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十六章
【于謙,字廷益,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元年以禦史職随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明英宗時,因入京觐見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後因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複任。】
【也先扣關,國難當頭,孫太後卻猶豫不決,她以北狩為朱祁鎮被俘虜遮羞,并試圖以立年僅三歲的朱見深為太子,再令郕王朱祁钰“暫總百官理其事”來粉飾太平,她在尋找一種既能保證皇位在自已一系中順利傳承,又能有人暫時處理朝政以抵禦瓦刺現實需要的方式。
而與孫太後不同的是,朱祁钰在這樣的危機關頭展現出了他的堅定果決。他采納了于謙堅守北京的提議,并将于謙升任為兵部尚書,把防守重任交由于謙。此外,他還強力打擊了土木堡之後仍在朝中作威作福的王振的黨羽。
但朱祁钰到底不是正式君主,缺少皇帝權威,無法真正安撫人心。為了家國大計,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主張,與百官共同擁立朱祁钰登基,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
這下朱祁鎮沒有利用價值了,也先表示這可不行,我還沒吃到肉呢。于是他打着為朱祁鎮正位的旗號,一路攻至北京,明廷京師保衛戰正式打響。】
社稷為重,君為輕。
這是一句幾乎所有的君王聽了都會感到不舒服的話,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在那樣的危機關頭,這才是最正确的選擇。
-
明·宣德時期
看到不顧規矩闖到朝堂上的孫皇後,朱瞻基眸光微動,終究還是別過臉,揮手命人把皇後送了出去。
“陛下!”孫皇後在殿外不甘心地喊道。
朱瞻基閉上眼,如此不顧全大局,不堪為後。
-
明·永樂時期
“漢王朱高煦之亂。”朱棣眸色漸深,他想,這大概是自己沒有處理好兒子之間的關系吧。
Advertisement
朱高煦不敢說話。
朱高熾偷偷與朱瞻基交換了一個眼神,兩人繼續明智地保持沉默。
【多有意思,外敵進攻,打的旗號是為皇帝正位。聽起來很荒謬吧?可就是這個正位,在後來困了朱祁钰一輩子!】
困了一輩子嗎?看了眼禦座上的朱祁鎮,朱祁钰陷入沉思。
【京師保衛戰,朱祁钰命于謙都督各營兵馬,節制所有武将。于謙領命後,下令分遣諸将率師二十二萬列陣九門外:“總兵官、武清伯石亨陣于德勝門,都督陶瑾陣于安定門,廣寧伯劉安陣于東直門,武進伯朱瑛陣于朝陽門,都督劉聚陣于西直門,副總兵顧興祖陣于阜城門,都指揮李端陣于正陽門,都督劉得新陣于崇文門,都指揮湯節陣于宣武門。”為表示背城死戰的決心,于謙将城門全部關閉,并下令“臨陣,将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将;軍不顧将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朱祁钰也及時表明了對于謙的支持,敕令“有盔甲軍士,但今日不出城者斬。”最後,于謙親自披挂甲胄,站在隊伍前列,泣以忠義激谕三軍,一時間人人感奮,勇氣百倍,準備迎擊瓦剌軍。
在朱祁钰的全力支持和于謙的身先士卒、指揮得當下,京師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瓦剌軍北遁,北京的危機解除。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使明廷避免了重蹈“宋室南渡”的歷史覆轍。
昔年,有僧人曾對七歲的于謙道“他日救時宰相也”,如今發生的一切,竟是冥冥中呼應了當年的預言。于謙,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後世人提起他時總繞不過一句“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将傾”,他實力為大明續命兩百年。】
-
北宋·哲宗時期
南渡,南渡,這一期下來都不知道聽到多少個南渡了。
趙煦苦笑:“子厚,看得出來我們大宋在後世是很出名的反面例子了。”
章惇覺得心裏好憋屈,想打人。
-
明·洪武時期
“好!”朱元璋心情大悅,這個于謙倒是刷新了他對文官的認知,“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将傾,有這樣的能臣是咱大明的幸運啊!”
朱棡幽幽潑冷水道:“可是這個于謙好像後來被老四的曾孫砍了……”
朱元璋:……
朱棣:……說朱祁鎮就說朱祁鎮,你能不能別扯上我?
-
唐·太宗時期
“怎麽感覺這個明朝能人那麽多?”李世民酸了,“晚期有文豪馮夢龍和戲聖湯顯祖,中期有一個聖人王陽明,現在前中期更疊之間還有個挽狂瀾于既倒的于謙。”
長孫皇後笑着安慰:“陛下身邊能臣也不少,何須羨慕別人?”
“皇後說的是。”李世民握了握長孫皇後的手,他只是随口說說罷了。
-
漢·武帝時期
“這于謙……”劉徹想起之前朱祁钰說朱祁鎮殺了于謙,搖着頭嘆了口氣,“可惜了。”
-
秦
嬴政不知道該怎麽表達自己的心情,他這邊還在缺人才用呢,怎麽好像後世朝代又忠心又有能力的人才一抓一大把?
