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弟弟
弟弟
一些當時看去不太要緊的事卻長久紮根在記憶裏。
——《牆下短記》史鐵生①
史鐵生著. 我與地壇史鐵生代表作[M]. 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2.第252頁
把自己的房間打掃幹淨後,易言開始對整個家進行大掃除。
先用掃把掃一遍,再用海綿拖把拖一遍。
地太髒了,海綿拖把拖不幹淨,換用布條拖把。②
打掃完父母的房間,來到弟弟的房間,亂得跟狗窩一樣,易言無力地嘆了口氣。
可能是姐弟倆年齡差了十年的原因,易言和弟弟關系一直很疏離。
也不是單獨的姐弟關系不好,這個家裏的每個人關系都不熟。
易言出生的時候,獨生子女的規定,每家只能生一個。
當易言10歲的時候,煤礦出了一個新規定:
第一胎是女兒的下井工人可以生二胎。
想當初上面出臺了很多優惠規定,易家都“巧妙”地不符合規定。“生二胎”的這條卻是身為煤礦下井工人的易父難得滿足要求的一次,于是,易言的弟弟出生了。
與易言不同,易言的弟弟出生後,易母找人測算之後,起了個好名字——“易學”。
與其他姐弟一樣的是,姐姐學習成績好,弟弟學習成績差。
Advertisement
當易學剛出生的時候,所有人都說:“這孩子比易言機靈,以後一定大有作為,肯定有出息,你以後就享福啦。”
易母聽了喜笑顏開。
過了這麽多年,這句話猶在易言耳邊回放。
看着狼藉的屋子,想着弟弟糟糕至極的成績,易母當初驕傲地笑容在易言的腦海中不斷浮現。
沒關系,不論怎麽說,弟弟易學是易母的第一精神支柱。
易母的第二精神支柱是算命。
弟弟易學剛出生的時候,易母欺騙易言:“我給你生一個幫手,你有了弟弟,之後我們老了,可以減輕養我們的負擔。”
易言長大後才知道,這句謊言在很多家庭中都出現過。
小時候的易言很讨厭弟弟易學,他的出現讓本就貧困的家庭更加貧困。
家裏難得吃一次炒雞,沒有弟弟,易言可以一個人吃全部的雞肝。
有了弟弟易學,易言就只能吃到一半,另一半要留給弟弟。
本就匮乏的生存資源在分配上産生争執,本就情感稀薄的家庭關系雪上加霜。
正因為兩人相差10歲,易母總是認為易學還小,家務活總是讓易言去幹。
今年,姐姐易言27了,弟弟易學17了,在易母的眼裏,易學只有7歲。
由于父母工作忙,易言在解決自己的學業和生活問題之餘,需要幫助易學處理問題。
易學中考失利,需要在私立學校複讀一年,準備重新參加中考。
複讀學校開學時,已經16的易學在打電腦游戲,行李是易言整理的,就連內褲都是她買的。
易言生氣地打電話給易母:“我16歲的時候都是自己整理行李,易學為什麽不可以?”
一大清早就出門賣菜煎餅的易母谄媚道:“你是他姐姐诶,就當幫個忙呗。”
回想起過往的生活,輔導弟弟功課、給他做飯、洗衣服、送他上學的情景,易言氣笑了:“姐姐?我究竟是他姐姐還是他的媽媽?他究竟是我的弟弟還是我的兒子?”
易言挂斷電話,冷着臉繼續給打游戲的弟弟收拾行李。③
呵,“幫手”?是累贅吧!
