者在可看見、可預見的未來将會有錢,就代表着他有上進心,窮、貧困、甚至是普通,在她們哪裏就是沒有上進心,沒有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這個問題,汪小超還尚可理解,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婚後的幸福,甚至基本的生活都是建立在金錢之上,是需要金錢來維持的,有錢,的确是安全感的保障。

可上進心這個東西,真是令汪小超納悶且無比郁悶。

“我沒上進心嗎?”汪小超在心底狠狠地默問自己:“我沒有上進心嗎?”

上學時,自己規規矩矩、本本分分,雖學習不好,不是什麽三好優秀學生,但最起碼一直在努力,接受德育體美勞,仁義禮智信的教誨,不放棄、不抛棄,并努力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努力工作,認真生活,怎麽就會落得個:“沒上進心!”

真是莫名奇妙,這就好比一個守身如玉、潔身自好的妙齡姑娘,突然有一天被大夥莫名其妙的叫妓女、□□,而她卻不知道為何,并且對自己守身如玉、潔身自好這件事産生了懷疑。

“哎。”躺在床上的汪小超嘆了一口氣,癡癡的冷笑一聲自言自語到:“上進心,安全感.....呵呵.....”

看着黑暗的房間,汪小超默默地想着:“為啥女的都愛說什麽給不了安全感。”

“哼,還不是因為咱沒錢。”汪小超恨恨的自我埋怨到,随即他腦回路清晰又理解般,釋然的喃喃想到:“現在,自己都會經常莫名的感到沒安全感,何況對方是女生呢,可能更沒有安全感吧,某種意義下,她們或許比我們男的更慘,所以才會強調什麽安全感吧。”

“安全感是別人給的嗎?”汪小超心底默默地想着。

黑暗的房間裏,汪小超想了一會,随即找到答案般自我解惑的回答:“安全感永遠是自己給的,不要尋找安全感,別人給的只能稱之為感,不能叫做安全,因為別人給的随時可以收回消失,而自己掌握擁有的才是自己的。”

想通了安全感這個道理,汪小超心情舒暢開心了不少,他感到一種愉悅,一種開心,似乎房間也不那麽悶熱了。

不過這種撥開迷霧的愉悅與開心,并沒有持續多久,他又陷入了一種新的,關于社會的思考。

汪小超心裏苦悶的沉思:“現在這個社會,這個世道到底怎麽了,為什麽自己這年輕人,無論男女,都沒有安全感,都無比的忙碌又焦慮,連累的大人父母都忙碌焦慮起來,怎麽感覺大家盡管都認真的生活,可還是那麽累,這個社會是不是病了。”

3

汪小超不是醫生,但他卻能感覺到這個社會似乎是病了。

因為這個病人時常發病,以至于令生活在這個病人體內的人們,時而燥熱、煩躁不堪,時而寒冷、噤若寒蟬,社會得病,以至于令生活在裏面的人誤以為自己得了病,當這種誤以為的錯覺成為常态,并長時間出現時,原本正常的人似乎就真得了病。

汪小超雖然不是醫生,但他知道這個病的病因,那就是:錢,也清楚治療這種病的速效藥也是:錢。

他想起前不久自己看到的一張古藥方,哦,不對,應該是一片短古文,是唐代的張說的《錢本草》,裏面說的似乎很有道理,似乎與這奇怪的病有些關系,原文是這樣: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寒,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衆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當時看到前人先賢留下的文章,汪小超心中就覺得寫的太妙,看來這種病幾千年前就有,并不是現在這個時代獨創。

看來幾千年前出現的問題,我們現在依然在面對,而且也并沒有好的解決辦法,想到這裏,汪小超感覺到一種釋然,又感到一種無奈,時間已經不早,他慢慢的閉上了眼睛。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