【而于謙和朱祁钰這對君臣,我們現在稱為“救時君臣”,也是歷史上難得的一對關系陽間的君臣。
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咱們古代那些君臣組合吧,要麽是臣背叛君,要麽是君忌憚臣,結局好一點呢是君臣離心,不好呢就是“狡兔死,走狗烹”,能一直君臣相得的少之又少。
朱祁钰多寵信于謙呢?用《明史》的話來說就是:“帝知謙深,所論奏無不從者”,“用一人,必密訪謙”。因為于謙有痰症病,朱祁钰時常派人輪流探望,聽說于謙的衣服、用具過于簡單,朱祁钰直接下诏令讓宮中造了賜給于謙,賜的東西甚至連醋菜都有,簡直就是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都給包辦了。除此之外,為了給于謙治病,朱祁钰還親自到萬歲山,砍竹取汁賜給于謙。這寵得呀,讓景泰的其他大臣羨慕嫉妒恨,常言帝寵謙太過。
至于于謙呢,我們現在都知道他是個把社稷放在第一位,心懷天下蒼生的民族英雄,這可能就會造成他的情感比較內斂,平時很難看出他對朱祁钰是個什麽想法。不過有一件事,我們平時從中看到的普遍是于謙高尚清廉的美好品德,但阿藜我角度刁鑽,我覺得那不僅象征着于謙高潔的品格,同時還比較明顯地展現了于謙對朱祁钰這個君主的感情,這件事就是——抄家。于謙死後,朱祁鎮命人去抄于謙的家,發現于謙家裏沒有多餘的錢財,唯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來看,只有朱祁钰賜給的蟒袍、劍器。我想,在于謙心中,應該也是珍惜敬愛他的君主的。
雙向奔赴的君臣,不外如是。】
-
明·景泰時期
跟着光幕追憶了一遍景帝寵謙史後,大臣們表示又酸了一次。不過這次是酸着酸着就覺得不得勁了,陛下都不回來了,還酸給誰看呀?
于謙沉默不言,他覺得與其回憶這些,不如來點實際的,比如讓陛下回來。
-
明·正統時期
于謙擡頭看向朱祁钰,與此同時,朱祁钰也剛好回了頭。
兩人視線撞到了一起,朱祁钰沒有過多表示,他只是微笑着對于謙點了點頭,很快又轉回去了。
于謙眸光閃了閃,對着朱祁钰後腦勺看了一會兒後也移開了視線。
發現他倆互動的人表示看不懂。
-
明·宣德時期
“于謙不錯。”朱瞻基滿眼贊賞,這種又能幹又廉潔的臣子沒人會不愛,“既然他和祁钰那麽合拍,那朕把他留給祁钰如何?”
大臣們:您是在問我們?
雖然朱瞻基這話有立朱祁钰的意思,但他并沒有明說,所以大臣們還是不太敢随便答話。
【救時君臣的故事很美好,但我們知道,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挽救了大明江山的功臣并未得到善終,奪門之變之後,朱祁鎮為了自己複辟行為的正确性,将于謙逮捕入獄,誣陷于謙謀逆。天順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史載:陰霾四合,天下冤之!】
-
明·景泰時期
原來就是這樣死的嗎?于謙很平靜,他這輩子已經把自己能做都做了,對自己的死并沒有多少遺憾。
只是,他突然不知道大明該往什麽地方走了。
-
明·正統時期
安靜的大殿上,朱祁钰突然出聲問道:“于謙,你後悔嗎?”他沒有回頭看于謙,這話雖是問了,但他看上去也不像一定要個答案的樣子。
“殿下,謙不後悔。”于謙毫不猶豫地回答道。無論結局如何,他相信不管是現在的自己還是以後的自己,都不會後悔對大明的付出。
朱祁钰沒再說話。
-
秦
“這朱祁鎮是不是有什麽毛病?”扶蘇發出靈魂拷問。
嬴政:……
不要的人才可以給朕,朕很缺。
【于謙死後歸葬于杭州西湖。西湖啊,是個好地方,上一個被君主冤殺的□□同樣葬在這裏。
南宋時,金人一句“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也”,盡忠報國的岳飛冤死獄中,留下一紙寫着“天日昭昭”的供狀。
如今,大臣一句“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力挽天傾的于謙被斬于崇文門前,留下“天下冤之”的血淚史。他曾言“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确實做到了,哪怕他曾被強加污名,但天下人依舊知道,他是清清白白的。
我們常說“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岳飛和于謙,是我們民族氣節和脊梁的象征,他們的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多年之後的明末清初,寫下“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的明朝将領張煌言殉節後亦歸葬于此,西子湖畔再次迎來了一位民族英雄,我們将他們三人稱為“西湖三傑”。
這大概便是應了那句“青山有幸埋忠骨”吧。】
-
南宋·高宗時期
“冤死獄中……原來真正的結局是這樣的。”岳雲有些哽咽,“因為爹你的冤屈都傳到後世去了,所以景帝陛下到那個世界之後才會第一時間就想到你。”
“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最後才會祝我萬事順遂、百歲無憂。”岳飛後知後覺,因為原本不順,所以需要萬事順遂,因為未能活到百歲,所以期待百歲無憂。
此時,朝堂和民間都炸了鍋。
韓世忠滿臉失望地看着趙構,令趙構頭皮發麻。
民間百姓則是對趙構的不滿更深。
-
北宋·太/祖時期
“糊塗!”趙匡胤差點氣暈過去,“怎能因為敵人的挑撥就殺害忠義之士呢?”
