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遺诏
遺诏
窦嬰想即去付之行動, 開始往田蚡手底下的人送禮,他只要一個見灌夫的機會。只要一個就夠了。
卻如何也沒有想到,他的要求看似很低, 卻被田蚡早下嚴令, 不管任何人都不許用任何理由見灌夫, 窦嬰來了, 更不可能讓他去見。
窦嬰四處求告無門,也就明白了,田蚡早已做好準備,絕不會讓灌夫活着出來, 再給他添堵。
此時的窦嬰不是沒有想過再尋上劉徹,可仔細一想那可能嗎?
劉徹之前給他指了一條路, 他卻錯失良機, 如今求上劉徹,劉徹斷不可能直接出面幹預某些事,畢竟王娡也在盯着。誰不會覺得王娡由着劉徹不管田蚡的面子, 把一個敢在田蚡喜宴上鬧騰,出言不遜的人-灌夫給放了吧。
私下求情不行, 那就吵到明面上,窦嬰極力為灌夫開脫。田蚡不是以灌夫大不敬之罪, 出言不遜把灌夫下獄的嗎?
窦嬰指出灌夫是醉酒失言,并沒有真對田蚡不敬之意。
行, 田蚡也不傻, 事到如今既然都已經打定主意的不死不休了,一個出言不遜的罪名不能把灌夫置于死地, 灌夫也不是沒有別的罪名。
是的,田蚡開始控訴灌夫驕橫放縱, 犯了大逆不道的罪。
一看田蚡改了罪名,非置灌夫于死地不可。窦嬰思忖沒有別的辦法對付,便攻擊田蚡的短處。
到了這個地步,田蚡也斷不可能束手就擒,他幹的那些事,劉徹是有數的,他也攤開的說:“天下幸而太平無事,我才得以做皇上的心腹,素日喜聞歌舞樂曲、狗馬和田宅。我所喜歡的不過是歌伎藝人、巧匠這一些人,不像魏其侯和灌夫那樣,招集天下的豪傑壯士,不分白天黑夜地商量讨論,腹诽心謗深懷對朝廷的不滿,不是擡頭觀天象,就是低頭在地上畫,窺測于東、西兩宮之間,希望天下發生變故,好讓他們立功成事。我倒不明白魏其侯他們到底要做些什麽?”
争來争去,你說他的不是,他說你的不是,劉徹聽着問起一旁的大臣,“你們覺得他們誰說的對。”
外戚相争,誰要是摻和肯定誰倒黴,可是争到現在一句話不說明顯也是不可能的。
那就左右逢源吧,各打三十大板。
劉徹聽着他們說來說去,中心意思就一個,窦嬰論起灌夫的功績,灌夫的父親是為大漢而死的,當年七國之亂時,灌夫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也是立下戰功的勇士,如果只以出言不遜就要置之死地,怕是要寒了天下人的心。
Advertisement
然而田蚡上告灌夫的罪名是和大奸巨猾結交,欺壓平民百姓,積累家産數萬萬,橫行颍川,淩/辱侵犯皇族。倘若這些罪名是真的,灌夫死一百次都不夠。
中心思想,先查明灌夫犯下的過錯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處死理所當然。反之該把人放了。
行,總算不是一個個裝糊塗不吱聲,劉徹相對滿意。
消息傳到宮中,王娡卻是不依不饒的,直言她都還活着,看看一個個都欺負起她弟弟來了。
劉徹無論心裏怎麽不喜王娡要跟他争權一事,在灌夫一事上,他也得秉公辦理。
灌夫是不是犯了田蚡所說的那些罪關系重大,須得查個清楚。
一來而去,劉徹派去查探的人發現,好啊,田蚡所言不虛,反倒是窦嬰嘴裏的假話太多。
如此一來,禦史們肯定不能裝糊塗,當即上書彈劾窦嬰。
窦嬰犯下的是欺君之罪。為灌夫求情的窦嬰,果真不知灌夫犯下的過錯?
劉徹在得知之後,問起禦史們的意思,禦史認為窦嬰其罪,自當下獄。沒有人知道劉徹到底在想些什麽,結果是窦嬰被關入大牢。
自不必說,灌夫犯下樁樁件件的惡行,論罪當誅。劉徹哪怕沒有精力現在騰出手一個個去查查富豪鄉紳有沒有違法亂紀,既然查到一個灌夫目無王法,仗勢欺人,斷不可能放過。
至于窦嬰,他所犯的所謂欺君之罪,要他生或者要他死不過是劉徹一句話的事。
劉徹下诏将灌夫處死,卻沒有說該如何處置窦嬰,很明顯在糾結。
作為太後的王娡算是得了一個意外之喜,畢竟一開始她想給自家弟弟田蚡找回場子,大喜的宴會上,竟然有人敢落田蚡的面子,她要是不給弟弟撐腰,往後還會有人拿田蚡當回事,拿她這個太後當回事?
