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聽說有專家

聽說有專家

現在橋還沒修好,要去公社只能先走水路。

何東勝沒猶豫, 直接問看魚的老成根借了烏篷船, 長竹篙一點, 小船飛快地往前蹿。

餘秋蹲在船頭給大寶做生理鹽水灌腸, 這瓶鹽水還是她從丁醫生醫藥箱裏頭順過來的。

現在赤腳醫生習慣肌肉注射, 基本上沒有打吊瓶的習慣, 大隊給她的醫藥箱裏頭自然就不配備生理鹽水。

為了提高降溫效果, 餘秋特地将生理鹽水瓶子浸在井水當中, 手工制作冷鹽水。

她讓大寶奶奶将孩子側躺在木板上,又喊孩子父親幫忙打手電筒, 好暴露孩子的臀部。

四歲的娃娃已經曉得害羞,伸手扯着褲子不讓大人脫。

餘秋只好安慰他:“大寶聽話, 姐姐要給大寶打藥, 打完藥以後,我們大寶好了, 就能跟小寶還有妹妹一塊兒玩了。

小家夥這才松手。

餘秋手上沒有灌.腸器,連注射器也只有一只。她抽了玻璃瓶裏頭的生理鹽水,緩緩推入孩子的肛.門。

一邊推藥,産科醫生一邊忍不住在心中嘆氣。

她現在真覺得護士不容易, 要是在醫院裏頭,這件事她只要下個醫囑就好, 自然會有護士執行。可是現在, 自己卻不得不身兼醫生、護士以及護工三個職責。

20毫升的生理鹽水推進去之後, 餘秋捏緊了孩子的臀.瓣, 藥物起效總歸需要時間的。

大寶嘴裏頭嚷嚷着要拉粑粑,身體不由自主地扭來扭去。他奶奶伸手想摁住他都不行。

好不容易熬過了三分鐘,餘秋趕緊放行。

Advertisement

于是四歲的男娃被他爸爸抱在懷裏,直接蹲在船頭對着河水拉粑粑。

餘秋聽着那撲通撲通的聲響,覺得自己已經完全沒有節操可言。就希望河裏頭的魚不要跳出來咬了大寶屁股吧。

對面傳來嘩嘩的水聲,有人擡高了手上的馬燈,扯着嗓子喊:“成根大哥不?這晚上的去哪兒啊?”

何東勝也放開嗓門回應:“隊裏頭娃娃生病咯,送他去衛生院。”

“哎喲,這真是巧了。”那撐船的人一拍大腿,“趕緊的,今兒有省城巡回醫療組的專家下鄉醫療,裏頭就有兒科的專家文教授。”

衆人大喜過望。

餘秋懸着的一顆心也落回了胸腔中。專科專治,她畢竟不是兒科大夫,既往也從來沒有單獨診治過乙腦患者。

何東勝大聲跟對面船上的人道謝,竹篙點得更快了,烏篷船一路朝公社碼頭奔去。

月色溫柔,夜風輕輕吹拂着河面,送來野荷花跟水草的清香。那香氣夾雜在行船激蕩起的水霧中,與月色暈成一團,都顯出了歡喜的味道。

河水嘩嘩作響,姿态輕快地送着船往前走。稻田裏頭的青蛙與蟋蟀像是不甘示弱,與蟬鳴交織在一處,幫船上的人搖旗吶喊。

兩岸黑黝黝的山招搖着矗立的樹木,像是在揮手打招呼,歡喜地送着他們走。等前頭顯出昏黃的光點時,何東勝竹篙一收,小船靠在碼頭邊上。

餘秋立刻扶着大寶的奶奶下船,跟着人往衛生院去。

何東勝也不怕人搖走了烏篷船,只簡單系上纜繩,快走幾步追上。

紅星公社是通了電的,衛生院跟初中面對面,是整條街上最氣派的地方,足足有三層樓,比革委會政府看着光鮮多了。

餘秋跑進去要挂兒科急診專家號。

窗戶後的收費員滿臉茫然:“我們這兒沒有專家號啊。”

“文教授的號呢?我們有個孩子懷疑是大腦炎,情況比較重,想請文教授幫忙看看。”

收費員立刻站起身,探頭看被大人抱在懷裏頭的大寶,連連跺腳:“哎呀,你們晚了一步。白子鄉公社說有個孩子不太好,打電話過來請文教授過去了。”

衆人面面相觑。

餘秋焦急地追問:“那有沒有其他醫生在?兒科醫生。”

收費員趕緊開了張單子,讓人抱着孩子去診療室。

結果公社衛生院太小,根本就沒有單獨的兒科診室,而是混在內科裏頭的。

值班的內科醫生今年剛從衛校畢業,餘秋他們進去的時候,他正滿臉嚴肅地看着他的醫學書。

聽說是個大腦炎的孩子,值班醫生也傻了眼。他當着病人家屬的面拼命翻書,想找出應對措施。

餘秋看他滿臉稚氣的樣子,也不忍心說什麽,只得捏着鼻子現場指導:“老師,您看是不是要給孩子急查血尿糞常規、降溫以及抽個腦脊液送檢?”

