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苦玄參
第86章 086 苦玄參
這揚州城,袁春算是第二次來,而且上次只是路過,根本就沒有呆幾天。這次雖然呆了不短的時間,但也主要是在城裏折騰,很少到城郊來。
一來是揚州行宮跟林府、薛宅都在城裏,或者是近郊的地方,根本就不用出城。二來則是城郊畢竟偏僻,安全問題不是很有保證。
畢竟之前袁春跟四皇子就是在北邊兒城郊山上遇的險,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之下,困在山崖底下一天一夜,着實兇險之極,故此再涉及到出城的事兒,總是有些避諱的。
不過這回要去的張友士的宅子,卻是位于西郊臘山附近,跟之前林家別苑所在的北郊和揚州行宮所在的東郊都不是一個方向。
揚州城西郊的這座山,因着本地官員和百姓每到臘月就要到這邊兒來祭山,故此得名臘山。故此雖然這山離着城裏距離不近,但也不至于杳無人煙。
張家的宅子就在揚州城去往臘山的路上,出城十餘裏便是。
宅子不大,依地勢而建,房前屋後流水潺潺,綠植遍布,雞鳴犬吠,很有些道法自然的意思。
有個這樣的宅子,想必這屋子主人張先生也頗有些意趣,并不是什麽庸俗市儈之人。
但這樣的人,十餘年後卻為了兒子的前程進京,還要求人托人,只為了給兒子捐個官,可見又沒有完全出世,實在是非常适合的目标人選。
雖然還沒見到人,但是通過這個屋子,袁春已經對這張友士是個什麽為人有了些初步的判斷。
等到随行的小太監捧着拜帖和林如海的引薦信進去拜見通傳之後,裏面很快就出來了一個人,正是那張友士,他居然直接就自己走出來,親自迎接袁春進去了。
他一見袁春,就微微一怔,既而很快笑着拱手施禮道:“如海兄所言的內侄女,想必就是姑娘了。來者是客,姑娘請進來敘話。”
袁春也忙客客氣氣地回了禮,這才跟着張友士進了宅子大門。
沒想到進門之後,裏面更是別有洞天,居然種滿了草藥,弄成了一個小小的草藥種植園的樣子——這不是巧了麽,幸好臨時起意直接來拜訪,看起來算是歪打正着了。袁春暗暗為自己的機智點贊,感覺接下來的溝通應該會更加順利了。
等到進了會客的正廳,一起坐下喝茶之後,袁春也就懶得再廢話,直接進入了正題,開門見山地表明了來意。
“久聞張先生大名,又得姑丈大人引薦,這才鬥膽上門,原是有一事相求……先生可願祝我們一臂之力?禮數不周之處,還請先生見諒。”
袁春直接就說了自己跟四皇子的計劃,然後把林如海的圖紙也帶來攤開在了待客的八仙桌上,詳細按照圖紙進行了說明和展示。
這種如此快速進入主題的聊天方式,把張友士整的是目瞪口呆,不由得重新評估起袁春的來意來。
因着一開始,他其實并沒有把袁春太當一回事兒。接見她也純粹只是因為林如海的面子,還有就是他今兒恰好閑着沒事兒。
這張友士本就頗有些隐士之風,日常在家裏宅着,耕讀為樂,兼職研究些醫理,種植些草藥,一般是不怎麽理會世事的。
不過袁春帶了林如海親手寫的引薦信求見,他也不能不給這個面子。
所以說這次袁春沒有提前遞帖子就直接上門,其實也算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畢竟,若是恰好今天張友士是個社恐、或者單純的心情不好,她可能就要吃個閉門羹了。
好在這位張友士先生,雖然宅了些,但并不是個社恐,而且今天的心情也的确不錯,就索性直接迎出來準備看看能被林如海成為“小友”的他的內侄女是何方神聖。
他跟林如海同在揚州生活多年,雖然并沒有深交,但是同為揚州城的“文化名人”,他們彼此也是知道彼此的存在的,可以說是神交已久。
這次林如海專門寫了這麽一封鄭重其事的引薦信來,給張友士介紹自己的內侄女,他當然是十分好奇。
不過見到袁春不過只是個十餘歲的小姑娘,他原本是對這事兒沒有太當真的。甚至還覺得是不是林如海太寵着這位內侄女才會大費周章地折騰了這麽一圈兒陪她玩兒。
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小姑娘居然真的是來說事兒的。
