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1.

次日上朝,群臣憤然,主戰者多。最後還是聽了丞相之言,暫且議和,同時向南境增兵備戰。

此事定下,丞相又奏道:王上寬仁,允許瑤光故郡休養生息,恢複耕地。只是此舉并不能解燃眉之急,王上是否要開倉放糧,也好使百姓歸心。

王上,此事臣以為不妥。公孫钤站出來。

他與丞相向來所見略同,這還是首次出言反對。

愛卿何出此言?陵光問。

臣此去遖宿,得來消息,天玑農戶紛紛棄田行獵,糧食減産。封閉瑤光金礦,本是為免人觊觎,而複耕倒罷了,一旦開倉放糧,恐怕天玑不會無動于衷。

朝中默然。

半晌有大臣說,瑤光如今也是我天璇子民。

又有人道,但如果引得天玑進犯,只會正中遖宿下懷。

境地兩難,再辯下去,就算分得勝負,也難得解法。陵光閉了閉眼,擡手道,此事暫且擱置,退朝。

大臣們面面相觑,下了朝還有人在殿外徘徊議論,拖着公孫钤問王上病了兩日是不是又頹了。王上在你那裏養病時是否發生了什麽。

公孫钤道,各位放心,王上應該只是在等。

等消息。

2.

遖宿果斷拒絕了議和。

Advertisement

瑤光也很快有消息傳回。

慕容黎的屍首,肺部有點刺放血的痕跡,看來一直疾病纏身。

所以,這更可能是個本就命不久矣的替死鬼。

此外,瑤光遺民聽聞封礦一事,雖有人猜忌天璇的用心,卻也有人擁護此舉。瑤光此前為了上貢鈞天、充盈國庫,驅使大量平民采礦,致使民間徭役繁重。如今封礦,也算解了百姓一個心結。

陵光讀罷密信,遞給公孫钤,道,雖說本王本就打算收買民心,但此事未免順利了些。

回禀王上,臣以為有時,百姓才是無情。只要保得衣食無憂,居高位者是誰,他們并不在乎。

陵光聽了,揚揚唇角。呵,說得沒錯。

…臣失言。

公孫钤覺得自己在王上面前說話越來越不謹慎,這不是個好習慣。

你沒錯。陵光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若非為了朝堂穩固,君王何必在乎百姓如何。若非擔心苛政欺壓,百姓又怎會在意誰居朝堂。

他承認自己不是善人,攻打瑤光,只為搶占先機,防止鈞天駐軍于此,威脅天璇。

瑤光王室因他旨意而死,但成王敗寇,他既贏了,便不會施舍同情。

至于今後治國馭民,是否也勝過瑤光,就且看着。

公孫钤方才也在想事,現下回神,又道,但既然慕容黎未死,也不排除瑤光假意歸順天璇的可能。…話說回來,探明真假,如今意義不大。

天下不平,縱然此時複國,也仍是內憂外患。不是天璇來攻,也有別國。

慕容黎的謀劃,必是要天下先為瑤光陪葬。

可慕容黎在暗,他們在明,那人謀劃什麽,他們是否中計,如今無從知曉。

我初見慕容黎,只道他風姿清逸,不似凡人。公孫钤嘆道,原來他竟背負甚多。

陵光又端起茶杯,瞟他一眼。愛卿向來聰明,居然也會為人風姿所迷。

公孫钤條件反射,奉承道,哪裏,王上風姿才是無人能及。

說完發現這詞不适合這個套路。

臣失言…

茶杯啪地放回桌上。你是累了吧,可以走了。

3.

陵光最終不顧一些大臣對于腹背受敵的憂慮,決定對瑤光故郡開倉放糧。并納太尉之言,派吳老将軍之子吳之遠攻打遖宿。

吳之遠年紀尚輕,公孫钤看着他毅然當朝領命,有些放心不下。

退了朝,便邀他一路同行出宮。

吳将軍喪父之痛仍在,卻要上陣殺敵,真是有勞了。

吳之遠對官場套路似乎并不陌生,苦笑道,副相大人有話不妨直說。父親戰功在前,我知大家對我寄予厚望,心中雖有豪情,也有不安。

吳将軍此言難得,人貴自知。不過,也不必妄自菲薄。公孫钤道,将軍雖無經驗,但以往調兵遣将、糧草運送之事,可查軍中主簿記錄。對敵布陣之策,可請教吳老将軍舊部。将軍熟讀兵法,假以時日,必能融會貫通。

假以時日…只是,如今軍情緊急,王上又予以重托…

道路轉過一彎,一襲紫衣映入視線,王上等在那裏。

二人腳步一頓,站定行禮。

草木久不修剪,遮人耳目,當真不是什麽好事。

免禮吧。陵光道,吳将軍,本王且問你,你是怕死,還是怕輸。

王上——

陵光不說話,看得他別開目光,才緩緩問道,你是不是,怕自己輸,怕家人死。

…王上!吳之遠急道,臣,臣只願像家父一樣,為王上盡忠!

陵光點點頭。

你放心,裘将軍之事,不會再重演。

本王要你全力以赴。但你記着,天璇就算敗了,不是敗在你身上,是敗在本王之手。

本王不怕,你也只管放手一搏。

吳之遠目光閃動,半晌抱拳,聲音堅定道,臣遵旨。

公孫钤想起方才朝上,王上力排衆議,宣布放糧時的情形。

那般神色,冷靜決然,與現在無二。不過那時心中之言,現下終于說了出來。

雖然不是向他道出,但他也抱拳行禮。

王上聖明,臣也願唯王命是從,與王上共進退。

說完覺得此話套路甚重,不知王上可聽得出其中真心。

王上看他一眼,道,得臣如此,本王之幸。

但公孫钤看到王上的眼神在說這不是你該做的麽,什麽願不願意。

公孫钤覺得自己在王上面前說話真的要謹慎點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