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顧恺之,字長康,東晉時期人物畫家、理論家,與南朝的陸探微張僧繇被推為“六朝三傑”。
2.藝術特色:
1)其用線緊勁連綿,循環超忽,線條運轉優美流暢,如“春蠶吐絲”,通稱“高古游絲描”。
2)繪畫注重對人物氣韻的刻畫,尤其是對眼神的描繪,也擅長以繪畫藝術的語言來着意刻畫對象的心理特征與精神面貌。他的畫以傳神精妙著稱,并提出了“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的繪畫思想。
3.代表作品:
繪畫作品:傳有《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和《女史箴圖》
理論作品:代表著作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以及《畫雲臺山記》,是我國現存較早成篇的畫論著作。
4.影響:
他的繪畫成就标志着中國繪畫藝術完全擺脫了漢代的稚拙而進入成熟階段,對後世的陸探微、張僧繇、楊子華等影響頗為深遠。
《匡廬圖》
1.定性:
《匡廬圖》是五代山水畫家
荊浩的重要的山水畫作品。
2.內容:
《匡廬圖》營造了一幅雄偉剛勁與寂寞幽
Advertisement
靜相互交融的遠離人間煙火的空靈世界。
3.形式分析:
1)匡廬圖》采用的是立軸構圖,鳥瞰式
縱向全景式構圖,層次分明,山水壯闊。
2)畫家将“高遠”、“平遠”、“深遠”結合運用,群峰聳峙的巍峨山巒與開闊平曠的山野幽谷,山徑盤旋的山中小路及漸遠漸淡的遠處諸峰相映成趣,自然地呈現在畫卷中。
3)畫法上,先以突出的輪廓線與結構線确定山石形本凹凸,再以短條子皴表現質感,遠取其勢,近取其質,山體結構嚴謹,質感剛硬堅實,則屬于五代山水畫剛剛成熟階段的風貌。
4)在水墨山水畫勾、效、點、染相結合的筆墨技巧上已經比較成熟。在勾效之外複以水墨渲染,表現了荊浩重墨的特點。他所說的采吳道子、項容二子之長,用筆應該更放逸灑脫一些。而這幅畫的筆法還是相當嚴謹致密的。
4.意義:
《匡廬圖》是中國水墨山水畫初創期的代表作,其裏程碑式的意義在于确立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中國全景式山水畫格局,并以超知識、超經驗的宏大敘事結構,以意、象、形、色融入相對含蓄的筆墨“圖式”建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