值班醫生倒是不拿架子,反而連聲附和:“對對對,我看看藥房有沒有安乃近。”

說着,他大聲朝外頭喊,招呼護士抽血拿藥。

“先上個冰枕成不?”餘秋試探着問,“給孩子用撲息熱痛可好?”

安乃近副作用極大,有可能會導致再生性障礙性貧血,九十年代就基本從兒科用藥中消失了。餘秋實在不想給大寶用安乃近。況且她聽兒科主任說過,乙腦患兒的高熱,使用安乃近降溫效果并不好。

值班大夫誤會了餘秋的意思,以為她是在為患兒家庭省錢。畢竟撲息熱痛一片一分三,安乃近一片可要兩分五呢。

他丁點兒上級醫生的架子都沒有,直接痛快地答應了餘秋的要求,喊護士幫忙拿撲息熱痛片過來。不過衛生院沒有冰枕,他甚至不知道冰枕是什麽。

餘秋無奈:“不是怕孩子燒壞腦袋嘛,所以要給他腦子這塊降溫。”

不想值班醫生居然高興地誇獎餘秋:“你這個想法很好,确實可以弄。光在額頭上蓋毛巾,那速度太慢了,而且還得一直換。”

他倒是支持餘秋自制冰帽跟冰枕,可惜現在醫院挂水用的也是玻璃瓶,根本沒有塑料營養袋給餘秋發揮。

“尿袋有不?”

何東勝正幫着餘秋碾撲息熱痛片,餘秋要在冷生理鹽水中加入撲息熱痛藥粉,然後再幫大寶保留灌腸。

他擡起頭來看值班醫生,“剛才我進來的時候看到有人挂着尿袋。”

“有有有。”

值班醫生二話不說就拿來了尿袋,直接塞給餘秋。對于她要的酒精也半點兒沒吝啬。

衛生院雖然通電,但同樣沒有電冰箱,更不會有什麽冰室。好在旁邊供銷社每天都請人從縣城帶三分錢一根的冰棍過來,可能還剩下幾只。

大寶父親趕緊去敲供銷社的門。

沒過幾分鐘,郝紅梅就拿毛巾裹着冰棍放在臉盆裏頭,捧着跑到衛生院來了。

供銷社沒給職工安排專門宿舍,她在庫房角落裏頭支了張行軍床就當成宿舍用,還順帶着能延遲營業時間,方便社員買東西。

聽說餘秋在給小孩看病,她立刻貢獻出今天沒賣完的三根冰棍。

餘秋趕緊将自制冰枕放進冰棍盆裏頭,然後擱在檢查床頭,一邊制作冰枕,一邊趁機給大寶頭部降溫。

何東勝碾好了撲息熱痛片藥粉被她加入生理鹽水中混合均勻,再度給大寶灌腸。

完成這一切之後,她又下意識地催促值班醫生:“老師,你是不是要抽個腦脊液送化驗,還有上報傳染病啊?”

乙腦好像是乙類傳染病,一旦被發現,城市要求六小時內上報,農村也不得超過十二小時。

值班醫生明顯有些茫然,嘴裏頭應着“噢噢”,手上卻不知道該如何動。

反而是搭班的護士經驗似乎要比他豐富很多,直接給餘秋拿來了穿刺針。

餘秋嘆了口氣,認命地擡起頭看護士:“這兒能做腦脊液測定不?”

這下護士也跟着茫然:“啥測定?”

