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隔岸火(一)

第022章 隔岸火(一)

窗外,天幕黑如玄鐵,月已挂梢,愈發明亮,樹影婆娑,在屋內投下或深或淺的朦胧斑駁。

蘇娘按着施陶所囑咐的,一路尋至李府,懷中的信她一直攥得很緊,這廂見到了李府跟前,才敢拿出來遞于看門人。

在外等了須臾,李夫人便親自過來接她進去。

“蘇娘子快請進。”

蘇娘跟在李夫人身後,她對這園子有些印象,只是夜晚行此她心中仍有不安。

李夫人察覺小娘子心裏頭害怕,便笑着開口,“那日我便覺得施郎君身邊的書侍模樣清秀得很,不曾想竟真是個女嬌娘。”

蘇娘面上浮上薄紅,“夫人謬贊了。”

莫貞芳帶着她去往一處庭院,蘇娘瞧着不對,卻并不敢言,只心事重重地跟着。

“蘇娘子今晚便先住在這兒吧,缺什麽只管同我提,不必拘謹。”

蘇娘一愣,慌了神,急急道:“我原是來替施郎君送信,自是要回去的,怎能留他一人在那兒。”

莫貞芳牽起她的手,輕聲安撫,“他将你送出來,再回去豈非壞了郎君一片心意?”

這話猶如一盆冷水澆了她一身,她這才悟過來,施陶的信分明是為她寫的。

一時白日的虛毒與晚上膽戰心驚地奔走積于一處,蘇娘身子一顫,竟生生倒了下去。

莫貞芳一驚,忙同丫鬟半摟着蘇娘,又急急去喚醫工來。

“阿郎,夫人過來傳話,說施郎君身邊的那位娘子暈過去了。”

Advertisement

“知道了。”李由林擺手,“也好,省得夫人費心力勸說。”

他沒注意過于拒臨身旁的書侍,若不是今晚他送的這封信,他哪裏知道于商竟真是在鹹陽娶了妻,還帶到了長安。也算他聰明未将弱點明晃晃得公之于衆,今夜也知道将人送到他這裏來。

李由林丢下信,哼了一聲,在空淨的禪房裏顯得極其短促,漠然又冷寂的聲音響起,“還不夠,中書門下到現在還隔岸觀火,便丢把火燒到他們腳下,逼他們非要給我踏進這旋渦裏來。”

他起身,将信舉到燭火旁,火舌一瞬地爬上紙面,下一刻變成了煙瓷裏的一堆灰燼。

“吩咐衛寂,讓金吾衛不必管昇平坊的事兒。”

“是。”

此刻,月正高懸。

崇仁坊的酒肆還未打烊,于參懷前擱着幾壇酒,喝得愁悶。

今日是他亡弟祭日,他從墓前回來,就在這酒肆前落不開腳了。

謝愈是在樓上注意到他,許是于參此番模樣過于頹然放縱,全然不似在中書殿內的板正嚴己,便是他也張望了許久,才敢确認那人是于參無疑。

謝愈起身下樓,又叫了一碟菜來置于于參面前。

于參眸中迷離,撐着眼望他。

還未言便見謝愈坐下開口,“于兄怎一人獨飲?”

于參“呵”了一聲,又晃着手斟酒。

酒肆的燭火很暗,他坐于暗處,将他面上的失神恰好掩住,聲音也有些模糊不清。

“世人傷情不一,旁人參悟不定,我獨飲,謝拾遺還要問上一句?”

謝愈确實參悟不了于參此刻的傷情,只将酒滿上,随他一同舉杯。

于參手中酒杯一頓,擡頭他問道:“你家中,可有兄妹?”

“有一妹妹,同老母住在潤州。”

于參不再說話了,只是一個勁地倒酒。

謝愈擡手,按住他欲送于嘴邊的酒盞,勸解道:“于兄,不可多飲,明日還有朝會。”

于參并不理會,他将酒高舉于頭,冷笑道:“這朝會我去,醉與不醉又有什麽分別?”

謝愈不知他因何如此借酒消愁,只是在他提及兄妹時,忽然想到了于參已故胞弟。

他擡眼,望着于參,眸中情緒流轉,只是于參并未注意,卻聽眼前這人慢慢開口,提及起已常埋于地四年之久的名字。

“于兄,你有設想過于商若是還活在世上,會是什麽樣嗎?”

于參的眼猛然冷得如冬日,黑眸湧動,醉态之姿反更添戾氣,他盯着謝愈,忽然就笑了。

那笑意不及眼底,如青蛇吐信,白虎露牙,平白讓謝愈背脊一僵,才慢覺平日中書省的老吏稱他為“瘋子”,并非空穴來潮。

“想拿我當棋子?”于參猛地站起身,将手中酒杯砸向一旁,“還敢拿我胞弟作引!”

