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建學堂

建學堂

“對了, 你銀錢夠嗎,不夠我可以借你一些,等你将來賺錢了還我便是。”寧啓接着道。

其實寧啓想直接送他銀錢, 但知道李複言不會收,便說借他。

李複言沒想到寧啓非但不怪他,還擔心他銀錢不夠:“多謝東家, 這段時間夫郎給的薪資和獎金不少,我這邊夠用, 等我考上了秀才, 也可以接些其他的活計賺些銀錢, 東家不用擔心。”

寧啓:“院試時間公布了嗎?打算什麽時候動身?”

李複言:“還未公布, 但每年基本都在四月份, 我們離縣裏也就兩日路程,我先在家學習一段時日,三月底動身。”

寧啓:“行,那你安心去考試便是, 你奶奶這邊不用擔心,你去考試的那段時間我會讓家裏人幫忙照看一下的。”

李複言很感動, 給寧啓行了一個大禮:“多謝東家。”

寧啓:“李書生不用客氣, 安心讀書,祝你院試考中,一切順利。剛好, 我今天回去便跟弟弟妹妹、鐵根說一聲, 讓他們明日不用過來讀書了。”今日是酒廠開工的第一天,照例是沒有讓弟弟妹妹們過來的。

晚上回到家, 寧啓先去和鐵根講明緣由,讓他以後不用去酒廠學習畫畫了, 鐵根雖不是很懂寧啓說的那些原因,但卻表示可以自己畫畫,不用學習。寧啓想到鐵根送自己的畫,覺得他現在确實不用別人教了,只要自己慢慢畫形成風格就成功了。

接着,寧啓便到爹娘家裏找弟弟妹妹。家裏人也是剛吃過晚飯,王桂花在收拾廚房,寧柱子趁着天色還早,在院子裏編竹筐,大強在幫忙劈竹子,春哥兒在陪着小花玩游戲。

“啓哥兒,來了,吃過了沒?大強,去搬個凳子過來。”寧柱子看到寧啓,便開口問道。

寧強喊了一聲大哥,便起身去搬凳子。春哥兒和小花也遠遠打聲招呼,便繼續玩游戲了。

“吃過了,爹,怎麽又在編竹筐?”寧啓問道。

寧柱子手中的活計不停:“家裏有幾個竹筐壞了,就趁現在編幾個,等編好了給你們也送幾個,你們曬東西用着剛好。”

寧啓:“謝謝爹,我今天來是找弟弟妹妹們的。李書生準備繼續考科舉了,不能教弟弟妹妹們,過來跟他們說一聲。”

Advertisement

寧柱子嘆息:“李書生這兩年也是被耽擱了,繼續讀書也好。那我送你弟弟妹妹到鎮上讀書?”

寧啓:“爹,不用操心,先讓他們休息一段時間,我準備找村長把學堂修起來。”

寧柱子:“行。”

寧強搬了凳子過來,寧啓坐下,把春哥兒和小花也叫過來,跟他們說明了情況,并詢問他們的意思。

寧強略一思索便開口:“大哥,我不指望做個很有文化的人,現在字已經基本上都認識了,不繼續學習也沒關系,我喜歡在酒廠幹活。”

“好,那大哥也不強求,你在酒廠也做的很好,好好幹,不愁以後。”

寧啓接着跟春哥兒和小花說道:“你們兩個等我和裏正商量在我們村裏也建個學堂,以後便繼續去讀書吧。”春哥兒和小花年紀還小,現在家裏有錢,也不需要他們想其他人家那樣早早出去幹活,可以安心讀書。

李書生走了之後,寧啓便想着在村裏建學堂了,鎮上和隔壁張家村的學堂都太遠了,一來二去很不方便,否則當時也不用李書生教弟弟妹妹們。

其實石溪村以前也是有學堂的,只是十多年前村裏那位老秀才去世之後,村裏一直沒有出其他的讀書人,村裏的學堂才漸漸荒廢了,寧啓現在想和裏正商量繼續把學堂建起來,到鎮上去請一個夫子。

寧春盯着寧啓,眼裏都是不舍:“李夫子之前都沒和我們說要考科舉,他以後是不是不會回來了?”

寧啓沒想到最不舍的是寧春,把他拉到自己身邊坐着,拍了拍他的肩頭安慰:“李夫子是有才能的,要是考上秀才,應該會到官學去讀書,以後繼續考舉人、貢生、進士,考上就要去做官。”

寧春聲音略微低落:“我知道了。那大哥,我不想去讀書了,李夫子走了之後,我想做我們酒廠的賬房,比起讀書,我喜歡記賬。”說道自己喜歡的東西,寧春又恢複了精神。

寧啓想起,似乎李複言說過,春哥兒對算術很有天賦。只是春哥兒今天畢竟才十三歲,在他眼裏還太小了,正式無憂無慮的年紀,不應該想承擔這麽大的責任:“春哥兒,你還小,你要是感興趣,再過兩年怎麽樣?”

“大哥,我算術學的很好,李夫子也說過,我很有天賦,我想試試。”寧春回道。

寧啓看他目光堅定,表明已經下定了決心:“那好,你試試,要是覺得不想做了,你就告訴我,繼續去讀書,好嗎?”

