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三十六章

【與陸游一樣,辛棄疾也是個在文學方面成就斐然的大家,我們每個學習階段的教材都不會缺少辛棄疾的詞。主播随便說幾首主播學過的吧,小學的時候呢主播學的是《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和《清平樂·村居》,“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啊!這美麗的風景,這閑适的生活,誰會不喜歡呢?這詩正正适合給還沒經歷社會毒打的小屁孩看啊!雖然當初背得很痛苦,但不影響我們從中欣賞大自然的美好。】

“平淡清新又處處透着自然風光與生活的美好。”王維眼底閃過贊賞,“不錯,筆力很強。”

【說實話,在全文背誦全詩背誦全詞背誦的時候主播平等地痛恨所有文人。】

文人們:……

太不講道理了!你記不住文章為什麽要怪我們?

【尤其是李白和蘇轼,這倆真是實力诠釋什麽叫把人騙進來殺。】

李白:……

蘇轼:……

小姑娘少胡說,我們才不會騙人,更不會亂殺人!

【想當初李白一首《靜夜思》,蘇轼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直接把主播帶進了他倆的大坑,那會兒年紀小不懂事,天真地以為他倆的詩都挺短挺好背,結果後面發現學上得越久,教材選的他倆的作品就越長……嗯,一種被欺騙了的感覺。背《蜀道難》的時候主播覺得難的不是李白詩裏的蜀道,而是主播糟糕的記憶力;背《赤壁賦》的時候主播只想對蘇轼說:“東坡先生您快別賦了,再賦就背不完啦!您還是趕緊做美食或者治水去吧!”】

唐·玄宗時期

“那明明是編書的人欺騙你的感情,跟我李太白有什麽關系?”李白表示不背這個黑鍋,他寫的詩就是那些,怎麽選怎麽排序都是由後世編書的人決定的,他又幹涉不了。

Advertisement

北宋·神宗時期

“蘇卿還有治水之才?”趙顼目光灼灼地看着蘇轼。

蘇轼:……倒也不用這麽眼巴巴的。

“回官家,治水乃是與國息息相關的大事,在真正完成任務之前,臣也不敢保證自己一定行。”蘇轼實事求是地答道。

“蘇卿不必如此謙虛。”以後有需要朕一定第一個想到你!

蘇轼:……

【不發散了,咱說回辛棄疾。主播記得自己初中學的辛棄疾的詞是《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首詞裏雖然有興亡之嘆,但整體基調還是比較明快的,主播當時最喜歡的就是“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這句,感覺特別有氣勢。雖然我們現在經常調侃“生子當如孫仲謀,合肥十萬送人頭”,但孫權作為三國鼎立時期的帝王之一,人家政治素養還是高的,只是可能不那麽适合親自上戰場?】

衆人:剛說好不發散,你怎麽又發散開了呢?

被改詞的辛棄疾哭笑不得,被調侃的孫權內心憋屈。

“合肥十萬送人頭……”孫策偷偷看了一眼氣鼓鼓的孫權,默默決定以後要多抓自家弟弟的軍事教育。

【不過要問天下英雄誰敵手的話,主播私心比較支持蜀漢。因為馬趙是初心,劉關張是感動,姜伯約是意難平,丞相是白月光啊!劉備和諸葛亮,古代君臣相得的最佳典範。“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誰沒聽過“三顧茅廬”的典故?誰人不曉“白帝城托孤”的信任?誰會不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丞相?誰又能不為那句“興複漢室,還于舊都”動容呢?】

西漢·武帝時期

“興複漢室,還于舊都。”劉徹恍然,“原來漢之後,是三國嗎?”

三國時期

“朕就知道孔明是可堪托付之人!”劉備拉着諸葛亮的手,滿臉感動,“朝中有孔明在,朕死而無憾矣!”

“陛下切莫說喪氣話!”諸葛亮十分不贊同劉備言及死亡的話語,“得遇陛下這樣的明主亦是臣一生之幸,臣相信陛下定會長壽無憂!”

其他人:……

怪不得能是君臣相得的典範呢!

【當然,主播還是博愛的,魏蜀吳三國各有各的魅力,曹魏和東吳咱也愛,只是與蜀漢相比,愛意稍微少了那麽一點而已。】

劉備:哈哈哈哈!

曹丕:……

孫權:……

你好花心,花心的同時還偏心!

