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第37章 第 37 章
碧空如洗, 豔陽如火。
葉琦和陶藝琛手拉手走在青條石鋪就的小鎮大道。
這條路是瑪瑙鎮的中軸線也是商業街,道路兩邊鱗次栉比排滿了各色商鋪。
小鎮商鋪沒有豪華的裝修,和這裏的民居一樣,牆面刷成全白, 但是房檐, 窗棂, 門框這些地方都被描上不同的顏色的細邊, 赤紅, 金黃,碧綠, 礦紫, 怎麽鮮豔怎麽來, 倒是比廣告牌更要惹眼。
十二月是本地的旅游旺季,再加上狂歡節的噱頭, 這會兒, 鎮上的游客已然熙熙攘攘,間或有穿着民族服裝的本地人, 背着背簍, 穿行于人流中, 兜售手工藝品,水果小吃。
一對身穿制服的巡邏警察自遠而近分開人群,他們不騎摩托也沒騎馬, 兩個人堂而皇之的騎着黝黑的水牛, 慢悠悠地走在街道上, 惹得葉琦停下來看了半天。
這樣的異國風情, 真的是太有趣了。
不過最吸引葉琦的還是那種能發出”嗡嗡哇哇“聲音的神秘樂器,葉琦拉着陶藝琛, 循着聲音一路尋找。
”就是這裏了。” 葉琦很快在一家一看就很有年頭的店鋪前面找到了聲音的源頭。
店鋪門口,一個老人盤腿坐着,他頭戴寬邊草帽,帽檐壓的很低,只露出滄桑的一小半臉。
那小半張臉上,幹癟的嘴唇留着菱角一樣的八字胡,胡子已經花白了,和他黝黑且松垮的脖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老人手裏拿着一個葉琦從來沒有見過的樂器,讓葉琦好奇了一個早晨的音樂正是用這件樂器演奏出來的。
樂器造型簡直可以用簡陋來形容,主體是一根一米半長的柳條木,木條兩頭由一根金屬絲緊緊拉住,彎成一把中國古代弓的形狀,那根金屬絲就是唯一的弦。
柳條木的下端套着一個半開口的椰子殼充當共鳴箱。
老人左手持弓,右手同時握緊一個竹編的沙錘和一根小木棍,他用沙錘敲擊金屬琴弦的同時,無名指和小拇指夾着小棍按在鐵絲的不同位置,達成高低音區的效果。
Advertisement
那種嗡嗡哇哇的聲音就是這樣在弦上打擊出來的。
既是弦樂,也是打擊樂,音色古老質樸,同時也很歡快跳脫。
老人吸引了不少游客,他們聚在老人身邊,舉着手機記錄這場奇特的街頭表演。
“這東西叫貝林缽,” 地陪告訴琦,“是巴西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現在巴西的年輕人知道這種樂器的已經不多了。”
葉琦對貝林缽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它同樣是在一根琴弦上演奏,觸類旁通,這也是葉琦正在苦心鑽研的小提琴技巧。
正看着,老人用力敲出一串铿锵的重音,随即揚手,表示一首曲子演奏完畢。
圍觀的人群裏響起掌聲,有人掏錢,投進老人面前生了鏽的鐵盒子裏。
音樂很特別,但是算不上動聽,也過于非主流,所以打賞的人不算多。
地陪往前走了幾步,大聲和“敲”琴的老人打招呼,很簡單的英語,葉琦也能聽懂,“喂,老羅恩,你好嗎?”
地陪應該認識這位老人。
老人的嘴唇張了張,露出驚訝的表情,他沖着地陪的方向擡起頭,草帽的寬邊蹭到貝林缽的琴頭,老人帽子從他的頂掉了下去。
老人的整張臉暴露出來。
“啊。” 圍觀的游客,好像撞見鬼,紛紛發出驚叫,幾個年輕的小姐甚至吓的轉頭就跑。
耀眼的陽光下,老人瞪着白色的眼睛,一對白瞳十分詭異吓人。
就連地陪都吓的用葡萄牙語罵出一句粗口。
混亂中,只有葉琦沒有動,他甚至盯着老人的眼睛看了許久,他絲毫不害怕老羅恩的眼睛,因為他對這樣的眼睛并不陌生。
那年暑假,那間雪白的病房,那個孤零零的少年,也有一雙白瞳。
葉琦的思緒在回憶中飄忽,他後知後覺的發現自己的手被人一把拉住,攥的生疼。
身邊的陶藝琛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好像也被眼前的老人吓到了,大力握住葉琦的手。
“別怕,” 葉琦回握住身邊的男人,他主動靠過去,用自己的身體支撐陶藝琛微顫的肩膀,葉琦的聲音很淡定,“白色的眼睛又怎麽樣,只是與衆不同。”
“老羅恩,是你嗎,發生什麽事情了?” 地陪回過神,問那個老人。
”亞瑟,原來是你這個狗東西,“ 老人中氣十足地回罵了一句,“你又跑到我們鎮上來做什麽?”
