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禮物(有增補删改)
第45章 禮物(有增補删改)
崔筠心想, 張棹歌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出現到底給她帶來了多少改變。
不過這些矯情的話沒必要跟張棹歌說。
再抱下去崔筠臉頰的熱意就掩飾不住了,正好雨停,她結束這個短暫的擁抱, 借口天熱要去冰窖取冰,逃似的離開了書房。
張棹歌當了兩秒木雕, 随後把雕刻過的木板撿回來, 但沒有再動刻刀。
心不在這裏,握刀也無用。
——
造紙術雖是無人不知的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知道制作工藝的人卻不多。
即使短視頻時代湧現一批打造古法技藝視頻的手藝人, 讓更多人可以通過這個渠道了解古法造紙的工藝, 但不同的紙張,制作工藝不同、手法也不同, 很多關鍵的步驟依舊鮮為人知。
張棹歌家所在的村莊在拆遷前是長安十分有名的楮皮紙産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造紙作坊。
哪怕後來受到機械造紙工廠的沖擊,越來越多村民放棄了古法造紙,也仍有幾家造紙作坊在堅持。
昔日這些造紙作坊就是張棹歌跟玩伴們的游樂園,她發小家也是堅持将這門手藝傳承下去的造紙作坊之一。
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下,張棹歌學會造紙工藝是順理成章的。
不過,不同用途對紙張的要求不同:
書畫用紙要求薄且柔軟, 紙面細膩易吸墨, 還得防蛀蟲。
官府文書用紙要求紋理細膩、潔白有光澤,滲墨均勻不走墨,還有韌性要好。
Advertisement
刻書用紙,即用來印刷的紙張,由于雕版印刷所用的墨跟書寫用墨有差異, 紙張的要求跟書畫用紙也有區別,它相對要厚一些, 韌性也得好,否則容易在印刷的過程中弄破。而且為防止印刷較小的字體時會出現暈墨的情況,紙張的質地必須平滑勻整。
除了以上用紙,還有一些用來包裝食物茶葉藥材、制作雨傘扇子、糊窗、喪葬等雜用紙。
張棹歌是為了讓崔筠在印刷佛經、字帖和醫書時可以節約成本才提出造紙的,在她看來,至少得是經過二次加工的熟紙才勉強算精良。
而她只懂造紙的主要工序及紙藥等關鍵用料的配方,對把生紙加工為熟紙的技術一知半解,因此無法向崔筠保證能造出質量精良的紙張來。
忽然,張棹歌問系統:“你怎麽不發布任務了?”
憑什麽在她所擅長的領域,系統就不發布任務了?
系統:【該任務不可重複發布。】
張棹歌正困惑系統什麽時候發布了一樣的任務,突然想起在她提出改進耕犁前系統的任務要求:
【為老板分憂,提高企業效益。】
張棹歌:“?”
所以往後她不管給崔筠出什麽賺錢的主意,都算在這個任務裏面了?
“我跟你說,你這樣會打擊員工積極性的。哪有公司在員工完成了幾個項目之後,只按一個項目來發獎金的?”
系統更新了任務獎勵:【完成任務可獲得三倍獎勵。】
這是把雕版印刷的獎勵也算在內了。
張棹歌十分滿意系統的自覺,但下一秒系統就打了補丁,任務的界面變成了:【提高企業效益(0/3)】
這代表她得把這三件事都辦好了才能一次性領取三個獎勵。
張棹歌:“……”
知道系統德性的她懶得在這上面糾纏,走出書房,找到正在劈柴的故林了解曲轅犁改良的進度。
天氣炎熱,故林單薄的短褐已被汗水打濕。
張棹歌問話,他忙不疊放下手裏的活,擦了臉上的汗,說:“小的在阿郎的提點下已經打造出大部分部件,但缺少了關鍵的部件,還不知道使用的效果如何,小的不敢貿然将它拿到阿郎和娘子面前邀功。”
張棹歌問:“缺的什麽?”
“還缺少一個犁铧。”
張棹歌指着不遠處閑置的耕犁,說:“可以先将那上面的犁铧拆了拿過來用,反正試用江東犁沒發現問題的話,舊的耕犁就可以淘汰掉。”
故林讪讪地說:“沒有娘子、阿郎的許可,小的不敢擅自做主。”
張棹歌眉頭一挑,琢磨過味來了。
她說:“你現在去拆,誰有意見讓他來找我就行。”
故林谄笑:“等小的幹完手上的活就去辦。”
張棹歌這一等就等到了晚上。
此時她跟崔筠已經吃完晚飯,正在書房商讨造紙和印刷的事,故林帶着曲轅犁跟在朝煙的身後來到外面的院子。
崔筠疑惑:“他怎麽會在這個時辰過來?”