他的态度也從一開始的客套好奇,變得鄭重認真。
特別是袁春居然是帶着圖紙來的,這就更加讓張友士心生好感了——這小姑娘居然是認真的,而且她身後還有四皇子的支持,這就更加讓他感興趣了。
而且說是只是個計劃,但是張友士卻感覺這所謂的計劃已經十分成熟,甚至說明兒就開始開工都沒有什麽問題了。
這張友士也是個性情中人,心裏想什麽,就直接說什麽,當場就把心裏頭這點兒感悟說了出來。
聽他這麽說,袁春倒是笑了:“張先生果然敏銳。實不相瞞,這園子我們四爺已經開始派人着手修建了。現在就是差一位德高望重、知識淵博、醫術高明的先生來擔任館主了。畢竟,這可不是一座簡單的園子。不但有草藥種植,醫者坐館,還要有個教授醫術的學院呢。”
因着是來游說張友士入夥,袁春索性就說得稍微多了一點兒,把以後要辦學的事兒也一并說了。
江南尚學,揚州又是個著名的文化之城,故此書院林立,私塾衆多,可以說基本上家境不是太貧寒的人家都有子弟讀書。
但是他們讀的全部都是科舉所用的書,比如四書五經之類,真正的技術實務類的書卻是沒有的。
甚至這些書籍被稱為閑書,一般來說除了立志要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就沒有什麽人肯專門鑽研。
這也是當下時代的弊端——大家都想走科舉興家之路,根本沒有人關心實用技術。
至于醫學,雖然因着是必需技術,總是有些傳承下來,但是除了世代學醫的,其他人就很少有專門的機會來學了。
當然,也可以通過給醫館、藥鋪做學徒來解決這個問題,不過若是外面進來的,基本上很難接觸到核心技術。這中間也有成功了,後來成為一代名醫自立門戶的,但是畢竟是鳳毛麟角,完全沒辦法滿足基礎就醫需要。
所以,要改善本地的醫療環境,不但要有草藥,還要有人。
那就得搞一個中醫藥大學,培養人才,同時儲備藥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張友士一聽這個,立刻就來了精神。畢竟他除了是個醫生,更加是個先生。
之前他就給馮紫英當過老師,只是時間比較短,差不多啓蒙之後,他就回來揚州老家了。
這會兒聽說袁春這個籌備中的草藥園子居然要搞成一個專攻醫術的醫館書院,他瞬間就燃起了熱情之火。
這簡直就是為他量身定做的嘛。
正是瞌睡遇到了枕頭,求之不得。那還說啥,必須答應啊。
張友士的脾氣的确是那種世外高人常見的古怪,不過若是有人對了他的脾氣,他這種古怪反倒成了不拘常理的直爽。
見到張友士毫無遲疑地直接答應,袁春也有點兒詫異。
她沒有想到事情會這麽順利,不過順利也好,那這一次也不算白來。
袁春當即就對張友士表示了感謝,将林如海那幅墨寶又收回來,說是回去完善一下細節,三日後請他到行宮一敘,再給他一份完整的。
張友士又點頭同意了,正好他自己也有點兒想法,可以按照這個大概的構圖自己再把醫館和書院那部分袁春林如海他們比較陌生、他比較擅長的部分單獨作圖完善細化一番。
将這些事兒都商定了之後,時間也已經不早了,袁春差不多也該啓程回去了。
張友士便就将袁春送出了門,約定三日後他親自到行宮拜見,這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看他那樣子,估計他這三天都是要心心念念着那草藥種植園子跟籌建中的醫館書院了。
袁春的回程之路花費了不少時間。因着她這是從西郊到東郊,須得橫穿整個揚州城,偏偏不巧的是,中途還下起了雨來。
雨天路滑,故此袁春足足花了差不多有一個多時辰才回到行宮。
到了宮門的時候,天色已經完全暗了下來。袁春還沒下馬車,遠遠就看到了一個人影冒雨站在宮門口,正對着她來的方向張望。
見她回來,那個人影微微動了動,然後便一瘸一拐地,朝着她走了過來。
作者有話要說:
啊啊啊,精力真的是每況愈下。好在睡了一天,好多了。明天,一定早點,嗚嗚嗚。繼續小修一下,修文狂魚就是我了哈哈哈哈。捂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