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九章
第九章
了了無法理解了致生的悲憤從何而來,就如了致生也不能對她的痛苦感同身受一樣。
經文奧義晦深,了了看不懂,更無法理解其中的深意。
抄寫經書,便真的成了搬運文字。寫完上一個,才能去辨認下一個。如遇上生僻字,她的腦袋就得轉得更勤快了。可即便細分了結構,記住了筆畫,一個字拆解下來,再重新拼湊,仍是寫得歪歪扭扭,生硬奇怪。
她難得有些不好意思,一卷經文寫了又塗,塗了又改,最後斑駁得像是一紙草稿,直接被她揉爛了丢進了垃圾桶。
了致生看不得她這麽浪費紙張,便指點道:“你寫字得先認識這個字,你知道它是什麽意思,自然就寫得順手了。這不就跟你們學古詩一樣嘛?只有先理解這首詩在表達什麽,背誦默寫時才事半功倍。”
了了雖然覺得了致生說得很有道理,可她對學習佛經一點熱情都沒有,自然不願意花時間去翻字典查資料。
她慢吞吞的,一字一抄,寫了整整兩天,才堪堪滿意。
佛經共有三卷,了了抄完第一卷便打算先送去給裴河宴驗驗貨,以防過不了關,她後面兩卷就白寫了。
不料,了了到167號洞窟找人時,卻撲了個空。
她站在門口,和了致生大眼瞪小眼了片刻後,老了斜叼着一支小木棍,眯着眼問她:“你來幹嘛?飯點早過了啊。”
了了的目光又往洞窟裏找了一圈,這一回,上下左右,找得分外仔細:“我來找小師父,不找你。”
了致生沉默地看了了了數秒,那眼神,從大為不解到努力釋然,又從悲憤失望到徹底想開,短短片刻,複雜程度堪比一部情感大片。
他呸地一聲吐出小木棍,眼也沒擡,随手指了個方向:“他在135。”
和編號167一樣,135也是待修複的洞窟編號。
Advertisement
了了下意識擡頭,看向被木架圍住的佛像——幾天前,小師父還因為調配不出佛像的面部顏料而愁眉不展。
如今,半面殘損的佛像不知何時已經修複好了。
原先從雕塑眼部下方裂開的縫隙,經石料填補後,佛像面部完整,除時光沉澱的歲月感以外,再無其餘痕跡。
就在了了仰望佛像的同時,她恍惚間覺得,佛像似也在凝視着她。
它眉眼低垂,指拈星盤,似靜候了千年,與她遙遙一見。
幾天前,小師父尚在修複佛像時,她也坐在木架上。可即使當時就盤坐在佛像的鼻息下,她也沒有這種感覺。
她摸了摸有些發涼的後頸,心想:難不成……這就叫,栩栩如生?
——
與167相隔不遠的135號洞窟內,裴河宴正在塑泥胎。
135號洞窟裏供奉的是一尊高三米的四面毗盧觀音。四面觀音,顧名思義,一身四面,各持法器。
而這個洞窟內的四面毗盧觀音尤其精美,它頂設蓮幡,後置法/輪,無論是雕繪的法衣還是配飾皆以重工鑲嵌黃金掐絲琺琅,十分奢華肅美。
它出自古南啻時期佛教最鼎盛時,由當時的女皇啻蠻親塑供養。
可惜,佛像也因造價奢侈,遭遇損毀最多。
135號洞窟挖掘時,佛像就因蓮幡自重過重,早已墜落毀壞。佛身也因其鑲嵌的黃金珠寶,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甚至殃及整個洞窟,都曾遭遇火燒搶掠。
原本這種程度的損壞,早已沒了修複的意義。
可因其與古南啻的歷史和宗教文化息息相關,即使無法對佛像做修複,也需還原135號洞窟的原本面貌,複刻出古南啻的圖像史書,留存于世。
于是,135號洞窟的修複整理工作便交給了精研古南啻宗教文化的過雲大師和他的弟子裴河宴。
裴河宴想要還原古南啻的這尊四面觀音像,光前期工作就十分繁瑣。
他需翻閱大量典籍和書繪,了解古南啻時期佛教弟子雕塑毗盧觀音的審美風格與塑造習慣,但因古南啻國期太短,歷史記錄有限,可供查閱的資料非常稀少。
所以,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重新複刻四面毗盧觀音像僅存的那一面佛像。
——
了了到時,洞窟裏除裴河宴以外,還有一位研究院的記錄員在整理編案。
見兩人在忙,了了識趣地沒進去打擾。她抱着帆布包,蹲在洞窟門口唯一的一片陰影中乘涼。
沙漠的陽光總是十分毒辣,澆在皮膚上,似傾倒了火焰一般,灼得人隐隐作痛。
洞窟內,背對着門口的裴河宴,已将手中的泥胎捏出了幾分形狀。
記錄員抄編完日志後,拿起桌上那一沓新鮮的草圖翻了翻。
古南啻的洞窟修複大部分不是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的工作,是以,修複工作的任何步驟都需記錄在案,以供後期交接。
于是,即使是裴河宴臨摹的草圖,也被修訂成了一冊繪本,作為附件。
草圖前期完整繪刻了四面毗盧觀音像的唯一神态,除此之外,便是細分的臉型和五官。而所有的五官,風格各異,從最早編注着來源,到後期融彙風格重塑神像的開臉,反複畫了不下千次,整沓草圖密密麻麻,全是細節。
“裴老師。”記錄員感慨道:“您這畫了得有t多少版啊?”
