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8.第8章
第8章
江觀潮與陸魯班聊了一會兒,原來莫大娘口中的木匠是陸魯班的阿翁,她父親走了小半年,消息還沒有傳到馬邑城。
陸魯班說:“江郎若不嫌棄,家中器具我一樣能打得,我雖是女子,但木匠手藝得了阿翁一半真傳,附近村寨的弩機很多都是我調整的。”
聶遼在旁邊點頭作證。
江觀潮自然是不在意的,他說:“除了榻之外,還望女郎能幫我打一套桌幾。”說完之後就拿着小樹枝子在地上比劃,畫出了一張簡易矮桌和一張條凳。
這年頭的人都席地盤腿而坐,講究點的坐在榻或胡床上,不講究的直接席地而坐,吃飯用的是案,案很矮小,約二三十厘米高。
陸魯班才看一眼就說沒問題,但她提出:“器具的報酬可否用糧食結算?粟麥或者豆子都可。”她很不好意思說,“要是可行,貍奴的小衣也用糧食結吧。”
江觀潮同意了,他問說:“村寨缺糧?”
陸魯班說:“原來不應該很缺,但昨日市集跑了不少牛羊,剩下的牛羊換成糧食也不夠一村人吃。”
邊境的百姓一年到頭也攢不了幾個銅板,尤其他們還分外團結,總是一個村子抱團過冬,今年的冬天格外冷,還沒有入三九,就有牛羊被凍死了,再加上匈奴人搗亂,很不好過。
從轉冷開始,糧價也節節攀升,一石粟的價格從百一十上升到了百四十。
江觀潮對此事意外地上心,他詢問:“這樣的村寨,馬邑城附近還有多少?”
陸魯班說:“內側的還好些,但雲中道附近的還有三四個。”
之後江觀潮又詢問了村寨中一共有多少人口,陸魯班雖覺得他問得很細,卻也回答了。
聶遼不精通這些事,他是個武夫,聽得雲裏來霧裏去,知道江觀潮和他一起回馬邑城,還不知他問這些問題是為何。
……
Advertisement
聶遼知道江觀潮的身份後非常驚訝:“昨日大兄帶回的豆醢竟然是你制的!”他咂巴嘴,“那滋味,着實鮮美。”
江觀潮知道聶遼是馬邑當地人,聊了一會兒後提起新話題說:“我還想在邑中做豆醢生意,卻不知從何買便宜質量上乘的豆子,聶二郎可知該從哪買貨?”
他還真問對人了:“豆子?在城中就可買到,谒舍向右兩條街中第三戶是一家糧店,店主喚作馬三,大兄言他家糧價極賤,常與他易貨。”
這年頭人還是很誠實的,尤其是聶遼,是單細胞生物,昨天一見後已經把江觀潮當成了自己的朋友,介紹起來事無巨細。江觀潮看了馬三家的豆子,價格跟河東持平,他用手撈起一捧豆,金黃色的豆粒從指縫間流下,殘餘的澱粉顆粒黏在手上。
他盤算一下剩餘的錢說:“買豆四十石。”豆子的價格比粟還低,是所有糧食中最賤的,四十石豆不過兩千多錢。
馬三倒吸一口冷氣,漢代一石等于現代的一百二十斤,四十石豆,搬空他大半糧倉。他連忙答應下來,并且同意找驢馬幫江觀潮把豆子運回新院。
……
時近十二月,天黑得越發早了,庭院外北風呼嘯,枝頭的枯樹葉搖搖欲墜,谒舍大堂內三三兩兩聚集不少商賈。爐火燒得不是很旺,又時不時有刺骨的過堂風,但比起外面,這裏已是溫暖如春。
大張矮桌拼接在一起,桌上陳列着茶水、粗面餅子、白水煮羊肉等吃食,最精貴的是中間倆甕,一放豆醢,二放酸菜,商人們用冷冰冰的餅子卷酸菜吃,又以羊肉沾醬,再囫囵吞下幾杯熱茶水,終于感覺到了絲絲暖意。
“市集無十天半月無法開張,我這貨物也不知如何是好。”
“你還好,我此次來想買牛羊,現在牛羊都跑了,哪裏能買到?”
“我之貨被匈奴人掠走不少。”
“哎,這趟真是賠本買賣。”
無論是買貨還是賣貨的,都沒遇上好事,他們都想湊在一起抱頭痛哭了。
江觀潮先前坐在角落裏,聽衆人抱怨一通,他放下筷子說:“我近日正在炮制豆醢,可有人願以物易醢?”