張棹歌放下筆,神情玩味,說:“我讓他過來的。”
說着,把她去找故林時發生的事告訴了崔筠。
崔筠隐約明白張棹歌為何會露出這耐人尋味的神情來:
故林早就完成了耕犁的改良工作,可他卻遲遲沒有拿到她們面前邀功,原因并不是他所說的缺少犁铧無法檢驗成果。
——真有困難,他可以跟她們提,哪怕找不到她們也能找青溪。青溪知道輕重,不會忽視他的需求。
他之所以按兵不動,就是在等她們哪天想起這件事,主動去找他。
這麽做并不是在故意拿喬,而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她們意識到他的價值。
張棹歌找他的時候他正在劈柴,說明他在崔家一向是幹這類粗活的,粗使仆役的地位和待遇最差,也很容易被欺負。
他想改變現在的處境,唯有提升自家在崔家的地位。
決定這一切的人是崔筠和張棹歌,幫她們改良耕犁也是他眼下唯一可以出頭的機會。
崔筠說:“我原想等他把耕犁改進後,賞賜他一些錢財。如今看來,他想要的未必是錢財。”
張棹歌說:“我瞧他頭腦靈活,又擅長木工,或許可以把雕版印刷之事交給他去辦。”
崔筠微笑着說:“棹歌和我想到一塊兒去了。”
既然故林有向上爬的決心,又有配得上他野心的能力,她願意給他一個機會。
故林沒有讓崔筠失望,他在張棹歌的提點下打造出來的曲轅犁,不僅讓耕犁變得更加靈活便利,還多了個能調節犁轅跟犁底距離的“犁評”。
有了犁評,操作者可以進一步控制耕地時的深淺,一個人、一頭牛就能輕松地翻好一塊地。
在很多人看來,曲轅犁和長曲轅犁只有犁轅長短的區別,崔筠要求将所有的耕犁改成曲轅犁純屬是吃飽了撐的。
只有長年在地裏幹活刨食的農夫能明顯地感覺到曲轅犁的便利之處,所以別人在笑話崔筠時,崔家的部曲都默默地幹着自己的農活。
笑呗,到時候崔家部曲一個人就能耕三十畝地,而他們只能耕二十畝地的時候,看他們還笑不笑得出來。
……
耕犁的改進提高了耕作的效率,也減輕了崔家部曲的負擔,使得崔筠可以抽出一部分人手來開展造紙和雕版印刷的工作。
不管是造紙還是雕版印刷,從它們的選材到投入使用,整個工藝制作耗時都要大半年以上,因此可以從現在就開始準備。
首先是造紙的選材。
據崔筠所說,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紙是以苎麻為原料的麻紙,其中以黃麻紙最常見。崔家很多藏書、官府文書、寺廟經文抄寫用的都是黃麻紙。
但随着苎麻的減少及苎麻生長季節的局限,使用皮紙的人越來越多。皮紙的原料更加豐富,桑、楮、藤、青檀等植物的皮都能用來加工制作,窦嬰從長安寄回來的信箋就是江南地區進貢的藤紙。
最後一類紙種是竹紙。這種在張棹歌生活的年代耳熟能詳的紙種,因現在的造紙工藝局限、紙品質量過于粗糙劣質,如今還沒什麽知名度。
張棹歌所熟悉的造紙工藝是楮皮紙,崔筠便讓人去砍伐崔家山林中的楮樹。
張棹歌在一旁補充說:“樹皮剝下來捆在一起放去水中浸泡,樹葉、樹汁和結出來的楮實子不要扔,我看醫書上說它們可以入藥,能補腎、明目。”
崔筠微微側目,待她說完,問:“大郎将《補養方》看完了?”
同樣被迫學習了《補養方》的崔筠記得關于楮實子能入藥的內容在第一卷的末尾,她由此推斷張棹歌是看完了第一卷。
“看完了。”張棹歌有些自得,她白天沒什麽事幹,除了看《補養方》,就是滿山溜達,去找實物來加深自己對這卷內容的印象。
崔筠又問:“那大郎可知具體要如何入藥?”
《補養方》上沒寫,但難不倒張棹歌。
她說:“我不知道,但三伯父肯定知道。”
又說:“咱們把楮葉拿去喂羊喂牛,楮實子就收集起來。很多百姓都不知道楮實子可以入藥,我們也不懂将它炮制成可入藥的藥材的方法,因此直接賣給老百姓行不通。”
崔筠問:“大郎的意思是三伯父懂炮制藥材,所以可以賣給他?”
張棹歌瞬間就讀懂了她的意思,說:“直接送給他吧。你的三伯父就是我的三伯父,更何況,我是因為他才有學習《補養方》的機會,不會那麽拎不清的。”
崔筠莞爾:“大郎做事向來周全,叫人安心。”
她又轉回頭吩咐不遠處十分自覺地假裝自己是一根柱子的青溪,說:“造紙和刻書一事不可外洩,我可用的人不多,只能辛苦你經常盯着了。”
青溪精神一震,立馬表态:“小的定不會叫娘子和阿郎失望。”
他一走,沒了旁人,崔筠對張棹歌說:“這些日子辛苦棹歌了。”
張棹歌心情不錯,她調侃說:“我看青溪比我還辛苦。”
“這不一樣。”崔筠說,“我有一份禮物要送給你。”
張棹歌心生期待:“什麽禮物?”
崔筠故意賣了個關子。她讓張棹歌随她出門,連一個随從都沒帶——對她來說,張棹歌一個人帶給她的安全感抵得上十幾個部曲奴仆。
她們進了山,張棹歌認出那是去峽谷溫泉的路。
雖然隐約猜到了崔筠的禮物是什麽,但張棹歌不想破壞了崔筠期待看到她得到禮物時的驚喜表現的心情,因此會佯裝不解地問:“你的禮物該不會是帶我去沐浴更衣吧?”
崔筠嗔說:“不是。”
很快,她們就來到了峽谷的深處。
昔日露天的溫泉此時已經被竹木給圍了起來,并加了一扇竹門。
推門進去,看到的是一塊竹子和草席制成的屏風,繞過它則可以看到溫泉向低處流去而形成的小溪。
至于張棹歌原本修築的溫泉池,上面蓋了個草棚,周圍還多了一圈既可以擋風又能增加私密性的草席。
張棹歌故作驚訝地看向崔筠:“你讓人蓋的?”
“嗯,你喜歡泡湯,我便買下這裏修建個草堂,以後只要你喜歡,随時都可以來這兒泡湯。”
張棹歌說:“只有我泡會不會太浪費了?我們可以一起泡。”
崔筠不知是被烈日曬暈了腦袋,還是被張棹歌的“大膽邀請”給弄得面色漲紅、腦袋發脹,她說:“你……太孟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