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劉徹的失望
劉徹的失望
相對而言, 漢宮之內一片詳和,遠在千裏之外的邊境之地,卻是風聲鶴唳。
馬邑之謀, 縱然方方面面都努力補充, 依然以失敗告終。
匈奴的單于确實中了聶壹的計, 率領大軍趕往馬邑, 卻在行來的路上發現只見牛羊,不見人影,當時生疑,就近捉了巡視的一個小吏, 那位小吏在匈奴嚴刑逼問下合盤托出,道明前方有大漢的軍隊埋伏, 匈奴單于當即領着兵馬回頭。
那時的匈奴大軍離得馬邑已然很近, 近得埋伏的将士已經看見他們。
偏看着匈奴走,領軍的王恢将軍,這一個當時同意聶壹計劃, 将聶壹引見劉徹的人,卻不敢追擊匈奴, 眼睜睜的看着匈奴兵馬遠去。
消息傳回長安,劉徹勃然大怒。尤其得知聶壹身死于發覺被騙的匈奴人刀下, 相比之下,大漢的将軍竟然貪生怕死, 不敢出擊, 劉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惡意。他大漢的将士連跟匈奴正面打上一仗的勇氣都沒有,試問劉徹怎麽咽得下這口氣?
最終王恢被下獄, 哪怕有人不斷的給王恢求情,盛怒之下的劉徹也沒有松口。
劉挽親眼看到劉徹聽到馬邑之謀失敗後砸了滿桌子, 從出生以來,劉挽從未見過臉色難看到這個地步的劉徹。
是啊,劉徹寄以厚望的一番謀劃,結卻以大漢的臣子不作為而以失敗告終,如何不讓劉徹憤怒。
因而王恢下獄,有人來跟劉徹求情時,劉徹的目光是前所未有的冰冷,“為将不敢上陣厮殺,你們告訴朕,這樣的将軍留之何用?難道大漢給你們的俸祿是讓你們拿着玩的嗎?食君之祿不能為君分憂,你們告訴朕,你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麽?”
一番話落下,誰人再敢求情。
确實是王恢不作為,才讓匈奴人跑了。但凡王恢領着手下的将士沖出去殺上一殺,無論結局怎麽樣,都不會如此讓劉徹憤怒。
“知道匈奴是怎麽笑話我們的嗎?看看匈奴送來的書信,他們在指責大漢,也在笑話大漢。奇恥大辱。”劉徹幾乎是從牙縫裏擠出這句話,讓他落得如此難堪境地的是誰?
“你們還敢求情?怎麽?是不是等到匈打到長安了,你們一個個丢下朕跑了,你們還覺得自己無罪?”劉徹猶覺得不夠,大聲質問,底下的臣子吓得連忙跪下道:“臣不敢,臣不敢。”
“滾。”劉徹是多一個字都不想再說,喝斥一聲,讓他們所有人都滾,給他滾,滾得遠遠的。
Advertisement
別管是來求情的,或者是有別的事來禀告的,都不敢逗留,麻利走人。
劉徹依然憤怒,叉着腰怒發沖冠的望着前方,眼中閃爍着冷意。
“陛下莫急,等去病将來長大了,必為陛下驅匈奴,令他們無能再犯我大漢。”霍去病同樣也氣。雖然早在聽說馬邑之謀後,霍去病料到此法怕是行不通的,事到臨頭連打都不打一仗,讓已經入大漢境內的匈奴全須全尾的回去,誰也咽不下這口氣。
失敗是預料之中的,如此敗,誰人聽了不傷心,不憤怒。
明明是有機會贏的,卻失敗得如此不堪。
劉挽既為大漢而痛心,也為聶壹之死而難過。
不怪劉徹震怒,聶壹死了,以身作餌,已然将匈奴引入大漢的境內,偏大漢的将士,最應該出擊的人,只因匈奴沒有進入他們的伏擊圈,他們衡量再三,以為大漢将士不會是匈奴的對手,因此連打都不打。怎麽着,多年以來難道大漢的将士們都白訓練了?
多年來大漢對匈奴的政策是只守不攻也就算了,現在劉徹已然下令他們出擊。出擊。他們難道已經失了血性,對欺壓大漢多年的匈奴生不出半點戰意嗎?
劉徹作為一個帝王,從來都視匈奴為大敵,以踏平匈奴,滅胡為畢生所願。他從不認為匈奴是不可戰勝的。結果他的臣子,他大漢的将士,連出擊的勇氣都沒有,這讓劉徹透心涼!失去戰意的軍隊最可怕的!
一但一個國家面對敵人的進攻生不出半分反擊的心理,這樣的國家還能繼續存在嗎?
劉徹是在憤怒的同時也生出了恐懼,這就是他大漢的将士,怎麽會變成這樣,怎麽能夠變成這樣?
“好,好!”就在劉徹恐懼,失望的時候,霍去病并沒有因為前線傳來的消息顯露出丁點退縮之意,劉徹的心靈得到了安慰。
大漢絕不是都像王恢那樣不敢出戰匈奴的人,是他沒有用好人,是他錯了!