【誰能想到魏蜀吳三家打生打死,最後不僅誰都沒贏,還反倒被司馬懿摘了桃子,來了個三家歸晉呢?這晉朝它還不争氣,自己亂成一團不說,還被異族入侵,造成了五胡亂華的悲劇。

五胡亂華和五代十國,中國古代最黑暗的兩個時期。】

劉備/曹丕/孫權:你說什麽?

司馬懿:救命!我還有活路嗎?

【另一首初中學的詞是《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裏的陳同甫指的是辛棄疾的好友陳亮,陳亮也是個很厲害的豪放派愛國詞人和思想家,他的軍事思想對中國古代戰略戰術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衆人:果然厲害的人總是紮堆一起玩的。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那個帶領五十騎勇闖敵營的英雄少年辛棄疾早已成為過去,如今剩下的只有失意閑居的詞人辛稼軒。在南歸前,他大概想不到那場五十對五萬的精彩博弈會是他人生中最後一場抗金之戰,而往後的日子裏,他只能“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他夢想馳騁疆場,“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到最後他得到卻是與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馳的文壇盛名。】

“對于一個渴望建功立業的武将來說,沒有什麽比上不了戰場更痛苦。”狄青很能理解辛棄疾的心情。

【感情總是越長大越沉重的,到高中時期學的就是《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了。

“楚天千裏清秋,水随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游子。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鲈魚堪脍,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他想上陣殺敵,想收複河山,可無人能領會他的心情。】

不知歷史典故的人能從“欄杆拍遍”的動作裏看出辛棄疾的無奈,知道典故的人則更能體會他的悲憤和遺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他諷刺耽溺偏安享受的大臣們,痛心于南宋人心的麻木。他想提醒朝廷不要冒進,應當先做好充足的戰前準備再發動北伐,可朝廷只是想利用他主戰派元老的身份當招牌,并不重視他的意見。他是老當益壯的千裏馬,寧宗卻不是他的伯樂。】

倉皇北顧……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韓侂胄攥緊了拳頭。

失敗的北伐,用自己這個奸相的頭顱向金人投誠的投降派……

“官家,辛稼軒說的沒錯。”韓侂胄想通了,“北伐,還需徐徐圖之。”若人心不齊,一切都是枉然。

趙擴也想到了未來的慘烈,心情沉重地說道:“韓卿所言極是。”

【最後,不是主播課本上的,但卻是認識辛棄疾的人都知道的一首詞——《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無人不為這句點睛之筆拍案叫絕。

“美!實在太美了!”蘇轼忍不住出聲稱贊,完全忘了自己現在還在上朝。

趙顼看了蘇轼一眼,沒有追究蘇轼的失态,因為他也覺得這句話很美。

無論是意境,還是感情,都很美。

【燈火輝煌的上元佳節,詞人于茫茫人海中苦苦尋覓着某個他心心念念的“人”。那個“人”到底是誰呢?無人能得出确切答案。有人認為是意中人,有人認為是詞人自己,有人認為是指宋孝宗趙昚,還有人認為指北宋舊都汴京。】

唐·憲宗時期

白居易笑:“這就要看讀這首詞的人想要的是什麽了。”

有情者看到意中人,被圍困者看到自己,欲展宏圖者看到賞識自己的伯樂,痛惜山河破碎者看到蒼涼的故鄉。

南宋·孝宗時期

“幼安尋覓的‘人’到底是誰呢?”趙昚對答案十分好奇,或許是因為備選項中包含了自己,所以他心裏還隐隐多了幾分期待。

“如果是現在……”辛棄疾擡眼看向趙昚,微笑着說道,“那就是官家和汴京。”

【“人”意象的複雜性造就了整首詞內涵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尤其體現在末句的“燈火闌珊處”上。若“人”指詞人自己,則闌珊的燈火正表明了詞人心中的孤寂及其所處政治環境的陰暗;若“人”指汴京,那“燈火闌珊處”則可指千裏之外的汴京城燈火闌珊,南宋時汴州遠不如臨安繁華,但詞人也不忍去想它如何破落,便只說是燈火闌珊,如此還更添了幾分凄然蕭索之感,今時臨安的燈再亮也照不到舊都汴京,南宋的繁華說到底也不過是虛假的偏安,整個中原地區不知還有多少人在金兵的蹂躏下苦苦掙紮。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詞中所包含的沉重悲憤與期盼,實非“寶馬雕車”所堪載也。】

“朕這次不會再讓幼安和大宋百姓失望了。”趙昚向辛棄疾回以一笑,神色認真地說道。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