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家神
第27章 家神
27-家神
“那亞歷山大怎麽辦他還在另一邊,要不要把他叫過來”
貝洛說:“不。那個人可能不是亞歷山大。”
尤裏緩緩睜大眼睛:“啊”
“你先去做蘑菇圈,做好之後我再解釋。”
尤裏很想趕緊聽原因,但看貝洛臉色嚴肅,他還是先抓起背包,按貝洛的吩咐去畫蘑菇圈。
這是尤裏第一次自己畫蘑菇圈,比想象中容易很多。
或許和他有點美術基礎有關,又或許和他身為精靈有關,他很輕松就能掌握那些字符的形态,每個筆畫都能寫得準确而順暢,甚至比貝洛寫得還好看些。
尤裏仔細檢查了每一處出入口,包括門窗和煙道,确認都畫了字符且字符正确後,喜滋滋地回書房去找貝洛。
貝洛坐在臺式電腦前,點開存儲監控畫面的軟件,正在按照時間檢索。
“蘑菇圈畫完了。要去檢查一下嗎”尤裏等待着表揚。
貝洛盯着屏幕:“不用檢查了。”
尤裏有種莫名的失望:“萬一我畫錯了呢”
貝洛點擊鼠标,停住播放的視頻,把辦公椅轉過來面對尤裏:“這點小事你肯定能做好,而且将來你會越來越熟悉這些,做得越來越好。”
尤裏抿嘴一笑。這還差不多。
Advertisement
貝洛完全看懂了尤裏的微妙小情緒。他搖搖頭,揉着眉心:“尤裏……你能有點大人的樣子嗎就算我們之間有那個契約,你也別真把我當你媽啊……”
“是你主動當媽的,我又沒逼你。”尤裏拉過凳子坐下,“快說說亞歷山大是怎麽回事,我太好奇了。”
“好吧,是這樣的……”貝洛繼續捏着眉頭,開始向他解釋。
剛見面,貝洛并沒有第一時間發現那個“人”不是亞歷山大。
就在他們握手的時候,貝洛隐約察覺到了一點不協調的地方:此人的手掌和手指極為粗糙。
從資料和亞歷山大本人的敘述中可以得知,他一直與生母住在城市,和父親只是偶爾見面,從前沒有怎麽在農場生活過,直到兩年前他才回到故鄉……也就是說,他并不是資深的獵人或農夫。
即使他也幹過一點農活,手上也不至于有那麽重的陳年老繭,還有許多細小傷痕。他的手實在粗糙得有點離譜……粗糙得幾乎有些刻意了。
當時貝洛只是疑惑,并沒有就此認定此人異常。
他與那個“人”繼續交談着,留心觀察此人身上的其他特征。
越是觀察,他就越覺得這不是亞歷山大。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此人的态度。
亞歷山大看起來熱情而振奮,情緒很穩定,一點也不像是身在如此可怕的災禍之中。
當然,這也不能作為他“非人”的證據,也許他就是膽子大呢。
接下來,當貝洛問起其他人在哪,亞歷山大說繼母參加了短途旅行,弟弟回學校去了……這就太誇張了,已經不符合常理了。
家裏發生的事非常可怕,不僅有財産損失,父親還不下落不明,至今都沒找到一點破案線索。在這樣的情況下,亞歷山大的繼母、失蹤者的妻子,怎麽可能突然去參加什麽短途旅行哪怕夫妻關系不好,裝也要裝得擔心一點吧。
弟弟回學校看起來沒這麽誇張,但仔細想想也不對勁。資料顯示他家有兩臺車,一臺就是父親狩獵時開過的,另一臺是弟弟的,弟弟帶女友回家用的就是它。現在兩輛車都停在不遠處。
父親是失蹤了,那弟弟呢難道回學校時有車卻不開
這些細節按說不難發現。如果是人類罪犯,應該能編造出更嚴密的謊言。
但精靈不擅長這些。它們能理解人類,能融入人類,思維方式又多多少少異于人類……于是很容易說出“看似合理其實又不對勁”的謊話。
更令人不安的是“亞歷山大”腳上那雙黑膠靴……
貝洛和尤裏半路遇到的老人也穿着這樣的膠靴。
本地牧民可能都有這樣的靴子,兩人穿着同樣的靴子倒也不奇怪……但問題在于,“亞歷山大”和貝洛互發過消息,今天他是專門留在家中迎客的,既然不外出勞作,又何必穿上膠靴呢這樣也太刻意了,就像是在故意扮演一個農場居民。
而且他進入室內後還一直穿着膠靴,坐下喝茶時也沒脫下來,這根本不正常。
聽到這,尤裏驚訝道:“那個老人還真不是人啊……難道她一路上都跟着我們”