看看霍去病,劉徹才會覺得,大漢依然有希望,他不該就此放棄。
“父皇,孩兒将來也一定會擊潰匈奴,保衛大漢。”劉挽豈能錯過刷好感的機會。馬邑之謀竟然是這樣的結局。劉挽想想先前她也嘗試過阻止和改變,終是失敗了。
果然,靠別人是靠不住的,出擊匈奴,驅匈奴于北,必須靠真刀真槍。
劉挽也有志向,她也覺得自己可以。
劉徹臉色稍緩,摸着霍去病和劉挽的頭道:“你們都是好孩子。”
大漢現在沒有敢和匈奴對戰的将領沒有關系,他會親自培養出能夠戰勝匈奴,踏平匈奴的将領!
在這一刻,劉徹豎立目标,望向霍去病的眼神透着一股子勢在必行。
劉挽第一時間察覺劉徹的眼神,突然靈光一現,明白了史書關于劉徹對霍去病的寵愛是怎麽一回事。
可以說,劉徹對馬邑之謀是充滿期望的,現實卻往劉徹的臉上狠狠的抽下一記又一記耳光,讓劉徹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求和多年的大漢将領,他們退讓成了習慣,因此縱然明知劉徹這個皇帝想打,有心要和匈奴拼死一戰,他們都不敢出擊。
劉徹未必沒有意識到大漢衆将士的心态,可他卻顧不上許多,他滿腦子只想打一戰,打出一場漂亮的戰事,證明他所做的對抗匈奴的決策是對的。
要知道眼下的大漢并非是由劉徹完全掌控的王朝,窦猗房的殘餘勢力,王娡的野心勃勃,甚至無數想要通過王朝的變更達到一躍龍門的人,他們都在等着劉徹要對付匈奴的結果。
自然,劉徹敗了,歡喜叫好的人不在少數。
劉徹太清楚平靜之下隐藏的波濤洶湧,接下來的劉徹要處理的問題會很多。
最最讓劉徹揪心的莫過于他無法确定大漢的軍隊中,究竟有沒有一個敢幫他出擊匈奴的人。
王恢何許人?這是将聶壹舉薦給劉徹,十分同意誘敵出擊的人,卻在匈奴出現,他分明可以打匈奴,哪怕殺一個匈奴都可以振奮人心的時候選擇了不戰,不出兵。
劉徹對整個大漢朝的将領都生出了懷疑,他無法确定他們到底能不能給大漢帶來希望,他不确定将來他再次想要出擊匈奴時,大漢有沒有那個将領可以支撐他達到擊潰匈奴的目的。
霍去病就在劉徹完全不确定未來的情況下,往劉徹的心上打了一鎮心針,讓劉徹從絕望中攀爬而起。
不過是敗一場罷了,不算什麽大事,只要劉徹在,劉徹還活着,他一定會踏平匈奴。
劉挽默默的低下頭,有時候真應了一句,時也,命人。
想想史書上關于霍去病的種種記載,十八歲率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勇冠三軍,封為冠軍侯!之後數次深入匈奴腹地,封狼居胥,使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年紀輕輕的霍去病加拜大司馬骠騎将軍,與衛青同掌軍政,風頭無二。
無人不詫異劉徹對霍去病的喜歡和寵愛,總覺得像劉徹這樣疑心重又薄情寡義的皇帝,不可能會這樣的喜歡一個人。
而且,在霍去病之後,再也沒有一個人得到劉徹的盛寵。霍去病的一生就像流星劃過天際時一般,璀璨明亮卻又短暫無比。
“辜負朕,挫我大漢軍心者,豈能容他茍活于世。”劉徹心下得以安慰,可是,劉徹在心底裏也越發堅定一條,連一個孩童都懂的道理,身為大漢的将領卻犯下這樣致命的錯誤,絕不能活。
劉挽知道,王恢必死無疑。她所遺憾的是,聶壹那樣的人物終是沒能保住。
聶壹的死,細節上劉挽沒敢問劉徹,包括劉徹究竟有沒有派人去保護聶壹。
一個願意為大漢作餌的義商,敗在大漢的将士手裏,聽起來何嘗不是諷刺無比。
不怪劉徹生氣,劉挽何嘗不氣。
劉挽沒有別的可做,哪怕是祭奠一番聶壹她都做不到,只能私底下同衛青提起此事,衛青意味深長的瞥過劉挽道:“聶家的人不是衛家能去交往的。”
着重咬着衛家兩個字,叫劉挽打了一個冷顫,也讓劉挽意識到,她和衛家,看似一體,實則也有區別。
有些事劉挽不管怎麽做都可以,衛家卻不行。如聶家的事。
劉挽如果因為聶壹的大義,想讓人去安頓聶家,避免聶家因為聶壹之死遭受損失,就算劉徹知曉也未必怪罪。
一但衛青去做這件事,落在劉徹的眼裏相當于是什麽?
結黨營私。亦或者對劉徹有所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