餘秋頭痛,思索再三,還是決定給大寶做個脊髓穿刺。

最起碼的,她可以通過肉眼觀察腦脊液形狀來判斷腦膜炎的類型。如果有細菌感染的話,還得盡早加用足量抗生素。

大寶倒是很勇敢,明明病得有氣無力,居然還跟個小大人似的鼓勵餘秋:“大夫,沒事的,我不怕痛。”

餘秋笑着讓他像蝦子一樣拱起身子,幫他消毒了背後的穿刺部位:“嗯,我們大寶最厲害最勇敢了。姐姐就紮一針,紮完針,姐姐就知道要給我們大寶用什麽藥了。”

她小心翼翼進針,清亮的腦脊液流淌出來。

餘秋用試管接好,觀察腦脊液的性狀。她輕輕地籲了口氣,還好,腦脊液透明清亮,符合乙腦的特點。

餘秋剛拔出穿刺針,診室就沖進來個懷抱孩子的年輕婦女,帶着哭腔喊救命:“大夫,你給俺瞅瞅娃娃吧,抽起來了。”

她話音沒落,抱在她懷裏的約莫八.九歲的孩子就不住地抽搐起來,身體立刻僵硬得跟鋼板一樣。

餘秋趕緊放下穿刺針,催促不知所措的值班醫生:“水合氯醛8ml灌腸,20%的甘露醇100ml快速靜滴。”

護士反應比醫生更快,立刻從藥櫃裏頭拿出了甘露醇,開始給孩子打吊瓶。

餘秋也不敢指望吓傻了的值班醫生,趕緊自己拿了針筒給那孩子灌腸。

剛上臨床不知所措一點兒也不稀奇。

他們科的一位主任就說自己才從醫學院畢業被分配到附屬醫院的産房,頭一年夜裏單獨值班的時候,全靠搭班的老護士教她怎麽做。

8ml的水合氯醛推進去之後,患兒漸漸停止了抽搐。

餘秋長長地籲出口氣,因為蹲着的時間太長,她站起身時眼前發黑,還是幫忙抓着孩子腿腳好讓他別亂動的何東勝扶了她一下,她才沒摔倒。

“降溫,再做個冰枕給他用。”餘秋喘着粗氣,掙紮着站好。

剛才她也吓得夠嗆,孩子總是比大人更脆弱。她真怕這孩子抽着抽着就沒了。

“注意觀察這孩子的呼吸情況,萬一呼吸衰竭,加用納洛酮。要是持續高熱昏睡,有安宮牛黃丸嗎?十歲的話就一次一顆藥,鼻飼。”

護士趕緊應聲:“有的,藥房剛進了安宮牛黃丸。”

“除此以外呢,還有哪些要做的事情?”

餘秋下意識地作答:“有丙種球蛋白的話盡快挂上,早期足量應用效果不錯。注意持續監測電解質,尤其小心低鈉血症,及時補充。要是後面頻繁抽搐的話,可以肌注魯米那跟水合氯醛灌腸交替使用。保持清涼流質飲食,比方說西瓜水綠豆湯藕粉之類的,還有病房防蚊,避免疾病傳播。室溫保持在二十六到二十八度,電風扇效果不好的話,就對着井水吹。護理一定要跟上,昏迷的孩子給鼻子飼。”

她擡起頭,準備再給這孩子也做個脊髓穿刺的時候,突然間意識到值班醫生跟護士都站在自己前面。

那剛才在後面提問的是誰?

餘秋下意識地回過頭。

門口站着位身形幹瘦的老人,正對她微微地笑:“姑娘,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

餘秋差點兒脫口而出,江州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本博。

※※※※※※※※※※※※※※※※※※※※

貼一段百科來的:新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是在千瘡百孔、百廢待興中開始的。經過全國人民16年的艱苦奮鬥,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群衆的健康狀況也有了顯著改善。

建國後,霍亂很快在我國絕跡。

1955年,人間鼠疫就基本得到了控制。

1959年,性病在全國範圍內基本被消滅。

60年代初天花已告滅絕,比天花在世界範圍滅絕早了十餘年;結核病的死亡率從建國初期250/10萬下降到40/10萬;脊髓灰質炎、麻疹、乙腦、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等傳染病的發病率明顯下降。

1965年,接生員的隊伍已經增長到685740人,産婦的産褥熱和新生兒破傷風顯著減少。但城鄉醫療狀況差距極大。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提出要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六二六”指示後,衛生部在送給□□和中央的報告中,深刻檢查了在這方面工作上的失誤。“由于衛生部領導上長期把人力、物力、財力主要用在城市,以致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迄今未能很好地解決。據1964年的統計:在衛生技術人員分布上,高級衛生技術人員69%在城市,31%在農村,其中縣以下僅占10%。……農村中西醫不僅按人口平均的比例大大低于城市,而且多數人的技術水平很低。在經費使用上,全國衛生事業費9億3千餘萬元中,用于公費醫療的2億8千餘萬元,占30%,用于農村的2億5千餘萬元,占27%,其中用于縣以下的僅占16%。這就是說,用于830萬享受公費醫療的人員的經費,比用于5億農民的還多。”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