“我不确定是不是她。就算是,她也沒有‘跟着’我們,而是超過了我們,搶在我們之前到達了這裏。精靈的速度肯定比我們快多了。”
“老人是白發,亞歷山大的頭發不白也不灰,他是黑發呀。”
“多半是幻象吧,”貝洛說,“精靈的能力各不相同。越是年長的精靈、在人間生活了很長時間的精靈,其僞裝能力就越強。它們有些能變形,還有些能操縱幻象,用幻象來僞裝人類。這種僞裝更狡猾,它們能變成特定的某個人,甚至能僞裝成物品,必須仔細觀察才能判斷出來。”
尤裏聽了有點羨慕,甚至有點想學這個,學了這個好像就不用理發也不用買衣服了……
貝洛的手指放在唇邊,思考片刻,接着說:“如果觀察得沒錯,這個精靈有着‘家神’類的行為。”
“家神”尤裏聽到了一個熟悉的名詞。
他小時候聽過很多關于家神的童話,梅拉老師講過,小孩子之間也喜歡互相講。
尤裏問:“家神不是假的嗎屬于童話故事,就像聖誕老人一樣。”
貝洛答道:“那個‘滿世界飛的聖誕老人’當然是假的,但‘過節日送禮物’和‘古歷法冬至節’都是真的。家神當然是民間童話,童話并不是憑空出現的,正是因為有某種精靈行為長期存在,民間才逐漸形成這種童話。”
“家神”是一類本地童話的總稱,每個童話細節不太一樣,總之都是圍繞着一種被稱為“家神”的生物。
童話中的家神一般是這樣的:
它們原本并不住在人類家中,而是住在荒野和森林裏,在這一階段,家神更像是林中妖怪,比如糖果屋裏的巫婆、深潭裏的水妖。如果人類在野外遇到它們,就可能遭遇危險。
人類遇到它們後,若想全身而退,就要想辦法讨好它們,取得信任。可以供奉它們愛吃的東西,也可以演奏樂器,吟誦詩歌,博取他們的歡心。
一旦妖怪決定信任某個人類,就會護送他離開森林回到家中。
把人類送回家後,妖怪就留在此處,成為守護這一家庭的“家神”。
很多地區都有這類傳說。比如芬蘭的家中小妖精。小妖精住在人類家中,個頭很小,能幫忙做家務,人類只要定期給他們一些蜂蜜和面包就可以。只要你尊重它們,它們就會處處幫助你;如果你惹惱了它們,它們就會一直禍害你的房子來報複你。
而本地傳說和北歐妖精不太一樣。本地的家神個頭很大,大多數情況下被描述為狼或熊的大小,也有比野獸還大的說法。
它們不會像北歐妖精那樣偷偷做家務,它們擔任的是守衛工作,比如幫人趕走猛獸,吓跑偷吃谷物的鳥,擊退小偷惡人等等。
而且,即使它們喜歡某個人類,也不會居住在人類的房子裏,因為人類的房子對它們來說太憋屈狹窄。
它們會住在喜歡的家庭附近。如果這家人非常希望家神進入房屋,那麽就打開門與窗,說出願望,家神也可能應邀進來小坐片刻。
一旦有了家神,人類就必須尊敬它、供奉它。
如果對家神不敬,輕一點的後果是被惡作劇,遇到各種小意外,接受家神的懲罰和折磨;重一點的後果是家神對人類展開報複,造成傷亡,甚至可能危害到子孫後代。
本地傳說裏,有個“壞家神”的故事相當有名。作者已不可考,應該是民間逐漸形成的,專門吓小孩用的那種故事。
包括貝洛和尤裏在內,幾乎每個本地人小時候都聽過。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
森林旁住着一家人,夫妻倆生了個美麗的小姑娘。小姑娘十二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父親新娶的妻子又生了個小弟弟,家裏多了一個人,糧食不夠吃,繼母就想害死這個姑娘。
繼母命令姑娘到森林裏去采一種金色野菜,那種野菜非常美味,吃一點點就能飽一整天。想采金色野菜可不容易,它生長在巨大的樹洞旁邊,樹洞裏住着妖怪,妖怪平時最喜歡吃漂亮姑娘和幼小孩童。
小姑娘孤身走入森林,找到了大樹洞。她并沒有馬上去采野菜,而是先唱起了歌。
妖怪聽見優美的歌聲,非常喜歡,于是它沒有傷害小姑娘,還同意小姑娘采走野菜。
就這樣,他們成了好朋友,妖怪跟着姑娘一起回了家。
回到家後,妖怪一口吞掉了繼母,它吃得飽飽的,非常滿意。
