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Day正月初三
Day5 正月初三
1.
初三,商場開門了。
出門逛街的人很多。
其中就有我跟我爸。
拐進人擠人買東西好像不要錢似的超市,擱生鮮區買了點兒菜後,我爸說再來點零食吧。
推車轉悠到樓下,他這邊一勁兒往筐裏放,我那邊一勁兒從裏往外撿。
一來二去,車裏東西不增不減。
最後,我倆拎着菜結賬回家了,一共花了9塊錢。
“跟你逛超市,啥都買不成。”
“這啥?”
我提溜着塑料袋晃給他看。
“出來一趟就買仨胡蘿蔔像話嗎?”
“哎呀,家裏的菜還沒吃完呢。”
“下次不帶你,我得自己來。”
明明家裏還有菜,不過人總是要惦記點別的東西。
擁有的更多,心裏才踏實吧。
我也一樣。
平時下班回家,不僅要弄一份飯,還要買一堆別的吃的堆在眼前。
不只為了吃,更是為了看,特有滿足感。
就是要占有超過自身需要的食物,營造出有很多種選擇的情景,才不會輕易感到人需要謀生的可悲。
還有一點,對物質超過所需的渴望,可能是由于內心的空虛。
獨自面對一樣東西的畫面,并不是一個層次豐富完整的場景。
所以要用更多的東西來填補,企圖填滿本質上過于空曠的心境。
平時一家人在一塊,只吃一點兒就覺得飽,倒不一定是家裏做的飯多有營養。
而是家人團聚的畫面太滿,看在眼裏,已經滿足多半。
尤其在體弱欠安時,有沒有人送上一頓好飯,會直接影響我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
中國人看重吃,對吃的要求更高。
因為我們在其他方面得到的幸福感可能略低。
吃能最直接地獲得滿足。
不像藝術創作或者專業技能,需要到達一定的水準和悟性才能進入心流狀态,獲得超越時空的快感。
吃,非常簡單,不用教,人人會。
而且大部分好吃的東西,誰吃都好吃。
共性強,可交流的話題也多。
跟別人聊我對宇宙的猜想也許沒人會理我,但我要稍微提一句吃,誰都能搭上幾句。
這就是吃的魅力。
還記得小學時,別人的理想都是當科學家、書法家、宇航員……
我說我的理想就是當豬八戒。
吃飽了睡,睡醒了吃。
那時候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嘲笑這句話。
那是他們沒好好想,其實那是很高的理想。
因為非常非常難實現。
要麽得心态好,有一技之長,要麽得有經濟實力。
以為心安理得過平凡日子的人那麽好當呢?
也不容易啊。
越過越覺得吧,人啊,無論做什麽,只要能做到極致,達到一定境界,對人生也好,對宇宙也好,所能得到的感悟和智慧都是非常一致的。
業務員、藝術家、農民、建築工、律師、保安……
只要做到極致,只要大家的境界高到了一個層次,最終去到的世界,都是同一個世界。
不信看佛經和各種名人傳記,裏面記錄的核心思想全都是很接近的。
所以,不用對自己現在做的事,感到自卑和不甘心。
我就經常這麽勸自己。
關于豬八戒的這套理論,我也曾跟大monkey講過。
他聽完,皺着眉問我:“你這算是在自我安慰麽?”
我得意地笑,說:“對啊,我就是在自我安慰呀。”
2.
下午,陽光燦爛,風和日麗。
跟以前高中同學小瑪麗約着出去玩。
說是玩,大冷天兒的也沒啥好玩,只能溜大街、逛逛商店、聊聊天。
兩三點的時候,差不多都關門了,沒地方可去,不得不跑到唯一還營業的超市裏。
超市不算小,逛一圈下來得小半個點兒。
也不買東西,純溜達,還能上個廁所什麽的。
我在廁所外面等她。
沒一會兒,她紅着臉沖出來。
“這麽——”
我“快”還沒出口,就被拉着一路狂奔出超市。
站路邊猛喘氣時,她講了剛才逃跑的動機。
她上完廁所出來,瞄了眼鏡子,忽然發現旁邊低頭洗手的人,竟是她曾暗戀過的大帥哥。
“他看見你啦?”
“他根本就沒看。”
“那你跑什麽?”
“往事不堪回首,懂麽?”
我拉過羽絨服帽子戴上,不置可否。
她還在念叨:“上個廁所都能遇見初戀,你說是真巧,還是地方太小?”
我從兜裏掏出口罩戴上。
“難說。”
大monkey、小個兒姑娘、小瑪麗、大帥哥……
我總愛用個兒來标記一個人。
因為近視。
不看書的時候,不愛戴眼鏡。
對于300多度還散光的人,看兩米開外的任何物體都像高斯模糊。
不存在長相這回事。
第一印象就看身高。
太高太矮的好記,不高不矮的,費點兒事。
這個習慣也間接影響了我那時對人的感情。
跟沒戴眼鏡看到的世界一樣,很模糊。
并非沒有情感,可能就是不懂。
分不清楚,是不是愛。
人來人往,至少一二,肯定有過喜歡,但也和讨厭并存。
愛就不一樣了,說不清楚。
有時來的極端,一見傾心,豁然開朗。
有時又慢吞吞,陰郁頗久,才見狂風暴雨。
很多電影,我是指老電影,男女主角對彼此産生愛意的時刻都在一瞬間,就那麽一下,感情就完全不一樣了。
愛這種感情,表面上看真的一點邏輯都沒有。
但對于處在狀态裏的人,愛是很有邏輯的事。
雖然屬于一種感覺,可感覺的産生,濃縮了她或者他到目前為止的整個人生歷史,甚至,還包括世代的痕跡遺留在潛意識中。
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感情,背後的邏輯卻盤根錯雜。
逐漸體悟出愛裏的區別,是在讀了很多難懂的書,看過數不清的電影後。
十五六的年紀,誰懂這些。
還沒什麽性別意識,甚至拒絕對自身性別産生認同感。
對自己較勁,對他人毫無多餘興趣的時期,我怎麽可能分的清哪種感覺是愛、喜歡,還是好奇?