“好,大哥。”寧春說完,寧啓便感受到他慢慢靠在自己肩頭,便摟緊了他。

寧小花才七歲,對他們談的那些東西都不感興趣,蹲在寧啓面前仰頭問他:“大哥,科舉是什麽?”

寧啓摸摸他的頭:“就是要參加政府舉辦的考試,考過了就能做官了。”

寧小花眼神澄澈:“那李夫子以後會是大官嗎?”說着,張開雙頭比劃。

寧啓被他逗笑:“對啊,你最近就在家玩,等村裏學堂蓋起來了,再去讀書。”

寧小花也撲到寧啓懷裏撒嬌:“好,大哥。”

自春哥兒說要接手賬房之後,李複言便直接教春哥兒做賬,寧啓沒想到春哥兒做的有聲有色,完全不用自己擔心。看他做的開心,寧啓便也随着他去了,只是看着他做賬,寧啓時常有種壓榨童工的感覺。

寧啓去找了裏正,商量着給村裏建學堂的事,答應自己可以捐一半的銀錢,剩下的由村裏出。寧啓也是為自己家人考慮,雖說自己不一定有孩子,但大強成親後肯定會有孩子,以後讀書也方便。

裏正聽到寧啓願意捐錢蓋學堂也很高興,這樣村裏的孩子讀書方便,只要建了學堂之後,村裏能出一個舉人,那都是值得的。裏正以前也想過給村裏建學堂,但奈何村裏的銀錢并不夠,村裏有錢人家會把孩子送到了鎮上,沒錢的人家也不會讓孩子讀書。

現在因為寧啓的酒廠,村裏人的生活好了不少,相信還是有些是希望自家的孩子讀書的。

裏正自己也拿出了一些銀子,用于學堂的修建,還在村裏游說,如果想要孩子讀書,都要一起捐錢建學堂,多少不論,等學堂建成後會把捐款人刻在學堂前的石碑上。

有裏正游說,不少人都捐了錢。有些人家銀錢不多的,也會捐幾文,幾十文。銀錢多的會捐幾百文,甚至上千文。

鄭雲和裏正一起找了之前給他們建房子的王師傅,來給他們修建學堂。王師傅的手藝他們都是相信的,去年秋季鄭雲給山裏的老房子重建的時候,也是找的王師傅。

就這樣,時隔十幾年後,村裏的學堂又重新修建起來了。

至于夫子,不是在鎮上找的,而是自己找上門的。

寧啓和鄭雲也到鎮上找過夫子,但是鎮上的夫子都不願意來石溪村,他們在鎮上能收到更多的學生。眼看學堂都建起來了,還未找到夫子,寧啓和裏正都正着急時,夫子找上了門。

這找上門的夫子叫吳度,今年三十六歲,以前在縣裏生活,老家是吳溝村的,離石溪村有二十多裏地,三十六歲,自二十五歲考上秀才之後,便一直參加鄉試,但未能考上舉人。

他的大兒子今年十六歲,和李複言同齡,也是童生,準備參加今年的院試。

一家養不起兩個讀書人,況且今年,他夫人又給他添了一個兒子,生活壓力更大了,這人決定放棄科舉,本來準備回鄉,路過石溪村,聽說石溪村找夫子,便自己找到了裏正家裏。

寧啓和裏正看了他的文書,考教了這人的學識之後,發現确實有學識,給小兒開蒙綽綽有餘,便打算讓他留下,住在學堂內。

當時建學堂的時候,就考慮到夫子不是村裏的,特意建了一處院子給夫子居住,讓他也可以把家人帶到石溪村生活。

吳度看石溪村的待遇不錯,還要院子,除了束脩,每月還會給一些銀錢,便決定留下來。

“吳秀才,我有一個條件,希望你聽完後再做決定!”看吳度同意留下來,寧啓開口說道。

“夫郎請講。”吳度示意。

寧啓:“我希望不論男子男子、女子、哥兒,只要送到學堂,吳夫子都一視同仁,教他們讀書。”

吳度滿臉詫異,氣憤道:“夫郎,你這是何意,自古便沒有女子和哥兒上學堂的道理,你這是想讓我被天下讀書人恥笑不成?”

寧啓解釋:“并非如此,雖說自古沒有女子和哥兒上學堂的道理,但是自古哪個有錢人家或為官者不都會請先生教自家的女子和哥兒讀書,憑什麽放到我們這些平民百姓,想識字就如此困難,需要遵守這些規矩。”

“而且,在我看來,女子和哥兒跟男子比起來,很多方面也并不比他們差,吳秀才熟讀聖賢書,應當是知道不少此類典故,也不用我一一舉例了吧。”

“你看那些在我酒廠中做工的女子和哥兒,也都做的很好,他們同樣很優秀,有些甚至是家裏的頂梁柱。讓村裏那些有條件、家裏也同意的女子和哥兒在你這裏讀書,也并非要去考科舉,只是想讓他們識字、懂道理,不做男子的附庸,多一分生存的能力。”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