“沒數過。”裴河宴抽空回答完這句,用鏟面鏟出佛像的眼窩,輕輕壓平。
這次塑泥胎僅算練習,他連佛身的骨架都沒搭設,僅僅只做了佛像的開臉。但雕像,尤其是佛像,最重要的就是開臉。
這個步驟,也最費時耗神。
需捕捉觀音神态,從觀音像的眼眸形狀、眼神形态、五官開合角度以及觀音像的神态氣度來把握。對雕像師而言,這既是一種本能,也是一項基本功。
他将多餘的泥鏟出備用,又用鏟刀刻畫出佛像的鼻和唇。
不知是否是參閱過數百上千次,早已将佛像爛熟于心,還是他本來就是這個幹脆利落的風格。只見他幾刀下去,泥胎的臉部輪廓立刻變得鮮明立體,而他也沒有任何廢刀,更不存在落刀後下手太重反悔重修的時候。
記錄員不明覺厲,靜靜欣賞了片刻。待佛像依稀有了神采後,才恍然回過神,将草圖繪本放回桌上:“裴老師,您方便的時候幫我簽個字。”
他邊收拾東西邊往洞窟外看了一眼。這不經意的一瞥,差點吓了他一跳。
視野內,一只鞋跟有些磨損的涼鞋正翻躺在地面上,而這只紅色涼鞋的旁邊,橫躺着一只腳,風拂動時,将遮蓋到小腿的裙擺撩得上下擺動,露出了腿面上青青紫紫的磕碰。
這場景,怎麽看怎麽有些詭異。
他壓了又壓,成功地用十分冷靜的聲音問了出來:“這是什麽東西啊?”
他略微有些扭曲的聲音終于令裴河宴看了過來,他巡着對方的視線看去,忍不住挑了挑眉。
這小孩怎麽坐在外面?
……好像還不是坐着,似乎是躺下了?
裴河宴沉默數秒後,放下木鏟,對記錄員說了句稍等。
随後起身,走到洞窟外。
——
太陽西落,光照角度一點一點,傾斜了大半。
洞窟外是一大片清涼的蔭地,臨近黃昏,微風徐徐,難得涼爽。
了了就是在這難得的涼爽中……睡着的。
天光有些刺眼,她睡意朦胧時還不忘拿帆布包遮擋光線。
等再無幹擾後,她聽着洞窟內的輕輕絮語,很快便墜入了夢鄉。
這一覺,她睡得又深又沉,像是連人帶意識被一起拽入了深淵中,那裏安靜,漆黑,只有風聲徐徐響起,如催眠一般,将她帶入了更深的夢境之中。
正好眠時,有人在她耳邊,叫着她的名字。
和無數個睡不醒的清晨一樣,她皺着眉,嘟嘟囔囔地翻了個身,試圖躲避這擾人清夢的噪音。
不料,這一翻身,真如墜深淵一般,有短暫卻十分清晰的失重感。
她懵然睜開眼。
眼前塵土飛揚間,小和尚蹲在土坡上,一臉的啞然驚訝。
了了眨了眨眼,一時分不清她是在做夢還是已經醒了。
直到……裴河宴身後又探出了一個腦袋。
尤其這個腦袋還叽叽喳喳的,煩人得很。
“這……沒摔壞吧?怎、怎麽撈起來啊?”
“哎呦,這木梯搬哪去了?”
“裴老師,您別幹看着啊,快救人啊。”
相比之下,格外淡定的小和尚,動也沒動。他像是發現了一件極為有趣的事,滿眼盎然。
在他眼裏,了了蜷在沙坑裏,像一根紮入土裏的胡蘿蔔。
這根“胡蘿蔔”顯然也發現了自己此刻的處境,默默地将挂在手上的帆布包擋住腦袋,試圖減少存在感。
裴河宴忍俊不禁,微勾了勾唇角。
一旁,熱心的記錄員已經搬來了木梯,架在了沙堆旁。
裴河宴見狀,伸出手,遞給了了:“先上來吧。”
後者充耳不聞,繼續裝死。
裴河宴咽下笑意,微微正色:“你躺在我泥塑用的沙土上了。”
一秒、兩秒、三秒後,聽懂了的了了一骨碌翻身爬了起來:“阿彌陀佛!菩薩恕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