商人先一愣,争先恐後說:“豆醢?江郎欲做多少?”
“給我留百鬥!”
有人問到點子上:“江郎做豆醢需要多長時間?”
“我共買了四十石豆,準備全做成豆醢。”江觀潮算了一下時間說,“一旬前後就能做成,會不會耽誤諸位回鄉時間?”
“不會不會!”行商之人,在外呆幾月都很常見,多個十天半個月又何妨?
有人心思細膩,記得江觀潮也才到馬邑:“四十石鬥,江郎可忙得過來?”
“不妨事,我能找到幫工。”
……
陸王妪坐在地上搓麻線,土竈在她邊上,竈臺上架了只鼎,鼎裏裝了水和豆子在煮。
鼎是古代最強大的廚具之一,功能多樣,又能當鍋,又能當碗,皇帝還會用鼎來祭祀、陪葬。陸王妪煮的豆粥裏面只放了一點點豆子,多是清清白白的水,她比較舍得放鹽。
市場上私鹽很多,價格還便宜,比起糧食,她家鹽剩得太多。
與其他村人相比,陸王妪的命可以說好,也可以說不好:兒子兒媳孫子通通沒了,家裏只有孫女,但陸魯班聰明伶俐,不輸男兒,還精通木匠技藝,而她自己的年紀在村裏一種老人中,都算比較大的。
過知天命之年,還精神矍铄,可以織布做飯耕田,匈奴人來時跑得飛快,還能用耒耜打他們的頭骨,老當益壯。
她盤算着多搓點麻線織布,到時候去馬邑換點糧食來,她要的不多,有一捧豆子就行,起碼可以讓孫女多吃幾日。
“王妪,王妪,可要同去馬邑做工?聽人說做一日工就給捧豆子。”健壯婦人的高呼聲從門外傳來,陸王妪離開放下麻線,矯健起身。
她家院子很大,卻很荒蕪,籬笆圈出一塊地,院子角落堆滿了木材的邊角料,偶爾木頭堆上還會挂幾張羊皮。除了幾根幹枯的雜草,院子裏什麽植物都沒有。
“甚工作?”
“還不知,只聽說做一日就給一捧豆子,當天給,兩天就能有半升豆。”說話的婦人眉飛色舞,“省省吃,就能熬過冬天。”
“不過招工的人說一家只能去一人,多了肯定會被村人指出來。”
陸王妪一口應下,她家就兩口人,半升豆子可以吃好幾天,從陸家寨徒步到馬邑,來回只有兩個時辰,每天去都行。
哎,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啊!
……
江觀潮很慶幸自己買了間大院子,他直接将空氣流通性好的房間改成谷倉,買回來的四十石豆子都存在裏面。
院子裏有十數座整齊的大缸排列,缸是陶土做的,不值錢。
聶遼看江觀潮忙進忙出,像是看聖人,他幫人在各村寨散布招工的消息,當時還沒覺得有什麽,回家後說給大兄聽,想不到聶壹的反應十分激烈。
“江郎是在活民啊!”
“不是招工,怎麽又活民了?”聶遼十分不解。
“愚鈍。”聶壹說,“江郎制豆醢的方子可以世世代代流傳,城中賣酒與吃食的店鋪很多,你見哪家向外人傳授。”
“那江郎……”
“他供短工糧食,是幫他們過冬,令其幫忙制醢,是傳授做豆醢的手藝,冬日過後村人可自制豆醢賣錢。”
在食譜都家傳的年代,江觀潮的行為已經不能用無私二字來形容了,知他做了甚的商人或許會佩服他,但多數會暗罵他傻。
聶壹感嘆:“我自認為馬邑百姓考慮良多,然在江郎面前不值一提。”他還是當地人,對邊境有很深的情感,江觀潮才來這枚幾日,見民生疾苦就能做善舉,只能說他心懷大義。
……
江觀潮本人卻不覺得有何,他站在巨人的頭頂看這年代,很多漢代人眼中劃時代的可以掙大錢的産物在他眼中不值得一提,他自認不是很無私,但豆醬的作法江觀潮早就想傳給別人,現在又能流傳開,還能養活幾個村寨的人,何樂而不為。
就當日行一善好了。
消息放出去沒兩天,一批人遠道而來,從各村寨徒步至馬邑城,他清點一遍,多為女性,中間摻雜着幾個半大的少年。他讓人把手洗幹淨後說:“開始做豆醢吧。”
————
橘豬日記:朕這章失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