而有幸能在青春期裏,經歷過長達四年暗戀的小瑪麗,這段美好的往事,到底有多麽不堪回首呢?
我不懂。
3.
晚上回家,我爸把三根胡蘿蔔炒了。
一大盤,放賊多肉,就着菜吃了兩大碗飯。
我媽還弄了個拌粉條,啊,超級好吃。
她經常能做出一些菜,讓我吃了第一口,忍不住贊嘆:“手藝千萬不要外露啊!”
再土的菜,也能燒得沒有人間煙火味兒。
大魚大肉,照樣清新的不可方物。
就算是辣,也辣的溫和滋潤,感覺舌頭在天上飛。
一點兒不誇張,誇張了我也樂意。
反正就是特別特別對我胃口,極度合心意。
喜歡到已經不想和人分享的程度。
這種心情大家肯定也有過吧。
比如:
女友做了七八層的大盒飯送到男友公司。
和同事分享的量,卻被男友占為己有。
寧可自己全吃光撐到要吐,也絕不給別人。
韓劇裏常有這種橋段,尤其在男主女主兩人确認情侶關系後。
每次看,都覺得好甜蜜喔。
雖然男主的舉動有點兒幼稚,但沒人會打心底認為他自私又摳門吧。
喜歡一個人,剛好又得到了對方的喜歡,做着最無聊的事都會不自覺莫名露出笑容。
那種程度的歡喜,每個人都會想要好好珍惜。
相比無關的其他人,自然更懂珍惜他或她的用心。
畢竟,旁人吃的只是單純的食物,而當事人收獲的卻是滿滿的幸福。
還有那種“明明很愛她,卻不能在一起”的橋段。
女主和男主是非常非常要好的朋友,她用心為他做了一桌子飯慶祝生日。
剛擺好碗筷,卻臨時接到其他男人邀約的電話。
她露出為難的神色。
他趕緊換一副沒關系的表情。
“快去吧,不是喜歡他嗎?還不快走?”
他不耐煩地遞過來外套和皮包。
她看着他,看着他,忽然轉身就走。
出門時,卻被他叫住,她回頭。
“謝謝你,我會好好吃完這些飯。”
他說完,一笑,很樸素地笑容。
她轉身,砰一聲關上門。
空曠的房間裏,擺滿家常菜的桌子前,他拿起勺子,低下頭,大口大口認真吃着米飯。
不斷往嘴裏塞雞蛋卷和炒雜菜。
眼神落寞,臉上卻強撐出一股狠勁兒。
認真咀嚼的每一口,都是對對方所投入感情的回應。
為什麽電影和電視劇裏動不動就演吃飯呢?
因為編劇們都知道:一個人可以在任何場合逢場作戲,唯獨在心愛之人所做的食物面前,不可避免地,會袒露出最柔軟的一片內心。
單純為了讓家人吃好而做的飯和為了賣錢去做的飯,味道是不一樣的。
同一道菜,就算是同樣的做法、同樣的材料,還是不一樣。
非要說具體是哪裏不一樣,我想應該是後者處理食物的每一個環節裏,都缺少了“愛”的調味。
這話可能會被很多人罵。
什麽“賤人、矯情、公主病”啦啦啦。
抱歉,關于注滿愛之美味其中蘊藏的奧義,唯物主義和死理性派們這輩子是不會懂的。
大學開始吧,經常在外面吃飯。
食堂、飯店、大排檔、外賣……好吃難吃,總有種冷漠的怪味兒。
嘗起來味道還不錯的,也掩蓋不了後廚對吃飯食客的涼薄之心。
吃什麽,随便吧,逐漸養成了這樣的外食習慣。
因為對事兒多的人來說,吃什麽都不如家裏做的。
也不是不想提要求,提了又做不到,說了幹嘛呢。
要求特別高的人,經常表現出一副沒有要求的樣子。
不要怪他們表裏不一。
多數情況下,他們只是不想出口傷人。
講了半天吃,其實,也不僅僅在說吃啦。
感情所依附的東西太多,數不過來。
但無論去過哪兒,長了怎樣的見識,到過何等地位,有過多少榮耀,繞了這麽一大圈,等回過神兒來,忽然發覺,最中意的,其實就在身邊。
假期過半的晚上,吃着無條件愛我的人做的我愛吃的飯,和我愛的人一起品嘗充滿愛意的滋味,心裏感覺很滿足。
幸福是什麽呢?
我常常問自己。
嗯……得到想要的一切時,你最想與之分享的人還在你身邊。
那是非常幸福非常美好的事。
我想。
盡管,想法有些老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