-
明·崇祯時期
“能跟岳飛将軍和于少保同葬一處是我的榮幸。”張煌言覺得對于那個自己來說,這應該也算一種安慰吧。
【殺于謙是朱祁鎮的罪過,可他殺的人又何止于謙一個?他的罪過又何止一個殺于謙呢?
寵信王振,放任王振禍亂朝綱,此乃罪過一;不聽勸阻禦駕親征,斷送大半軍力和朝堂大半官員的性命,加速了明朝衰落的速度,此乃罪過二;被俘虜後為了回朝,親自扣關叫門,枉顧關內百姓的安危,此乃罪過三;奪門複辟後,景泰提拔的重臣,被朱祁鎮殺的殺、流放的流放、還有不少被貶為庶民的,再次清空了一遍朝堂。而且啊,他還給造成土木堡之變的直接禍頭子王振立旌忠祠;在砍了範廣之後把範廣的妻兒賜給了瓦剌降将,這是什麽概念呢?範廣,一個在京師保衛戰時為抗擊瓦剌出了大力的功臣,在他死後,他的妻兒被賜給了他曾經的敵人,什麽殺人誅心啊!
那個天順丁醜童謠怎麽唱來着?京城老米貴, 那裏得飯廣!鷺鸶冰上走, 何處尋魚嗛!
就是這樣一個劣跡斑斑的皇帝,還有人誇贊他是個好人,為什麽呢?因為他廢除了殉葬制度。這裏再插一句,他廢殉葬之前可是先殉了朱祁钰的後宮喲!】
-
明·景泰時期
範廣氣得吐出了一大口鮮血。
其他景泰大臣們也不免生出兔死狐悲之感,這就是他們認定尊重的正統啊!早知如此,他們何必去跟陛下提議把上皇接回來?
王文倒是已經無所謂了,作為景泰的死忠,他估摸着自己鐵定是被殺的那一批。如今陛下已經回不來了,往後就算不是太上皇上位,其他人上位他大概率也沒啥好果子吃。既然如此,不如趁早放寬心态,及時行樂。
“于大人以後有什麽打算?”王文轉頭跟于謙搭讪,卻見于謙正皺着眉頭盯着光幕看,這令王文有些納悶,“于大人看什麽呢?”
于謙沒回答王文的話,他在思考某些自己以往從未想過的問題,而且他也不想搭理王文。
-
明·洪武時期
殉葬,真是一個熟悉的詞。
雖然朱元璋現在已經沒有這個想法了,但一提起殉葬他還是會想起自己當初被罵的場景,感情那時候說的缺了大德的皇帝就是朱祁鎮啊!
朱元璋氣笑了:“咱還給他送政績了是吧?”
-
明·宣德時期
朱瞻基這個親爹已經看麻了,之前他只是廢太子,朱祁鎮還保持着皇子身份,現在他已經在着手準備把朱祁鎮貶為庶人了,以後朱祁鎮連意外上位的機會都不可能有。
-
北宋·神宗時期
趙顼被朱祁鎮這番操作震撼到了。
“他犯了這麽多錯,明朝居然還只是加速衰落,而不是直接滅亡,怎麽做到的?”他看向王安石,試圖從王安石口中得到答案。
王安石:別看我,我也不知道。
【要我說,朱祁鎮渾身上下就一個最突出的優點,那就是命好。他有一個好爹,一個好弟弟和一個好兒子,土木堡前靠他爺爺朱高熾和他爹朱瞻基仁宣之治後留下的家産過日子,土木堡之後有他弟弟朱祁钰收拾爛攤子,等朱祁钰好不容易把國家治理得有點起色之後,他來搞了個二次破壞,然後手一撒沒了,又留下一堆爛攤子等他兒子朱見深上來收拾。
啊,真是完美實現啃爹啃弟又啃兒,這生活過得是我想都不敢想的美!】
趙顼:原來秘訣是會投胎。
朱瞻基:冤孽!
朱祁钰:晦氣!
朱見深: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