妖怪告訴姑娘:你支付了歌聲作為酬勞,所以我允許你采摘我的金野菜;你支付了肉作為酬勞,所以我要做你的家神。但是你要記住,将來每一次你需要我的幫助,事後都要為我提供酬勞。
姑娘同意了,從此,妖怪成為了家神。
到了新年,家裏的金野菜吃完了,姑娘又進入森林去采。
回來的路上,姑娘遇到了狼群。家神出現了,幫姑娘打敗了狼群。
按照約定,姑娘需要酬謝家神。于是姑娘把家裏的羊送給了它。
又過了一年,姑娘又要去采野菜。這次狼群不敢靠近姑娘,可姑娘竟不小心掉進了沼澤裏。
家神又趕來救了姑娘,姑娘把家裏的狗獻給了它。
再一年,姑娘又去采野菜。這次她沒有遇到狼群,也沒有掉進沼澤,可是回來的路上天氣變壞,下起了暴風雪。
姑娘被困在了雪裏,眼看就要凍死。家神又一次趕來救了她。
這一次,家裏沒有羊了,也沒有狗了,姑娘沒辦法,就把小弟弟送給了家神。
就這樣一年年過去,姑娘慢慢長大,出落得越來越漂亮。
她嫁給了村裏最英俊的男子,丈夫帶來了很多錢,姑娘吃上了各種好吃的食物,再也不用采野菜了。
婚後,姑娘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家裏多了一個人,錢漸漸不夠用了,于是丈夫決定出遠門去做生意。
丈夫離開的三天後,夜裏突然刮起大風。姑娘打開門,是家神來到了她的門前。
家神告訴她:你的丈夫在森林裏差點被熊殺死,是我及時趕到救了他,現在我要索取報酬了。
家神已經問過了那個丈夫:我是應該吃掉家中的妻子還是吃掉家中的女兒
丈夫無法做出選擇。于是。家神回來詢問姑娘。
姑娘哭着思考了一夜。在黎明時分,她告訴家神:你先去吃掉我的丈夫,當做救他的酬勞;然後我求助你最後一件事,你幫我最後一個忙:從此後你不再做我的家神,遠遠離開我的家,再也不要回來——作為這件事的酬勞,你可以吃掉我。
家神同意了。
它吃掉了丈夫和姑娘,不再做家神,永遠離開了他們家。
姑娘的女兒活了下來。女兒從來不知道森林裏有金野菜,所以也從來沒有去過大樹洞。她度過了平凡的一生。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個故事充滿了各種問題。比如,姑娘的爸爸上哪去了,金色植物到底是什麽,這姑娘怎麽如此倒黴,怎麽一出門就遇到狼群沼澤暴風雪……其實也不用深究這些,它就是個民間童話而已,并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各國都有類似的童話。與其他童話不同的是,本地的家神非常強調“交換”這一特性。
姑娘做什麽都要付出代價。妖怪每次伸出援手都索取酬勞。
總之就是沒有白做的事情,一定得換點什麽。
貝洛表示,有一類精靈的習性就是如此。
它們一般是純粹的精靈,不是換生靈。它們的共同點是來到人類位面時間比較久,出沒的地方比較固定且偏僻,它們定期能接觸到人,但見過的人又不太多。
它們并不理解人類,卻又很喜歡模仿人類的行為。
在人類的各種行為中,有哪些是既常見,又特殊的呢
正是“交換”。
無論是以物易物,還是用貨幣購物,都是其他動物身上幾乎沒有或很少出現的行為。
除此之外,人類當然還有更多獨特的行為,但那些都太複雜了,“交換”是最淺顯的,最容易被觀察到的。
精靈觀察到這一點,就也嘗試着進行交換。它們的“交換”并沒有童話裏那麽嚴格,并不是每做一件事就要提供一次報酬,但總體的邏輯是差不多的。
這種精靈行為曾經被人類觀察到,人們代代口述流傳,就形成了所謂的“家神童話”。
拿亞歷山大家的情況來說,他家的“家神”顯然也在搞交換,但它沒能拿到自認為應得到的報酬。
于是,它很可能走向了“家神行為”的另一面——它開始折磨和懲罰這家人。
--------------------
那個姑娘采野菜的童話是我編的,并不是固有的歐洲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