亞瑟盯着老羅恩的眼睛,”啧“個不停,“一年不見,你的眼睛這是……” 亞瑟伸出巴掌在老羅恩的眼前晃來晃去,“你還看的見嗎。“
”你這是明知故問。” 老羅恩的沖着葉琦仰起頭,但是他顯然看不見亞瑟。
“你失明了,” 亞瑟惋惜地說,“什麽時候的事情。”
“你沒看新聞嗎,” 老羅恩不耐煩地揮舞着手裏的沙錘,“去年夏天亞馬遜連續下了三個月的雨,又是洪水又是泥石流,到處都是小蟲子,害人染上了這倒黴的河盲症。”
“河盲症?”葉琦想起來,他們在裏約熱內盧的時候,曾經到一家私立醫院補打疫苗,等待的時候,葉琦無聊,看到牆上貼着世界衛生組織的宣傳海報。
宣傳海報上提到過這個河盲症。
河盲症又稱盤尾絲蟲病,這種寄生蟲最容易在炎熱潮濕的地區滋生,如果有人被這種蟲子反複叮咬,就會造成眼組織損傷,嚴重時,會導致失明。
當時葉琦完全是把河盲症當做一個冷知識了解,沒想到,眼前的這位老人竟然真的得了這種病。
“原來是這樣。” 亞瑟望了一眼老人身後的鋪子,斑駁的門窗,表明這裏很久沒有好好打理,
“那你現在還能做活嗎?” 亞瑟問。
“做個屁勒,” 老羅恩說,“能賣的都賣了,我現在每天玩玩兒貝林缽,等什麽時候錢花光了,我就去亞馬遜和猴子們一起過。”
”可惜了,可惜了,“ 亞瑟不住搖頭,他用中文解釋道,“老羅恩就是我給陶總介紹過的琴行的店主人,他做琴弓的手藝很不錯,以前還當過瑪瑙鎮的鎮長,年輕的時候,老羅恩在意大利生活過好些年,曾經和好幾位制琴大師合作幫他們定制小提琴的琴弓。“
亞瑟深感惋惜,”我們來晚了一步。”
原來這位老人就是他們本來要拜訪的那位民間高手。
葉琦也覺得好可惜,忍不住問道,“你的眼睛生病了,為什麽不治呢?”
“治病不要錢嗎?” 老羅恩不客氣地回答,他偏過頭,“你不是本地人?”
亞瑟替葉琦回答,“他可是我們鎮上的貴客,人家是小提琴演奏家,我今天專門帶他來你的鋪子,本來還想讓人家挑幾把好琴弓的。”
“什麽小提琴家,都是流氓,” 老羅恩忽然情緒激動地說,“亞瑟,我要打斷你的腿,看你還敢帶這樣的流氓混蛋到我們鎮上來害人。”
說着,老羅恩竟然站了起來,他揮舞着手裏柳木條做成的貝林缽,氣勢洶洶的像是要撲上來跟誰拼命。
亞瑟吓的連連往後躲,“老羅恩,你幹什麽?我什麽時候帶過壞人來鎮子上,你除了眼睛看不見,難道還得了失心瘋不成。”
陶藝琛雖然看上去很不舒服,但他還是勉力拽過葉琦,把他護在身後。
“喂,上午好啊。” 在這時候,一個清脆的聲音從不遠處傳來,衆人回頭,只見一個黃皮膚黑頭發,大眼睛,梳着高馬尾的年輕姑娘正朝這邊走過來。
姑娘手裏握着一條粗繩,繩子後面墜着七八個皮膚黝黑的本地孩童。
如果從個頭上判斷,那幾個孩子,大的不過十三四歲,小的可能只有五六歲,他們抓着繩子,排成一隊,小心翼翼地跟在年輕姑娘的身後,每個小孩兒都戴着墨鏡。
戴着墨鏡,還需要人牽着走路,葉琦懷疑,莫非他們都是盲童?