易言把易學屋裏的垃圾桶用塑料袋罩上,反扣垃圾桶,将早已發黴的垃圾倒出來。
說過多少遍了,垃圾桶要套上垃圾袋子,易學都不去做,總是直接在垃圾桶裏扔東西。
他知道這個肮髒、發黴的垃圾桶只會是母親和姐姐處理,收拾爛攤子的人不會是他,當然也不會是父親。
以前易言不懂事的時候,怨恨這條“二胎規定”。讀研之後,易言豁然開朗,這條規定拯救了她。
正是因為這條規定,弟弟才出生了,父母才有了兒子。
正是因為有了兒子,父母才能知道:他們的人生悲劇不是孩子的性別造成的。
時過境遷,現在應該不用大女兒的死亡來換取小兒子的誕生了。
女兒就像一位藥引,包治百病,或者是下蛋的雞。
出嫁前留在家裏幹活,出嫁時撈上一筆,說不定出嫁後還能賺上不少。
百姓心中的想法不會因為國家政令的頒布而立刻轉變,幾千年的重男輕女思想不會因為百年的努力就此消失,以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呢。
易言用掃帚把床底的垃圾掏出來,是易學點的外賣盒子,怪不得屋子裏那麽臭。
啊?城鄉接合部都有外賣了?呦,不得了了。
當初微信和支付寶發展到城鄉接合部,都花了兩三年的時間呢,外賣——哦,外賣也是差不多的時間。
看到外賣盒,易言想起了考研時期的事情。
易言準備考研面試時,很久沒回家。
易母在易父的強烈要求下到出租屋來看易言,發現她吃的外賣是炒花甲。
那天,易言點了一份花甲和土豆絲,她舍不得吃葷菜的花甲,先吃了土豆絲,還把花甲肉跳出來,準備晚上作為獎賞自己辛苦學習一整天的獎品。
易母看到挑好的花甲肉若有所思,道:“小言啊,你屬豬,不能吃花甲,吃花甲對你運氣不好,我把這些帶回家給你弟吃,畢竟不能浪費糧食。你呀,多吃茄子,茄子旺你的運勢。”
易言從小就不愛吃茄子,是易母喜歡吃茄子。
易言嘗試拒絕,道:“阿弟,喜歡吃花甲嗎?”
易母把花甲打包好,道:“你弟啊跟我一樣不挑食,不像你和你爹,整天這不吃那不吃,要不是我和你弟,你和你爹都不知道浪費多少糧食了。”
易母廚藝不好,而且總是做她自己喜歡吃的菜,易言不愛吃那些就吃得少,為此易母四處和人抱怨女兒挑食,周圍鄰居都知道易家大女兒嘴刁難纏。
易言笑眯眯,用開玩笑地語氣說:“我今天上午沒舍得吃花甲,吃的土豆絲,想着留到晚上吃,還特意把花甲肉都挑出來了,沒想到是為我弟準備的。”
易母滿臉得意地笑,“你弟啊,就是那麽的有福氣,你就不像你弟了,你命苦。”
母親啊,弟弟的福氣是你從我嘴裏扒走的肉啊。
易言吸口氣,忍下去了。
多年來,她早已習慣了。即便是無奈也只能接受,就像給弟弟打掃衛生一樣,她接受了家庭中的重男輕女現狀。
自從姥姥和姥爺去世,這世上就再也沒有人那樣的深愛着母親了,母親也只有兒子這一個支撐點了,易言不能把這個支撐點拆了。如果拆了,母親大概會被這個壓抑的家庭逼瘋吧。
對于易母的重男輕女,易言理解她。
易母學習成績差,小學畢業考試考了兩次,上到初一就辍學了。
沒有知識,沒有閱歷,又不愛讀書學習,所以她的人生觀念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
所有人都在告訴她,女兒是沒有用的,必須要有兒子。沒有兒子的話,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不僅是易家祖母,就連姥姥也這麽說。
這事也不怪姥姥,姥姥住在農村。在農村,沒有兒子的人會被欺負得很慘。④
精神沒有支撐點的易母只能依賴男性的家庭成員帶給她希望和未來,易父是指望不上的爛泥,只能生個兒子“傍身”了。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她的丈夫和兒子都指望不上。
易母撐了10年才生二胎,不算短了,更別說硬是把易言養在身邊,還讓她讀書,讓她接受高等教育了。
在一個重男輕女風氣頗重的城市裏,作為母親,易母已經盡她所能了。
易言也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夠獨立,都是建立在她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礎上,而且接受教育的錢一般是國家拿的,一半是是父母給的。
父母也很委屈吧。明明同樣按照父母那輩的教育經驗撫養孩子,為什麽孩子總覺得他們做得不夠?
孩子也很委屈。明明可以有更溫和的方式相處,為什麽父母總是很尖酸刻薄的擰巴呢?