灌夫必須要死。王娡的目标明确。
可是窦嬰一再為灌夫求情,反而讓自己也被關進大牢,王娡想到窦家最能幹的人終将折在她的手裏,能不高興?
因此,劉徹沒有明明白白的下令,并不代表王娡就此坐以待斃,恰恰相反,王娡周而複始的在劉徹的面前提起窦嬰今天能為了救一個灌夫欺上瞞下,他的心中豈有劉徹這個皇帝和大漢的天下。
話說得相當的冠冕堂皇,不知道的得以為王娡是有多關心劉徹的威嚴以及大漢的天下呢。
劉徹是随便讓人忽悠的嗎?哪怕是親娘,她言外之意想讓劉徹迅速殺窦嬰的原因,劉徹十分清楚。清楚,劉徹并沒有打算如她所願。
偏在這個時候,窦嬰處又傳來了消息,漢景帝劉啓駕崩時留給窦嬰一份诏書,這份诏書的內容是“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什麽意思呢,意思是說,窦嬰要是遇上了什麽事,可以便宜行事。
此事傳出,滿朝皆嘩然,便宜行事之權,那不是相當于給了窦嬰無上的權利,他要是想對付誰,對誰不利,都可以幹。
劉挽雖然對漢史的大事件知道那麽一點,細節上所知甚少,因此,窦嬰手握景帝遺诏的消息傳出,一眼掃過身旁劉徹的神情時,劉挽知道,窦嬰必死無疑。
“去,将尚書存檔取來。”劉徹取過一旁由窦家子弟呈上來的所謂遺诏,上面的錦帛與字跡,及上面的玺印,劉徹瞧得分明,正因如此,劉徹更是心驚不矣。
自他登基至今多少年了,窦嬰從來沒有提到過此事,結果怎麽着?為了保全性命,窦嬰把所謂的遺诏拿出來了。
“朕親自去。”劉徹思來想去,決定親自走一趟,他要看看尚書局內是不是留有這樣一份遺诏。
按漢宮規矩,皇帝下達诏令是為一式兩份,一份給到人,一份留檔保存,以确定诏書的真實性。
劉挽知道劉徹為什麽突然決定走一趟,如果換成你是王娡,聽聞此消息你會怎麽辦?難道你會允許窦嬰握着這麽大的權利繼續活下去?
別的人或許沒有能力做些什麽,王娡是稱制的太後,她在宮中經營多年,劉徹饒是不願意自家的母親參與太多,終是因為種種原因,至今沒辦法完全斬斷王娡伸出朝廷的手。
因此,已然可以想像,王娡絕對會在第一時間出手。
窦嬰別看好似得了一根救命稻草,實際上極有可能小命休矣。
就是不知道消息傳入宮中,是王娡得到的快,或者劉徹。
劉挽完全沒有要跟上的意思,看着劉徹火急火燎的走了,她是不打算離開的,她得留下等着後續。
不想劉徹剛走不久,身邊伺候的人小聲道:“公主,夫人讓您回九華宮。”
挑挑眉,劉挽無聲詢問,那人不得不解釋道:“宮中生變,陛下着急,公主倘若繼續留下,不知會發生什麽事。外朝的事,變幻莫測,夫人也是生怕公主卷入其中。”
話是這樣說沒有錯,可是劉挽卷得進去嗎?她留下分明是想看看後續的事情發展,是不是如同她所預料的那樣。
如今的劉挽沒有資格卷進去。
“公主,夫人擔心您。”沒辦法,除了提醒這一點,宮人也沒辦法勸着劉挽跟她回去。
劉挽應着一聲,卻沒有要動的意思。
直到一個內侍小跑回來,是劉徹身邊的人,“華公公讓奴請公主先回九華宮。”
華刻的意思,不是劉徹,劉挽只問:“尚書局內沒有找到存檔?”
很是沒頭沒腦的一句話,內侍一臉的着急,華刻怕是也有叮囑,因而點了點頭。劉挽蹭的一下站起來,縱然有些事她料到了,真正确定內心受到的震撼并不輕。
劉挽不是沒有別的疑惑,卻也清楚的知道在她眼前的內侍無法為她解惑。大漢的局勢随着此事必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不知道劉徹會如何應對此事。
劉挽作為看客并沒有能力現在參與朝堂上的事,但正是因為作為旁觀人,劉挽看得尤其分明,能夠在朝堂之上争權利的人,哪一個都不簡單的。
王娡也好,田蚡也罷,都是擅長捉住機會的人。
窦嬰,都說他聰明,然而在灌夫一事上,窦嬰卻一再犯蠢。
遺诏,他以為可以救他性命的遺诏,他就沒有想過這份遺诏也可以成為他的奪命符嗎?
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窦嬰,一系列的事情下來,讓劉挽深刻體會到,劉徹講究平衡,倘若想要他一直偏袒着你,只有一個理由: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