姑娘牽着那一串孩子,蹒跚地走到葉琦他們跟前,姑娘很驚奇地打量葉琦和陶藝琛,然後試探地用中國話問,“你們是,中國人?”
葉琦點頭。
”太好了,“ 姑娘一下很高興,她熱情地伸出手,“你們好,我叫譚銘明。“
居然在異國小鎮遇到同胞,葉琦也很高興,他悄悄攔住姑娘,小聲提醒,“當心,別往前走了,那位老人家的精神狀态好像不太穩定。”
“你說老羅恩嗎?他人很好的,就是有的時候像個小孩。“ 譚銘明莞爾笑道,她似乎要證明自己的話,沖着正在發飙的老人大聲說,“喂,老羅恩,是我,我帶孩子們來找你玩兒了。”
老羅恩立刻收住手,他側過臉,“明,真的是你嗎?太好了,我都等了你們一個早晨了,孩子們快過來,我給你們留了葡萄椰子汁。“
這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轉變,在場的其他幾個人都看傻了眼。
譚銘明大大方方地牽着一串孩子,繞過老羅恩,她很自來熟地走進鋪子,再出來時,每個孩子都得到了一個裝滿果汁的馬克杯,譚銘明的手裏也多了一把四弦小吉他。
“我給你也帶了一杯,” 譚銘明将果汁遞給老羅恩,自己抱着小吉他走到葉琦他們面前,問道,“你們渴不渴,要不要嘗嘗老羅家的果汁。“
葉琦忍不住問道,“你認識這個老人,你不是來玩兒的游客?”
“當然不是” 譚銘明俏皮地搖頭,”我可是半個瑪瑙鎮人。“
趁着老孩子和小孩子喝果汁休息,譚銘明和葉琦他們講述自己的經歷。
譚銘明科班出身,音樂教育專業,一畢業就申請作志願者,她的志向是在欠發達地區學校普及音樂課,因為聯合國的一個援助項目,來到瑪瑙鎮,姑娘立刻被這裏的氣候人文吸引,一住就是兩年。
“這裏還是太窮了,” 譚銘明輕嘆一聲,一年前這裏發生百年不遇的洪災,災後又爆發疫病,消失了很多年的河盲症竟然也卷度重來,很多原住居民沒錢治病,落下眼疾。”
譚銘明看了一眼老羅恩和那一群孩子。“老羅恩是個好人,災後他變賣家産,籌錢給鎮子和周圍的孩子們治眼睛,卻耽誤了自己的病情,很快就什麽都看不見了。”
原來是這樣,葉琦對目前這個異國的白瞳老人不由肅然起敬。
”當地的政府就不管嗎?“ 葉琦問。
”根本管不過來,“ 亞瑟插嘴道,“天災之後到處需要錢,像瑪瑙鎮這樣的小地方,拿到的補貼少的可憐。”
“是啊,而且這裏的醫療資源也有限,” 譚銘明補充道,“很多人根本意識不到這種病的嚴重性,拖到幾乎失明,再治已經來不及了。”
說到這裏,譚銘明指了指圍在老羅恩周圍的那幾個孩子,“他們都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和祖父母或者親戚生活在一起,得了病也沒人知道,現在成了盲童,連學都上不了。”
眼睛看不見本身就非常可憐,原本健康的孩子,忽然失明,更教人心疼。
“那他們現在可怎麽辦呢?” 葉琦擔憂地問,“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我正在想辦法,” 譚銘明說,“我在網上注冊了一個賬號,分享他們的遭遇,已經有不少好心人捐款,等我籌到足夠的錢,就可以帶他們去大城市看眼睛。”
“還有這個,” 譚銘明抱起手中的小吉他,“每逢周末和節假日,我們就來老羅恩這裏唱歌,中央大道的游客多,我希望孩子們用歌聲,喚起更多人的幫助,也希望這種疾病被更多人了解,如果能有醫療機構願意援助,那就更好啦。”
說到這裏,譚銘明用手撥弄琴弦,吉他發出一串歡快響亮的音符,“孩子們,” 她大聲說道,“咱們一起唱歌,好不好啊!”