大人,時代變了。
人的一生就要面對很多的時代轉變,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要面臨新舊交替的自然規律。
與其說原生家庭問題是父母與孩子的對立沖突,不如說是傳統穩固的舊思想與日新月異的新思想之間的沖突。
易言總是提醒自己不要那麽斤斤計較,可有時就是會生氣。
把消毒液倒進洗衣機裏,不是自己穿的衣服,易言也不分類,把洗衣機的髒衣服一起洗了。
易父總是把襪子和內褲放在洗衣機洗,易母說了他很多次,易父就是不聽。
為了緩解矛盾,易言在網上買了消毒液,說是可以消毒殺菌,哪怕把襪子和內褲放到一起洗也沒問題。
不管真的還是假的,只要能減少父母吵架,易言就願意下單。
在洗衣機運轉的時間,易言來到衛生間,帶着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把髒兮兮的蹲便池刷幹淨。
把擺放在地上的洗浴用品整理幹淨,她發現了隐藏在過期洗浴用品堆下的紅色長蟲。
她端詳了那條長蟲許久,那努力蠕動身體的樣子很像蚯蚓。
一樓出現蟲子不稀奇,易言半夜上廁所的時候,偶爾會發現有蟲子從管道爬上來,從蹲便池裏跳出來。
遏制住內心的惡心和恐懼,用易父的擦腳布蓋住長蟲,扔進早就滿出來的衛生紙垃圾桶裏。
依易父的勤儉節約習慣,洗臉巾用久了就用作擦腳布,擦腳布用爛了再扔掉。
節儉的他從不随便扔東西,這條擦腳布已經薄得像易言的生命力一樣,滿是窟窿,易父也不舍得扔掉。
易言不管,就扔。
她打掃衛生,扔什麽東西,她說了算。
收拾完屋內的衛生,打開院子的大門,準備把6袋垃圾扔到垃圾站,她一開門就看到停放在家門口的電動小三輪車。
随着社會的發展,經濟的提升,這個城鄉接合部的私家車數量與日俱增。
由于沒有停車場,車主找到空地就随便停,道路兩旁停的全是車,消防通道上停滿了車。狹窄的小道,随時都會堵車。
破舊的街道,到處是亂停的車,遍地是野狗拉的狗S。
易家的院子大門不常開,很多車停在易家門口。
易母用床單曬在門口的晾衣繩上占位子,不想讓電動小三輪停,誰知道小三輪的車主把床單撩到一邊硬停車。
易言看到了按下心中的怒火,好聲說道:“大姨,這車不能這麽停啊,您把車停這了,我家怎麽開門呢?”
大姨邊說邊把車開走:“我平時都是停在另一邊的,另一邊有人停了,我就停這裏了,我換個地方。”
易言隔壁是她的初中同學,一家人都在市裏住,偶爾回來住,經常有人把車停到她家門口。
易言扔完垃圾回來就發現門口停了一輛摩托車,摩托車的車尾的鐵皮箱貼着紅紙白字,上面寫着“瓦工砸牆”“壘牆改門”“牆磚拆除”“地磚刷牆”幾個字。
前腳趕走一個,後腳又來一個。
“大叔,車不能停這,我們得進出門啊。”
易言知道水電工不容易,也沒發火,平心靜氣道。
大叔自知理虧,把摩托車推走了,還說:“之前都沒在這裏停過,就今天一次。”
要這麽說的話,他肯定之前也停這裏。
收拾好一切,易言回到自己的房間休息。
易家在一樓,位置又是街道中間,易言的房間一牆之隔就是街道,她可以聽到街道上的動靜。
比如有些人在半夜十二點上完網吧不回家,在街上打電話,聲音大一些,她就會被吵醒,清晰地聽到打電話的內容。
現在的時間正是下班的時間,在市裏上班的人已經開車回到家了,刷微博的易言聽到一陣怒吼:
“是誰這麽沒道德,随便亂停車!”
之後便是一頓無法通過晉江審核的方言辱罵。
哈哈哈!原來是亂停車的人發現有人把車停在了他要走的路上。
哼!活該!
易言在自己的房間裏偷偷笑起來。
“收頭發、收大辮子——”
“收藥喂——”
“收舊手機、舊電器、馬蜂窩、老鼈蓋——”
“打香油不——”
“賣——衛生紙唉——買衛生紙不——”
“稱馓子麻花——”⑤
叫賣聲和童年時一樣。
傍晚了,大家都下班了,四處游走的商販也多了起來。
“叮——”
微信彈出消息,是易母的語音:“回來了嗎?千金?飯做好了,快來吃飯吧~”
千金?誰家的千金是牛馬牌的?
易言回複:【回來啦,我已經收拾好東西了,這就過去。】
回複完消息,易言起身向易母的菜煎餅店走去。
所謂的菜煎餅,算得上是許城的特色小吃。
上下兩張煎餅,中間是蔬菜,在煎餅機上煎熟即可,煎餅金黃酥脆夾雜着蔬菜被煎熟的熱氣,吃起來很香。
由于菜煎餅便宜又容易吃飽,經濟并不充裕的人會将菜煎餅作為填飽肚子的首選。
易母為了多掙一些錢,把店鋪的營業時間從早上6點一直開到晚上8點。
為什麽是8點呢?
因為城鄉接合部大概到了晚上8點就幾乎沒有顧客了,除了燒烤攤。
易母的菜煎餅店就在之前提到的街上,易言從西邊小道直接回家了,易母的店面在街的東邊。
煎餅店距離易家不遠,步行不到五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