登時黑瓷乍破,驚得旁人紛紛探頭。

他摔袖轉身就走,徒留謝愈立在那兒。

碎了一地的瓷盞,晃眼得很。

謝愈同掌櫃告了歉,賠了酒瓷錢。折騰完一切,他眼底陡生一種落寞與羞愧。

他想是瘋了,才會覺得那施陶同于參有幾分相似。

謝愈索性坐下,又叫了壺酒徑自喝起來。

若是施陶真是于參的胞弟,今日楊士下毒成功,那于參這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曾同胞弟擦肩而過了。

他拍醒自己這荒誕的想法,放下酒杯踱步,朝着另一條小道回舍。

薛府書房燈火熠熠,四周的仆人也都散去。

薛海的案上放着一封快書,一旁坐着的人相互傳看,末了又将其遞于桌幾。

那封信輕飄飄地置在那兒,如同它內裏的話一樣顯眼,将每個人的心都刺了一刀,卻只能捂着不吭聲。

衆人皆露愁色,面容凝重,一時紛紛尋問薛相看法。

薛海默不作聲,手卻是緊握起來。

明眼人很容易看得出,右相已經是盡力在隐忍怒火了。

這信由來源于薛海埋藏在各處的暗柱,所送來的消息卻皆是不利。

那位在昇平坊傳鬧地沸沸揚揚得受害之人施陶,竟然是大豫十二年的于商,他背後所牽扯的人不僅有大批中書省的人,更有他薛海埋在各部的暗脈。

四年前的科舉一案遠不像表面所呈現的那樣,薛海竟不知為了這麽些小利,白白賠進去了這麽多人!

如今大理寺接下此案,若是查出舊案,那必然是一番血洗。

內室阒然,座下的人四顧無言,誰也不敢開口。

半晌,才有一言打破了沉默。

“薛相,此人不可讓大理寺接着往下查啊。”

說話的是位極有分量的人物,由他開口,衆人淤積在心裏的猶豫散了些,也便都放開扼在喉頸間的話。

“如今牽連出中書省大批人,聖人被立嗣鬧得心煩,正愁無處發洩,否則怎會允了那謝愈去查四年前的舊事?”

“是啊,此番案定,猶如血洗,我朝将亂啊!”

薛海仍是不置可否。

那座下的一人見薛相無相救之意,已然急了,“薛相是忘了自己的抱負了嗎?文臣一體,如今是要棄了嗎?”說到激憤處,那人直站起身來,喝道:“此一變,朝廷頃之大變,多少官員下馬,如今唐之局面,不可有大的變動,否則,國之将傾啊!”

這番話論的着力點很是巧妙,直擊痛處,衆人皆點頭附和勸說薛海。

其實并不無道理。

朝中早已分派,中書門下雖說成為一個體系,但明裏暗裏的鬥争不斷,相互滲入了多少勢力,更別談聖人身邊還有一位李由林在分權,若真是将案子甩于明面,中書省的處境便如甕中捉鼈。

豈不便宜了門下省與李由林?

可薛海依舊不動如山。

無數雙眼睛皆盯着他,等着薛海的妥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相信,右相是不會讓中書置于險境的。

良久,薛海才緩慢開口,“施陶不能動,也不可動。”

底下一人聽此憤憤站起來,“薛相當真要絕中書後路?”

随即冷哼一聲,拂袖而去。

“李老!唉。”一旁的人欲叫住他,終也是嘆了口氣,随他去了。

“如今也沒有什麽好說的,薛相一人獨斷,就此作罷吧。”說罷亦是甩袖離開。

衆人垂頭默不作聲,等着薛海的話。

豈料薛海卻言:“無須商榷,中書省的人救不了,苦果總該自己償還。”

餘下之人皆是心中一涼,雖說是他們自己經不住誘惑,吞了欲果,可終究是中書省的人,未曾想薛相如今竟是如此漠然無情,一人也不願相救。

“也罷,下官便先行告辭了。”

商議無果,且又有前幾位有些分量的老臣帶頭,還留着的一些人互相望望,便只好紛紛離去。

由這封信所引出的亂事在中書鬧得一石激起千層浪,卻在門下倒是百慮一致得很。

不同于薛海的神色冷漠,反觀宋績江,聞言卻是陡變。

他竟不知施陶牽扯出這麽多門下省的人來。

“當真是一群蠢貨,幹了蠢事卻不知道藏好尾巴,倒叫門下省來收拾爛攤子。”

座下一人便道:“程楊此案牽連甚廣,這邊施陶剛經歷了毒餅風波,轉瞬我們的人便得知了往事,未免太巧了些。”

宋績江冷笑一聲,将信擲于案上,“程楊兩人倒是厲害,想将我們扯進來。”

他眯眼看了看手中的信,是他小瞧了程美中與楊士,竟能對門下省的暗樁了解甚多,捏着門下省的把柄一捏就是四年。

“那施陶留還是不留?”

“自是不能留,不過我們不必親自動手,暗中幫襯些,等此事必,程美中和楊士還想逃得出嗎?”

衆人點頭,程美中和楊士必殺施陶,可行事不便,總不能做到萬無一失,他們只需暗中幫其減除些不利的幹系,施陶一死,門下省再無旁憂,便可反過來給程楊二人一擊。

“門下省也該清了清門面了,若無內應,怎會到這般地步。”

餘下人皆起身拱手言是。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